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海外華文文學,本質上就是從“跨界”而產生的學術空間。海外華文文學的發生源自作家的跨界“旅行”,海外華文文學拓展與發展的動能也源自作家自發與自覺的反復“跨界”。本書通過對“跨界”現象的集中性研究,找尋海外華文文學發展中的新動向,把握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前沿性學術命題,從跨文化、跨語言、跨媒介、跨族裔、跨學科等角度,發掘、清理、研究具有趨勢性、沖擊性、持續性、方向性的重要“跨界”現象。
王列耀等 ·文學理論 ·27.5萬字
本書首次提出“非常態人物敘述者”的概念,具體是指一種特殊敘述者,它主要由智力、精神、心理、道德、形態、狀貌等多個方面與正常態的人存在較大差異和區別,并且已經參與到故事進程當中的一個或者多個相對具體和形象化的人物來擔任。本書主要針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引人注目的癲狂型、癡呆型、幽靈型和比擬型這四個非常規形態的人物敘述者類型展開專門探討和深入論析。這是在取法和借鑒國內外學術界關于敘述者、不可靠敘述(者)、敘事交流、非自然敘事等研究理論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思考與探究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它可以為人們分析、解讀乃至審視、理解富有魅力和創造性的20世紀中國文學提供一種新穎獨特的思路、角度和方法。
洪麗霽 ·文學理論 ·29.3萬字
基于文獻與口述資料,結合民俗學、現當代文學、文藝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多學科方法;本書通過回溯1949—1966年民間文學的知識生產場域,引入“國家話語”,分析與闡釋這一時期民間文學理論建設、民間文學批評體系的構建、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發展、民間文學與社會主義新文藝等,糾正了之前學界對1949—1966年民間文學理論建設不足的偏見。本書主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新文藝、強化中華民族認同、書寫少數民族文學史、培育社會主義新人等方面觀照1949—1966年民間文藝研究,對民間文學的口頭性、人民性進行新的闡發,在與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對話中,為當下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書寫、民間文學理論構建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經驗的同時,也為新時代民間文學學科建設提供了新視角、新維度。
毛巧暉 ·文學理論 ·31.9萬字
譚獻是晚清著名文學家,本書從晚清時代與文壇雙重變遷的視域中考察譚獻的文學創作、文學思想與文學地位。將譚獻文學研究與晚清文學流派、學術思潮、文藝思潮等方面相聯系,在晚清文壇“南北宋詞之爭”“唐宋詩之爭”“駢散之爭”的視野下考察譚獻的詞學觀、詩學觀、駢文批評理論等文學思想。本書從譚獻文藝與文學互通共融的現象出發,從書學與詞學、詩學與詞學的關系角度入手,分析譚獻的詞學批評理論,從而深入探究晚清的學術思潮與文壇風貌。
劉紅紅 ·文學理論 ·30.6萬字
當前各學科交叉發展和各領域知識融通的趨勢日益加強,秦腔和當代西北作家創作關系的研究正是在此基礎上發生的。秦腔是秦人的生命命脈,被稱為西北的“語言符號”,秦腔給了作家們沁入骨髓的文化熏染,匯聚了當代西北作家對鄉土的情感和記憶,其慷慨悲涼、熱耳酸心的美學特點直接影響了當代西北作家的創作。本書在當代西北作家的作品中發掘秦腔影響的痕跡,并對這些戲曲質素在小說的情節結構、人物塑造和主旨表達等功能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研究以秦腔為主的“傳統聲音”在當代小說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秦腔和當代西北作家創作的交叉融合研究開拓了文學和戲曲研究的視界,當秦腔經典劇作如同水乳一樣交融在作品之中,與厚重的歷史感、西北文化尚實的精神相符合,呈現出不同的地域風情和美學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這一學科領域。本書對秦腔與當代西北作家創作文本的敘事互文、結構互文、美學風格互文的研究為戲曲與文學互文批評體系建構積累了經驗,凸顯了鄉土文化對于作家寫作的價值和意義,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開拓了新思路與新范式。
王亞麗 ·文學理論 ·21.2萬字
德米特里是希臘化時期承上啟下的重要學者,其詩學不僅繼承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傳統,而且開創和發展了諸如書信、語篇、語效、辭格、形式、風格、文體、寫作等方面的理論,為此后諸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通過對德米特里詩學產生機緣及其哲學根基的考察,凸顯出其詩學的質點和生長點;對其詩學系統的考察,揭示文學形式與審美反應之間的聯系,解決結構主義批評善于發現文本內在秩序和模式卻無法闡釋效果,印象批評能內省直覺效果卻不會建立文本結構和效果之間的聯系的矛盾,找到印象批評和科學批評、感知效果和語篇形式具身結合的可能,為詩學研究提供理論資源。
