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稿系作者在《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修訂本)》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除了刊正少量內容和文字訛誤外,主要工作是增補例證和條目。經過修訂,書稿正文標目由原先的300余目增至339目,分條由原來的350條左右增至403條,還為不少原有條目補充了例證。在新增的例證和條目中,材料搜集范圍有所擴大,時代上上溯六朝、下探元明以溝通中古漢語和近代漢語,文章體裁上亦旁及筆記以外的散文形式。
王锳 ·古詩詞 ·20.2萬字
曾祥波著的這本《宋詩史釋》選取宋詩近三百首,列為立國、建都、政事、黨爭、內患、外交、邊防、經濟、文化九門,繹以小序,一詩一事,釋以箋疏。小而言之,所選篇目多為首次注解。大而言之,以詩歌為載體呈現一朝一代之史事,有發凡創例之功。可視為一種《宋詩紀事本末》或《宋史別裁集》。
曾祥波 ·古詩詞 ·37.4萬字
散曲,是我國最后一種具有生命力的古典詩體,它曾經煊赫一時,取得了與詩、詞鼎立的地位。本書是一部全面展示散曲風貌的選本。主編是一代曲學大師王季思(王起),除了詳實的注釋,每篇還有獨到精妙的解讀,無論對賞讀者、初學者還是研究者,都不啻為良師益友;而作為《名家名選叢書》之一,本書更加體現了經典的魅力,是可供讀者長久賞讀的佳作。
王起 ·古詩詞 ·20.4萬字
汪超《明詞傳播考述》,討論了明人詞作在明代的傳播,并借此揭示明詞的流傳方式、流布特點、接受規律,豐富特定文體的斷代文學史內容,完善對詞史發展鏈條的敘述。研究過程中,立足文學,在傳統的文獻整理、闡釋的基礎上,運用了文學與傳播學的交叉視角觀察研究對象。全書是以文學傳播活動的各個要素為節點的線性結構,既有對明詞傳播整體的宏觀考察,又有對特殊現象的微觀討論。從內容上說,除緒論、結束語之外,全文九章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從總體上勾勒明代文學傳播的條件、背景,將明詞傳播置于明代文學的整體狀況中考察。第二部分(第三至七章),介紹了明詞傳播的主要方式及其傳播效果。第三部分(第八、九章),是對明詞傳播特殊現象的考察。總之,《明詞傳播考述》通過對明詞傳播的考察,重新認識了明詞的特點和價值,認為明詞繼承并發展了前代詞作的傳播方式,明詞的創作和傳播越來越具有地域傾向,這種趨向影響著清詞的中興格局。
汪超 ·古詩詞 ·21.3萬字
古典詩詞鑒賞名家李元洛先生以今人視角依不同題材精選唐詩三百余首,分為自然、社會、人生與藝術四大篇。每篇分設七個小目,囊括時空、山水、田園、天時、植物……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棋藝等主題,于天地之間刻畫人間百態,展現了唐詩精華乃至唐人生活百科。所選詩作聯系歷史背景、詩人境遇及當下熱點精心品賞,兼具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適當聯系“五四”以來新詩和舊體詩,可賞詩歌近千首。
李元洛 ·古詩詞 ·29.6萬字
本書是從作者三十余年來所發表的論文中遴選出的樂府研究論文,因其內容涉及面較廣,故定書名為《中古樂府廣義》。全書包括五方面的內容。其一為“中古‘樂府學’理統”,探討樂府作品的原生態問題;探討沈約《宋書·樂志》的樂府學論述。其二“中古樂府詩人本色”,探討中古時期優秀詩人曹植、傅玄、鮑照、沈約的樂府詩創作本色以及特點。其三為“中古樂府歌辭探故”,分別探討相和歌辭、鼓吹曲辭、舞曲曲辭、雜曲歌辭中某些作品的原始意味及其發展變化。其四為“中古樂府類次與《文選》”,闡述《文心雕龍》所述與《文選》所錄樂府詩的類別,通過二者的比較以探討樂府詩的分類。其五為“中古樂府與宮體推原”,探討樂府詩與宮體詩之間的關聯與差異,探討民間作品的本色特點與文人詩作的異同。
胡大雷 ·古詩詞 ·22萬字
本書是關于宋代杜詩學發展歷史、思想理論觀點和宋人宗杜實績的研究著作。書中系統地描述和論列了杜詩的意義和價值(社會的、思想的、文學的)在宋代是如何被發掘、認知并確認下來的,揭示了杜詩被確定為詩學經典過程中復雜的時代的、文化的、傳統的基礎和原因,論述了宋人杜詩闡釋的主要觀點及其具體內容。作者在深入考察宋代詩歌發展史基礎上,以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陸游等宋代具有代表性的詩人之詩作為重點,具體描述和論析了宋人學杜的基本方面和主要方式,闡述了杜詩在宋詩發展史上的深刻影響與重大作用,為審視和評價宋代詩歌提供了一個傳統流變的視角。
鄒進先 ·古詩詞 ·32萬字
本書由六編組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西漢時代的《詩》學研究,另一類是西漢時代詩歌創作形態研究,包括楚騷創作、“三大組詩”以及《易林》繇辭等。與一般按照程式寫作的專著不同的是,每一編文章都體現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具有很強的概括性。這些文章積聚在一起,西漢《詩》學闡釋的詩性風格以及詩歌創作風貌也就大體呈現出來了。
張樹國 ·古詩詞 ·25.3萬字
