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作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的重要文學現象,“新寫實小說”長期以來被理解為一種具有相近本質特征的作家作品的集合。這種研究視角和方式造成了對這一文學現象的理解的窄化:一方面,它忽視了這一現象發生過程中編輯、文學雜志、文學機構、讀者等主體的作用,也無法對以上主體之間的復雜性和矛盾性給予解釋。另一方面,它必然造成對這一現象發生過程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和歷史因素的盲視。這就影響了認識這一現象的歷史深度和對其歷史坐標的確定。
張小剛 ·文學理論 ·16.3萬字
鄉土小說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現當代小說重要的題材之一。自0世紀70年代末到1世紀初,中國社會處在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艱難轉型的時期,鄉村與城市的撞擊和交流,傳統與現代的轉換和融合,給鄉土小說的創作提供了無窮的資源。本書以0世紀70年代末至1世紀初以來的鄉土小說為研究對象,深入發掘多元語境下鄉土小說的主題思想,展現現代化大潮下的鄉村景象、城鎮化進程中的民工命運、城鄉二元結構下的女性追求、社會轉型發展中的人性碰撞、全球化語境中的文化選擇,從歷時性角度揭示新時期三十余年鄉土小說呈現的某些延續與新質。
谷顯明 ·文學理論 ·17.3萬字
自認沒有散文行世資歷的張大春,六年前接下《讀者文摘》的專欄邀請,起因于他愿意學習前輩梁實秋先生當年在該刊主持的專欄“字詞辨正”,借著重新辨識文字,寫字詞源起故事,同時為這個時代沒落的漢字文化盡力。見字,如見故人來。本書收錄的四十六篇說文解字,每一篇都有一段“得勝頭回”,說的是作家生命里與字相逢的風景、際遇,后文便是關于漢字的形、音、義與詞組的說解、甚至延伸變化:人若寬心不怕“肥”、“醉”里乾坤大、“旅”字的長途旅行……字與詞,在時間的淬煉之下,已經不只是經史子集里的文本元素,更結構成一代人鮮活的生命經驗;作家往往回到最初學習或運用這些字詞的情境之中,把那些和生活事實熔鑄成一體、又可能隨風而逝的字詞一一揭露、鉆探、銘記。對任何人來說,生命只走過一回;但是字卻將之帶回來無數次——只要你愿意讀。
張大春 ·文學理論 ·14.1萬字
陳寅恪代表論文集,考訂、闡述我國中古時期(漢朝—隋唐)歷史人物、事件、制度等問題,收論文20篇。
陳寅恪 ·文學理論 ·19.1萬字
《風月好談》延續作者一貫文字風格,收入其近期的文化隨筆和閱讀札記,包含對魯迅、周作人閱讀和研究的一些心得,也包括對偵探推理小說、“古拉格”等歷史文學寫作文學、外國文學出版引進等方面的札記。書名“風月好談”取自作者收藏的一張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手書帖,用作書名,迂回蘊藉的體現了一種作者的風雅旨趣。
止庵 ·文學理論 ·9萬字
本書為作者的博士論文。“食貨”學派是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為旨趣的史學派別。本書以學派創始人陶希圣及“食貨”學派為考察對象,在廣泛收羅史料的基礎上,一方面圍繞陶希圣與“食貨”學派的學術關聯,考察學派的興衰和演變的歷程;另一方面將“食貨”學派的學術研究放在整個中國近現代史學的發展脈絡中,考察其學術思想、學術成就及社會政治因素對學術研究的影響。最后探討“食貨”學派的史學價值及評述其歷史地位。
陳園園 ·文學理論 ·17.2萬字
中國文學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迥然于80年代的風貌而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氣象。在這轉型期間,1993年成為80年代和90年代文學的一個分水嶺。本書通過對1993年前后文學與文化現象的研究,發現1993年于中國文學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代,其中最突出的表征就是多樣性的文化開始得到彰顯,三種文化并存的局面開始形成。1993年文學的轉型與突變,影響和奠定了20世紀末乃至21世紀的文學格局。1993年,對于它之前和之后的文學史,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它是一個分水嶺和界碑石,劃開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學格局。
王艷榮 ·文學理論 ·14.3萬字
