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中國俗文學文獻的考訂研究提供了一個平臺。書中以古代戲曲和俗文學研究為主要對象,以實證研究為特色,重視第一手文獻資料的發掘與利用,強調對基本文獻的調查、編目、考釋,尤其強調文獻資料考證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獻考索、海內外藏家目錄編集、稀見文獻考述、新文獻材料輯錄考釋等。戲曲、俗文學、文獻、實證,便是本書有別于其他同類刊物的關鍵詞。
黃仕忠編 ·文學理論 ·25.3萬字
《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教程》是一本介紹文學批評方法及其實踐案例的教材。本教材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強調實用性:每章都先介紹一種文學批評方法,以便學習者掌握該種文學批評方法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思想;然后,舉出兩至三個使用該種文學批評方法解讀文學作品、文學現象或文化現象的論文作為案例,以便學習者參照使用。
霍俊國主編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本書依據魯迅創作實際與魯迅研究學術史,將“黑暗”作為一個能集中揭示魯迅人生、思想、審美觀念與藝術個性的核心概念,對其精神結構與文學創作進行了研究。
王海燕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本書收錄陳眾議教授多年來文學原理方面的研究文章,根據內容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古今因緣”,多為理論性文章,如“悲劇與戲劇”“傳統與時流”“情節與主題”等,下編“遠近雜譚”,多為單個作家的研究和評論,涉及中國當代作者莫言、賈平凹、張煒等,以及外國作家博爾赫斯、帕慕克、略薩等,理論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相得益彰,宏觀與微觀結合,是陳眾議教授多年文學研究的代表作論文集。
陳眾議 ·文學理論 ·25.2萬字
《中國現代文學論爭與文化政治》一書圍繞中國現代文學史卜影響深遠的“民族形式”文藝論爭問題展開論述,探討中聞現代文學論爭與作家文學創作、文化政治建構之間的關系,對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內涵和意義做出了全新的闡釋,大大擴展了對中國現代文學論爭和文學批評的理解。本書細致詮釋了理論建構與文化實踐之間的復雜關系:文學論爭、文藝理論構建不但具有文化意義,更能通過文學、文化實踐改變文化形態,改造社會生活,影響中國社會發腱進程。本書借鑒了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相關研究方法,不僅推進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相關領域的研究,也為文化研究、中國共產黨黨史研究、社會史研究等研究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參照。
畢海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本書闡述了敘事詩在近代對中國詩歌傳統的承繼、演進和發展,細致入里剖析了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對中國敘事詩發展創作的影響,多角度多層次地對中國近代敘事詩作了解析,對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的近代轉型作了很好的總結。
楊緒容 晁冬梅 董乃斌 李翰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本書追溯了傳統人文主義批評“新古典主義—新人文主義—新批評”這條脈絡,以“后哲學文化”為背景,分析了理查德·羅蒂的文學理論和文化批評中的后人文主義思想特色。后人文主義貫穿著一種實用主義、有限論和弱哲學思想,在文學闡釋觀、經典觀、批評觀與價值觀等各方面對傳統人文主義既有繼承又有超越。與杰姆遜、布魯姆、德里達等人相比,羅蒂的文化審美旨趣介于古典人文主義、新浪漫主義與讀者反應批評之間,他是一位不夠“左”的左派,不夠“右”的右派,不夠“后”的后現代主義者。
劉劍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本書以清代長篇章回小說《歧路燈》的存世鈔本為研究對象。本書首先著錄并考證了目前已知尚存世的14部鈔本(其中6部為本書首次發現)和3種民國印本,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諸鈔本的目驗校勘,將《歧路燈》存世鈔本劃分為甲、乙鈔本系統,歸納了兩鈔本系統間的整體性差異,以及兩鈔本系統內部諸本源流關系,并從微觀層面選取了數個具有代表性的校勘實例加以佐證,進而論述《歧路燈》鈔本源流系統的研究意義和學術價值。同時,本書還依據新發現鈔本所載評點,首次對《歧路燈》評點作了專題研究。
朱姍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本書以當代英國黑人小說為研究對象,分為構建和改變兩部分,前者主要展示黑人移民在英國社會中掙扎求存和身份構建的過程;后者則探討英國黑人移民在英格蘭性到英國性的改變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書的核心觀點認為,黑人移民在英國存在的過程就是構建和改變的過程。當代英國黑人小說是當代英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系統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當代英國文學的進程和走向,更好地梳理英國文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另外,當代英國黑人小說是英國族裔文學的一面鏡子,對其研究有助于更為透徹地審視英國族裔文學的發展,透視英國文化、政治和經濟的發展與變遷,為其研究提供文學視角。
