登錄???|???注冊
文集為十卷本,匯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復東北工業,制定和實施“一五”計劃,赴蘇談判156項工程,國民經濟調整,建立新中國物資管理體制,改革開放期間國民經濟管理,企業整頓和改革,制定《企業法》,開創職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開拓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建民間經濟類社團,建設中國企業家隊伍,以及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工作中的理論著作和文章。
袁寶華 ·作品集 ·36.3萬字
上海市第二中學是由晚清上海著名士紳、教育家吳馨于1902年創辦,是與蔡元培創立的愛國女校齊名的中國最早的女子教育之一。曾先后更名“務本女中”“懷久女中”等。該校師資質量高,久負盛名。1952年7月,學校改名為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學。1954年,學校被命名為首批上海市重點中學。1963年,確定為首批市重點辦好學校之一。1967年11月,學校改名為上海市第二中學,開始男女生兼收。2005年,被命名為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該校歷史悠久,名師、名生云集。吳馨、楊天驥、楊明暉、沈心工、陸澹安、錢行素、吳若安等先后在此任教。楊蔭榆、湯國梨、張默君、陳君起(中共黨員、革命烈士)、吳若安、張錦秋(院士)、左煥琛、嚴雋琪,以及楊耐梅、胡蝶、姚明、胡歌等相繼在此就讀。2022年,學校將迎來建校120年校慶紀念。為迎接120周年校慶,該校與馬學強、葉舟教授團隊合作,專門成立課題組,置于宏大的社會文化背景,結合近代以來上海城市變遷與文脈演進,對這所江南名校進行專題研究。《務實本真:從務本女塾到上海市第二中學(1902—2022)》一書,基本框架分序言、導讀、正文8章,附錄等。附錄部分包括:學校沿革圖、大事記、歷任校領導、重要檔案文獻摘選、主要參考文獻等。書稿由文字和圖片兩部分組成,撰寫中采取以圖帶文,以文釋圖的形式,圖文并茂。大量圖片形象、直觀展現從從務本女塾到上海市第二中學變遷的脈絡,其中不少為首次公布,彌足珍貴。書稿在章節的設計上也頗具匠心,脈絡清晰,一些內容的表述頗有故事情節,娓娓道來。全書版面字數45萬左右(其中文字約32萬,圖片260幅)。
陸軍 馬學強主編 ·教育 ·36.3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的諸多資深研究員,以親身經歷,從某個特定視角憶述了中國哲學、宗教學研究幾十年來的發展歷程。與同類作品相較,本書視角更為聚焦,不是散亂的回憶文章,具有更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董誼思主編 ·社科總論 ·36.2萬字
1、《我們為什么被霸凌?》,400天田野調查,15個觸目驚心的故事,破解校園霸凌的暗黑魔方!武志紅、伊能靜、李國慶、李雪、凱叔、樊登、佟麗華閱后聯合力薦!本書中的霸凌案例橫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個階段,涵蓋武力霸凌、流言霸凌、性別霸凌、群體霸凌、校園霸凌等多種形式,揭示了99%的霸凌事件都可歸因于家庭教育!2、《素媛》,章子怡、劉同、夏河、柏邦妮等明星大V數萬轉發傾情推薦,引發海內外億萬影迷感動落淚的極致虐心電影原著!3、《無聲的角落:被隱匿的日本校園之惡》,日本共同通信社記者10年追蹤讓日本全民陷入反思的校園性侵事件,披露日本校園隱形規則和深層隱患,剖析學生和家長的心理危機。
陳嵐 池谷孝司 蘇在沅 ·教育 ·36.2萬字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為眾多企業以及在校大學生開展禮儀培訓的全程口語式授課錄音整理稿。全書包括:認識“禮”和“儀”、禮儀的本質、禮儀的原則與特性、禮儀的規則、禮儀的構成、禮儀與形象、儀容禮儀、服飾禮儀、儀態禮儀、商務會面禮儀、說話交談禮儀和求職面試禮儀十二講內容。它從職場溝通、商務交流和日常交際的實際出發,結合作者親身感悟,暢講現代商務禮儀、職業禮儀、職場禮儀、交際禮儀,探索禮儀文化的深厚底蘊,展示禮儀的精髓與魅力,力求實例生動,分析精到,不實用的不講,不好記的不談,收放自如,深入淺出,風趣幽默,給人口語化的、信手拈來的、現場互動的全新感覺,將令你興趣盎然,耳目一新,靈犀點通,受益無窮,使你成為知書達禮的禮儀“達人”。本書是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的禮儀讀物,是現代人走向成功必備的禮儀圣經。它非常適合正步入職場的職業人士和需要系統了解現代禮儀的職業人士閱讀。本書可作為企業營銷人員、公關人員、行政管理人員等的禮儀參考讀物和訓練用書,也適合廣大禮儀教師、在校大學生以及各類人士在輕松閱讀中掌握禮儀知識,提高禮儀素養。
張巖松 ·社會學 ·36.1萬字