中國翻譯文學迄今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翻譯文學與本土文學時刻進行著頻繁而密切的互動交流,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繁榮。本書以中國翻譯文學史的發展為線索,從翻譯學和比較文學的視角,分文學與文化兩個層面,描述了中國翻譯文學與本土社會文化的互動、中國社會意識形態與文學翻譯的互動、中國翻譯文學與本土文學的互動,以及中國翻譯家的文學翻譯和文學創作的互動,從而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翻譯文學與本土文學的互動關系。
李琴 ·文學理論 ·17.7萬字
海登·懷特(HaydenWhite)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文藝批評家、文化史家,新歷史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歷史詩學理論倡導歷史的詩性建構特質,打通了歷史與文學的學科界限,備受國內外學界的關注。本書在梳理、分析海登·懷特歷史詩學理論的主要內容與學術語境的基礎上,結合美國漢學家史景遷的文本與納粹大屠殺的案例,在論辯視域中分別對懷特的歷史文本主義思想與歷史相對主義思想進行辨析,進而探討懷特的理論貢獻,以期能夠推動目前的海登·懷特研究,促進其思想的增殖。
王霞 ·文學理論 ·16萬字
這是我國第一部用中文寫的古代日本文論史專著,論述時間在公元721——1945年,分古代中世、近世、近代三階段,每階段按先后分門別類,著力于日本各時期代表性文論家及文論著作之梳理、評價和譯介。本書擬為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所屬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研究生教學之用,故論述力求要而不繁,簡明扼要。
靳明全 ·文學理論 ·19.5萬字
《鄉村、革命與現代想像:40年代解放區小說研究》從文學想象的研究角度出發,探究20世紀40年代解放區小說鄉村敘述中鄉村經驗與革命意識的沖撞融合,發掘鄉村現代過程中進入鄉村的多種現代意識以及作者對鄉村現代的初期想象方式。趙樹理的鄉村想象,在向鄉村輸入現代意識中努力建構講人情倫理的鄉土社會秩序;丁玲和周立波土改革命書寫中的階級話語受鄉村經驗的影響并不徹底,而對村民思想啟蒙和革命過程民主的看重,讓他們的鄉村現代初想極具另一革命性;柳青和歐陽山的合作化敘述,寫出了處于變動時期鄉村革命進程中經濟變革問題及其領導權等問題的復雜性;新生活中日常現代符號的書寫也體現了20世紀40年代解放區鄉村初想的多樣性。20世紀40年代解放區文學中鄉村/革命的現代初想的多樣性、復雜性,體現了鄉村現代的多方可能。
郭文元 ·文學理論 ·19.2萬字
廣東梅州作為著名的“文化之鄉”,客家人吃苦耐勞,開基創業崇文重教,他們以儒家忠孝仁義禮智信、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文化思想為指導,傳承了古老的漢文化。楹聯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到明代之后,一批批著名楹聯作家應運而生,專門的楹聯書籍如雨后春筍,為漢民族這個雅俗共賞的優秀文學體裁推波助瀾。梅州位于廣東的東北部,粵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刺激了楹聯文化的普及風行。本書收入的400多位楹聯作者的近3000幅對聯,是這一時期梅州最有代表性的優秀楹聯作品。作者編書的時候,為了便于讀者閱讀,對部分聯作的創作背景作了簡注,也對部分聯語加以賞析和點評。
曹杜榮 陳平 校點 ·文學理論 ·13.6萬字
《抗戰時期大后方文學片論》選取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個案,從大后方文學運動、大后方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大后方文學題材與文學作品、大后方文學報刊以及著名作家筆下的大后方形象等方面對抗戰時期的大后方文學展開論述,提出了一些前人未曾論及的新論題,發掘了一批前人未曾注意的新材料,并力圖結合具體的歷史語境加以解讀,得出符合實際的較為客觀、公允的結論,對于包括大后方文學研究在內的抗戰文學研究有所拓展和深化,對于抗戰歷史的還原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王學振 ·文學理論 ·18.8萬字