王卉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本書以明末清初“易堂九子”之一曾燦為研究對象,對其生平經歷、著述、交游情況、詩歌創作、詩學主張及其所編大型詩歌選本《過日集》進行全面梳理與考察。力圖以曾燦個案研究為契機,揭示作家的生存狀態、人際關系、創作實績以及相關著述的文學史意義和精神品格,并回應、解決相關的學術問題。
王樂為 ·文學理論 ·25.2萬字
文學史料研究者的工作,是以文獻為建材,構筑已知和未知間的橋梁,而這個“橋梁”是否扎實耐壓,可否屹立長久,取決于“建材”的優劣與真偽。輯佚的任務即對已知者的辨證,對未知者的發掘,以博搜慎取的姿態,發現真實。本書正是作者近廿年埋首故紙、剝拂塵封、報海撈針的心血結晶,它呈現給讀者的,除了還原歷史鏡像、豐贍文學史料外,還有那些鮮活的、披沙揀金后的灼見,更重要的是一個青年學者追求真知的苦心和恒心。
郭建鵬 ·文學理論 ·25.1萬字
中國詩學的緣事理論研究包括范疇研究、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三個部分。緣事理論的基本范疇是“事”,基本概念是“緣事”。從緣事的角度看,詩歌就是源于事感、形于事象、成于事境的。緣事理論研究主要探討詩與事的發生、創作、流變、審美及批評等一系列詩學問題,繼而形成了緣事發生論、緣事發展論、緣事創作論、緣事詩體論、緣事詩法論和緣事詩評論的體系結構。應用研究主要通過個案分析將緣事理論應用于當下的詩歌創作與批評、詩學建構與比較、詩學文化與詩學史重建等領域,從而使中國詩歌與詩學能古今通變、中外融合發展。
殷學明 ·文學理論 ·25.1萬字
理想人格是古今中外智者無不共同追尋的人生目標,同時他們以自己一生的踐行來闡明其真實的意義,知行合一是根本。本書從真、善、美的高度,以孔子、莊子、佛陀、蘇格拉底、耶穌等這些名垂千古的先哲為范例,探討作為一個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究竟意味什么,他們的言行對我們反思當下的人生意義非凡。
鄒廣勝 ·文學理論 ·25.1萬字
由情節發展和“隱性進程”構成的“雙重敘事進程”是本書作者在國內外首創的理論概念和研究模式。這是世界上對“雙重敘事進程”展開系統理論探討和實際分析的專著。它突破了從古至今聚焦于情節發展的敘事研究傳統的束縛,將視野拓展到與情節并列前行的“隱性進程”,并深入挖掘兩者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本書上篇從七個方面切入,建構了自己創新的理論體系。盡管這一理論可用于不同文類和不同媒介中含有雙重敘事進程的作品,但為了系統闡釋一個文類,下篇的“作品分析”聚焦于西方經典短篇小說,既揭示出不同作者如何建構雙重敘事進程,也揭示出同一作者如何采用不同方法創造雙重敘事進程。
申丹 ·文學理論 ·25.1萬字
本著研究文藝鑒賞活動發生與發展、鑒賞主體的期待視野、鑒賞客體的審美特征、鑒賞過程的審美描述和上品文藝鑒賞的實現,系本領域十分罕見的系統研究專著。適合海內外廣大文藝愛好者閱讀;該作者還被業內諸多學者視為文藝鑒賞學研究第一人。
魏飴 ·文學理論 ·25.1萬字
本書從文學角度對中古道教仙傳進行系統探賾鉤沉。其一,在全面鉤稽考辨中古道教仙傳基本文獻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中古道教仙傳從兩漢形成,到魏晉至隋朝成熟,至唐五代繁榮的嬗變歷程,并總結各期仙傳的特征;其二,結合宗教學、文化人類學、敘事學等相關理論,對中古道教仙傳進行跨學科研究,涉及仙傳體例、故事類型、敘事主題、原型、母題等;其三,歸納抽繹出中古道教仙傳的道教史和文學價值,對推進道教與文學之關系研究,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張玉蓮 ·文學理論 ·25.1萬字
作為對城鄉社會生活的反映、想象與建構的獨特審美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小說從時間、空間、價值等多個維度,全面書寫了城市化進程和“城一鄉”關系中的物質交換、情感交流、空間交往和價值選擇。這些小說一方面以矛盾沖突為敘事主題,揭示了城市化所產生的復雜社會問題以及傳統價值的斷裂;另一方面以交往敘事為審美姿態,積極建構和諧社會中的道德、信仰、倫理、美學新秩序,為“城鄉中國”走向“美麗中國”的文化建構提供了豐富的人文精神檔案。
張繼紅 郭文元 ·文學理論 ·25.1萬字
《意境探微》是《中國美學范疇叢書》中的一種。本書在較為廣闊的學術視野中,回顧總結了20世紀的“意境”研究成果;把握和整合了歷史語境中的“意境”理論;對“意境”的內涵和本質等難點問題,進行了多層次的闡釋和探尋,提出了若干新的觀點。這是一部具有總結性和前瞻性、富有新意的“意境”研究專著。
古風 ·文學理論 ·25.1萬字
《美的考索》是《中國美學范疇叢書》中的一種。該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對中國美學想象中的“美”這一重要觀念和范疇,從發生、形成和演變的過程,作了較為全面系統的考索。中編和下編描述儒、道、墨、法、玄、佛各家在政事、社會、人格、自然、藝術等領域的審美創造與接受的不同表現,并作出若干比較性評價。
陳良運 ·文學理論 ·25.1萬字
杜詩在東亞漢文化圈的中日韓三國被確立為文學典范,其刊印、翻譯、注解、編選、闡釋、評論等構成了系統嚴整的“杜詩學”;對杜甫的研究評價、對杜詩的閱讀、闡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就朝鮮漢文學而言,這一杜詩閱讀網絡中留下的文字達二百多萬字,其中評述文字一百多萬字,次杜、集杜、擬杜等作品有七八十萬字。面對如此多的文獻資料,本書的方法是先進行全面考察,再選擇網絡上的一個個結點具體分析探討;對這些結點的選擇,有的是因為它們至關重要、影響深遠,有的是因為它們個性鮮明、獨立特行;而對具體結點的研究,又是為了更好地反觀網絡全貌,并提供方法的借鑒。
左江 ·文學理論 ·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