錢謙益(1582~1664),明末清初散文家、詩人。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遺老。常熟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崇禎元年(1628)任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南明弘光朝,為禮部尚書。仕清后以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充《明史》館副總裁。其詩初學盛唐,后廣泛學習唐宋各名家,轉益多師,不拘一格。明亡后的詩篇,寄寓滄桑身世之感,哀感頑艷與激楚蒼涼。本書對詩歌的解讀講求學術性,尤注重詩歌創作的具體背景及與其他詩歌的聯系,錢氏詩歌用典既繁且巧,注者于典故的出處一一注明,簡明準確。不僅對于錢謙益詩歌的愛好者大有裨益,而且對研究者也頗具價值。
孫之梅選注 ·古詩詞 ·27萬字
王士禛,號漁洋山人,倡導神韻說風靡百余年,影響遍及海內外,號稱一代詩宗。本書精選其詩250多首,注釋細微精到,點評精彩,可謂是惠棟、金榮之后有功于漁洋的一大“解人”。以往注釋多有當注未注或誤解其意、疏漏武斷之處,該書則多有彌補、廓清,的屬“前修未密,后出轉精”之作。
趙伯陶選注 ·古詩詞 ·24.2萬字
著名學者王國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詞作為文學樣式之一,唐宋兩代是詞的創作最繁榮的時代。本書則是對唐宋時期經典詞作的選注,總共選入的唐宋詞312首,唐五代詞56首,北宋89首,南宋167首。在作品的去取上,首先注重思想內容較好、藝術成就較高、情調基本建康的作品,并兼顧到各個流派、各種風格的代表作,使讀者對這一時期的詞作有較為全面的了解。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古詩詞 ·24.1萬字
王起編 洪柏昭 謝伯陽注 ·古詩詞 ·20.4萬字
朱祖謀編定的《宋詞三百首》流傳甚廣,初稿于1924年問世,選宋詞大家87位,詞300首。不久,朱祖謀便對初稿做出修訂,刪除作品28首,另增加11首,入選總數變為283首。在第三稿中,朱祖謀又增加了2首,合計285首。本書以第二稿為底本,將初稿與三稿選錄作品也一一錄入,并對具體作品的刪錄情況在“點評”中做簡要說明,以見朱祖謀選錄作品前后構思及審美情趣之變化。
諸葛憶兵 ·古詩詞 ·23.6萬字
曹溶為清初著名詞人,著有《靜惕堂詞》一卷。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委員會編《全清詞》(順康卷)據《靜惕堂詞》及多部詞選共存錄曹溶詞282首。本書據現有研究成果及筆者搜佚考證,曹溶至少還有《感皇恩》(珠落鳳凰池)、《踏莎行·西塞山》、《琵琶仙·琵琶亭志懷》3首,所以曹溶詞至少有285首。本書根據詞作信息、作者生平所歷、交游等對曹溶詞進行了編年,并做了箋注、集評、勘誤等,通過詳實的資料和細致的作品箋注揭示了曹溶身為貳臣卻心懷故國的復雜內心世界。
曹秀蘭 ·古詩詞 ·23.2萬字
本書所選唐宋詞凡320首,涵蓋唐五代、北宋、南宋時期。晚唐五代側重在李煜、馮延巳的作品,北宋選錄重點是蘇軾,南宋主要選錄以辛棄疾一派為代表的反映反抗金統治者的侵掠和揭露南宋集團茍且偷安的作品。書中具體選注和編寫工作,由資深的古典文學研究者擔綱,注釋細致,每篇末均有講評,是學習古典詩詞的重要的參考書。書中還選配了精美插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古詩詞 ·24.2萬字
在我國詩歌史上,“樂府詩”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書由名家對入選的詩篇作品,都作了注釋。這些注釋比較簡明,所用版本可靠。另外對部分典故比較生僻和文字艱深的地方,又引證了一些典籍或舉出某些例證,以幫助讀者對某些作品的理解。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前提下,我們又兼顧了時代需求,按照所選作品的內容,從一些優秀的古代版畫中,為每本書都選配了精美插圖,使圖文相得益彰,以期提升它們的閱讀欣賞價值。
曹道衡選注 余冠英審定 ·古詩詞 ·22.1萬字
本書在對孫洙的選本加以注釋、語譯、賞析之外,還對許多作品進行了“對照閱讀”,或是從格律入手,或是從義理解說,使讀者既能深入理解,又能拓展閱讀,使讀者學詩時沒有偏頗之憾。
(清)蘅塘退士編 王景略解 ·古詩詞 ·43萬字
元稹是與白居易同時并同等重要的唐代詩人。本書對其詩文加以選注,以明楊循吉據宋本影鈔《元氏長慶集》六十卷為底本,參校諸本,對重要的異文出以校記。選注者經過精審的校理,為讀者提供了可靠的文本。注釋吸收前人成果,辯明作品寫作背景,著重引證典實,注準詞義,間有對大意的串講。本書是作者在其獲獎圖書《元稹集編年箋注》基礎上精益求精而選注成的具有較高學術品位的古典詩歌選本。
楊軍 文笙 呂燕芳選注 ·古詩詞 ·21.4萬字
樂府是中國詩歌重要的體裁之一,它興起于兩漢,以反映社會現實為主要內容,表達底層社會人民的心聲,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逐漸開始擬樂府,樂府因此而成為后代文人創作的重要體裁之一。本書主要精選了漢魏六朝的樂府作品。
曹道衡選注 ·古詩詞 ·22萬字
王維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此《王維詩集》用清趙殿成箋注。
(唐)王維 (清)趙殿成箋注 白鶴 孟柏校點 ·古詩詞 ·2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