學會讀懂和使用身體語言,是一門成功必修課,是洞悉先機、掌控全局的保證。《身體語言密碼大全集》由盛樂編著,對身體語言的表現形態、深刻內涵及其廣泛運用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讀,為你破譯身體語言的種種密碼,帶你走進人類潛意識的最深處,幫你看穿他人的真實意圖,窺破人際關系的奧妙,掌握和運用比說話更高效的溝通技巧。《身體語言密碼大全集》適合大眾閱讀。
盛樂 ·語言文字 ·36.1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2013~2016年的最新作品,分成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人口戰略與人口政策;第二部分,人口與經濟發展;第三部分,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障;第四部分,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第五部分,人口素質與可持續發展;第六部分,附錄。本書論述了新中國人口政策制定始末、調整初衷、人口形勢變化情況、“二孩”新政影響,以及人口與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生態、養老、社會保障等問題,可以為制定人口政策等提供重要參考。
田雪原 ·社會學 ·36.1萬字
本書通過扎實的田野調查,深入系統地考察了屯堡的社會結構與文化生活,全面地梳理了屯堡社會的文化形態及其具體內容,展示了一系列與宗教相關的社會文化生活,通過屯堡宗教的視角,探討“社會如何可能”這一主題。本書呈現了特殊的中國本土案例,提供了不同的分析基礎和向度,形成對將宗教區分為制度性宗教與民間信仰的二分法定式的新的研究視角。
孫兆霞 汪青梅等 ·社會學 ·36.1萬字
“何微新聞獎”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論壇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在國內新聞教育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2019年10月下旬,第三屆“何微新聞獎”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論壇在西安隆重舉行。論壇共設六個分論壇,每個論壇均設置了九位評委,評委們由來自全國知名新聞傳播學院的學術帶頭人和新聞傳播學科期刊的主編們擔任。論壇順利結束后,舉辦方西北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循例擬將獲獎論文結集出版,作為論壇順利舉行的成果,以總結本次論壇的優秀論題。
孫江主編 ·新聞傳播 ·36.1萬字
本書匯集了南昌職業學院科研人員近期80篇文章,內容涵蓋了學院教研人員在思政研究、育人創新、專業建設和文化探究等諸多領域和多個專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充分展現了學院在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新成績。
周金堂 ·教育 ·36萬字
本書是一部著重考察社會治理體系各構成要素及其運行機制的著作。書中分析了社會治理體系的發展和運行過程,探討了社會治理賴以展開的前提和基礎,特別是對社會治理中的權力、規則、道德及其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在全球化、后工業化的歷史背景下把握了社會治理體系及其功能的變動。書中探討了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控制模式向合作模式轉變的狀況,認為服務型政府將成為合作行動體系中的主要行動者,將通過引導的方式去與社會中成長起來的行動者之間開展合作,實現合作治理。
張康之 ·社科總論 ·36萬字
《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中國新聞傳播史》主要內容:歷史研究與新聞報道的魅力在于用變焦鏡頭對準某一時期的某一事件,以不同的尺度、從不同的層面觀察,進行深入的剖析。歷史的實在性在于不斷改變焦距時看到的各種景象的綜合。新聞報道也同樣如此,單方面的一種觀點的解說,絕得不出真實的結論。同時,任何一個有價值的見解的形成,應該是通過不受限制的各種思想的辯論,而不是只聽取單方面的意見。由此可知,只有在思想自由、文化多元的開放型社會中,人們在各種思想觀點的參照比較中作出理性的選擇,才能有成效地推動社會的進步。一些重要的思想知識的進步,往往都要靠獨立思考,不受主流思潮的影響。在像服從上帝的意志那樣服從某個人或多數人意志的地方,這種對真理探索的科學態度是不可能存在的。
楊師群 ·新聞傳播 ·35.8萬字
本書介紹了信息資源的概念、特征、作用和功能,系統分析了信息資源管理的目標、任務、內容、歷史沿革和發展過程,以及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理論、原理、原則、工具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信息資源分布、信息資源采集、信息資源組織與存儲、信息資源檢索與挖掘、信息資源質量評估、信息資源規劃、信息資源開發、信息資源利用、信息資源安全、信息資源配置、信息政策與法規、信息資源管理的績效評價等方面。