修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一個人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與基礎。本書從“修身為本”這一中國文化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入手,緊緊圍繞“要做事,先做人”這一中國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論述了人為什么要修身,指出修身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根本標志,即欲“辨人禽”,須“明人倫”。人怎樣修身?以“反求諸己”為核心,向人們展示諸名如“克己復禮”“改過遷善”等種種修身之法。修身目的在于“修己安人”乃至“修己以安百姓”,而成就君子人格,期于圣賢是修身的最高目標。本書深入淺出,語言通曉流暢,故事生動活潑,充滿哲理智慧,讀之使人受益。本書是“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社區(鄉村)文明讀本”系列之一。
曾凡朝 ·文學理論 ·11.3萬字
本書主要采用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將夏目漱石文學放置于世界文學、日本近代文學和文明開化的歷史語境,運用精細的文本分析,探討其創作中涉及的苦難與和諧、瘋狂與信仰、沉淪與救贖等問題,力圖復原一個活的夏目漱石,他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日本近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以及探求如何療傷的艱難歷程。
李玉雙 ·文學理論 ·14.9萬字
本書以比較文學和民族文學研究的視角審視抗戰時期(1931—1945)的東北文學。根據作家的活動區域和族屬,將抗戰時期的東北作家分成流亡作家和淪陷區作家、漢族作家和少數民族作家兩類性質不同的創作群。著重比較研究了東北流亡作家和淪陷區作家基于各自政治語境下的創作走向;對比分析了作為不同民族文化養成者的東北漢族作家和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風格。在中華抗戰文學以及多民族文學的整體格局中,展示了抗戰時期東北文學的成就,凸顯了東北少數民族文學的地位。
范慶超 ·文學理論 ·17.1萬字
20世紀中國鄉土小說史上,五四鄉土小說和八十年代尋根文學雖相隔半個多世紀,但呈現出諸多相似性和內在的聯系。本書從六個方面對二者進行了比較研究:對文學發生的歷史文化語境的比較,對民族傳統文化態度的比較,在啟蒙意義上的比較,作家情感和對風俗描寫的態度上的比較,人物形象系列的比較,悲劇風格的比較。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可以看出文學的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在相類似的歷史文化語境下文學創作會呈現出相類似的狀態。
王曉恒 ·文學理論 ·14.2萬字
一本結構嚴謹、字如珠璣的研究漢詩英譯美學問題的學術專著;中央電視臺84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字幕的漢譯英英文翻譯者重磅推出的“漢詩英譯三部曲”之一。本書與同類作品相比,更加突出美學研究,并初步建立了一套漢詩英譯美學體系,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張智中 ·文學理論 ·15.1萬字
本書是著名學者劉文飛從近十余年來在國內外高校和科研研究機構做的近百場關于俄國文學和文化的學術演講中精心挑選而出,經整理后結集出版。本書在修訂時將保持一定的口語“原生態”,以使讀者可能獲得與聽眾相仿的身臨其境感。在國外發表的演講已經譯成中文。這些演講分作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俄國文學和文化的概論,第二部分是關于作家或作品的專論。全書內容豐富,兼顧文學、文化、中俄兩國交往史等范疇;時間跨度大:縱向從19世紀自普希金始的黃金時代,經過二十世紀初期的白銀時代,直達當今的現代文學;橫向包括俄國本土,流亡歐美的俄國文學家及其在居留地的文學、文化活動。本書作者同時是一位詩人,語言特點是文才飛揚,清新活潑,可讀性強。
劉文飛 ·文學理論 ·20萬字
享受閱讀,深入思考,率性而讀。作者吳錫平,有較高的人氣和知名度,在讀書圈里有一定的地位,此書為近年來作者曾公開發表的文章合集,有一定的水平和知名度。作者文筆辛辣,對許多社會現象充滿了深思,富有哲理,對啟發人思索大有裨益。同時文字優美,讀來不覺晦澀難懂,便于向大眾推廣。
吳錫平 ·文學理論 ·1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