馬費成主編 ·新聞傳播 ·35.8萬字
《北大清華人大社會學碩士論文選編》自2003年開始出版,每年從北大、清華、人大三校社會學系畢業生近200篇論文中篩選出10篇左右優秀論文,組成文集。這些論文大多選取一個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關的問題,收集鮮活的經驗材料,對問題進行細致描述并展開較深入的分析。鮮有時下學界頗為流行的空話套話,以及曾經在別處不知說過多少次的二手話。三校文集迄今為止已經出版15集,成為全國社會學界一個非常有號召力的出版品牌。
儲卉娟 盧暉臨 晉軍 李丁編 ·社會學 ·35.7萬字
《民族復興與世界聯邦》今經編成文者已愈十余萬字,全書告成將不下二三十萬言,一二年后或可供之以問世。今春余出長西安中大,于公余之暇,將社會學之要旨先編成大綱,以便一般學子之參考,但暇時不多,隨時即寫,全部各章次序亦未完全規定。茲將已成之部,先行油印二百余份,分送各知交,請為指正。俟全部大綱告成之后,再將內部各章次序重新規定,以便再版。海內賢達有以教之,則幸甚也。
謝立中 ·社會學 ·35.7萬字
隨著今后中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發揮的作用愈發重要,經濟外交在中國外交體系中的地位也必然會進一步提高,本書一方面提供了關于中國經濟外交的大量事實性細節,另一方面又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評論性的分析,可謂一本研究中國經濟外交的年度“大百科全書”。
李巍 ·教育 ·35.7萬字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教育思想傳承與實踐》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百廿歷史”,系統梳理和論述了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的發展沿革與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以及教材建設的歷史,展示了120年來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如何與國家、與學校、與學科,共命運、同發展。第二部分是“先賢之光”,凝練了白眉初、黃國璋、周廷儒、張蘭生等20余位地理學先賢在北京師范大學從教過程中形成的地理教育思想及理念;遴選13篇代表性文獻,展示他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地理教育功能、地理教學方法等的學術思考與見解。第三部分是“當代之聲”,重點圍繞學科發展與大學教育教學改革,基礎教育與國民素質培養,匯編了在校教師和校友的地理教育教學理念和觀點論作。第四部分是“躬耕之作”,精選部分校友的地理教育教學實踐成果進行展示。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編著 ·教育 ·35.7萬字
本書從寬廣的傳播社會學角度,深入探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如何在社會邊緣與人際網絡、組織系統、傳統媒介以及新媒體互動,從而建構、更新并維系他們的“意義之網”——包括身份認同、對城市的想象、人生和職業規劃、人際交往、就業資本等等,乃至影響到日常生活的消費形態和閑暇活動。作者的研究扎根于中國的本土社會實踐,在長三角八個城市做了500個個案的訪問和觀察,在繁復的故事中抽絲剝繭,提出概括性的理論洞見。
鄭欣等 ·新聞傳播 ·35.6萬字
本書從感覺、情感、心態、體驗等無法量化的概念入手,研究中國人在社會轉型、體制改革、經濟發展、觀念變遷的宏觀背景下如何應對全球化、現代化,如何定義個體與國家、個體與全球化的關系,如何順應潮流而又創造潮流。總體而言,社會心態雖然難以測量,但并不是毫無規律可循,同時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會發展,尤其是人們的權利意識、價值觀念以及現代網絡技術發展催生出的嶄新的大眾輿論行為,影響著全社會的穩定。
周曉虹等 ·社會學 ·35.6萬字
本書為《寧波大學校史(1986—2007)》的續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采用章節體,編纂特點體現史志結合,為寧波大學30周年校慶禮品書。全書內容分:學校沿革、教育與教學工作、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服務地方、人事管理、學生工作、港澳臺工作、對外交流與合作、辦學條件保障、校園文化與體育競賽、工會教代會共青團工作、領導體制與組織機構等十二章,全面系統介紹寧波大學的沿革歷史。
張偉 ·社會學 ·35.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