李葛送 ·文學理論 ·24.2萬字
本書結合周代歷史思想文化大的背景,對《詩經》的內容與形式進行了多方面思考和研究,對先秦至漢代的《詩》學史方面的種種問題特別是其中的《毛詩序》的作期、作者問題,通過梳理考察傳統文獻記載并結合新發現相關考古資料的研究,從而獲得了一些新的認知。
王洲明 ·文學理論 ·22萬字
文學創作與接受并非個人心靈獨語,總是“制度”中介后的創作與接受。新媒介對傳統文學制度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建構了網絡文學制度。本書對新媒介文學場域的組織機構、行動者及其關系進行了總體考察,并探討文學網站對作家制度、讀者制度的建構,先鋒派對文學制度的重構,以及文學批評制度的裂變、著作權制度的變革與新媒介語境中的經典化制度問題,認為經典總是場域行動者合力的結果。
黎楊全 ·文學理論 ·22.5萬字
《文學地理學》輯刊是中國文學地理學會的年會論文之精選,由曾大興等主編,每年一輯,已出七輯。作者均為中、日、韓三國從事文學地理學研究的學者,包括楊義、蔣凡、劉揚忠、朱壽桐、周尚意、王兆鵬、張三夕、鄒建軍、陶禮天、夏漢寧、高人雄、戴偉華、海村惟一(日)、金賢珠(韓)等知名學者。本輯刊設有“文學地理學學科建設”、“文學地理學宏觀研究”、“文學地理學基本理論研究”、“文學地理學方法研究”、“文學家之地理分布”、“北方文學地理”、“中原文學地理”、“燕趙文學地理”、“荊楚文學地理”、“吳越文學地理”、“嶺南文學地理”、“文學地理學應用研究”、“國際視野”、“學科建設動態”等多個欄目。
曾大興 夏漢寧 杜雪琴主編 ·文學理論 ·27.5萬字
本書以《當代》雜志為研究對象,在對《當代》個案進行微觀研究的同時,目光擴大至對整個當代文學的分析和考察。在研究過程中既關注《當代》與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之間的互文性關系,通過《當代》辨明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構成和嬗變過程,同時又將《當代》放在社會和歷史的角度加以闡釋,考察文學生產制度內部的權力構成。本書通過文學期刊透視一個階段文學史生成的復雜面貌,在梳理其演變過程的同時實現對當代文學歷史進程的觀照。
武兆雨 ·文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通過考察學堂樂歌運動發生的時代背景、代表人物、曲調來源、思想蘊涵等諸多問題,深入闡釋學堂樂歌在結構模式、節奏韻律、語言體式、句法結構等方面的顯著特征,詳細描述其在提倡軍國民教育思想、塑造現代國民意識、重建現代民族國家觀念中的特殊價值,探究學堂樂歌與中國詩歌的現代傳播的內在關聯,認為學堂樂歌在中國詩歌從古典向現代轉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禹權恒 ·文學理論 ·21.2萬字
在全球體系重新構建、民族國家激烈競爭的當今世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使國民知曉自己、讓世界認識中國,已成為關涉甚廣的重要議題。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其與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總結人類學的中國故事。全書內容包括對西學東漸后人類學本土化問題的學科性思辨,同時也涉及了與之相關的個案論述。其中既有關于多民族中國的總體論述及夷夏關聯的田野調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顛及俄羅斯等地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較。
徐新建 ·文學理論 ·38.1萬字
本書將迄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當代文學視作一個整體,分上、中、下三編,對其研究的“歷史化”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探討。上編“歷史化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主要考察當代文學歷史化“是什么”,對其“三元一體”(即主流意識形態文學、精英文學、大眾文學)的本體構成與知識譜系進行盤整,然后在時空拓展的視域下對有關評價機制與評判標準作了闡釋。中編“歷史化的主要路徑與研究方法”,分析“怎樣歷史化”,包括述學范式、經典化篩選、文學史編纂,也包括史料收集與整理、甄別與辨析等。下編“歷史化相關專題探討”,主要從歷史化與政治、革命、文學、批評、舊體詩詞、知識學養等角度,對相關重要問題進行抽樣分析。每編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內在的邏輯關聯,這就是緊扣歷史化的“本體”和“實踐”,圍繞“何為歷史化”和“如何歷史化”兩個維度及方向展開。
吳秀明主編 ·文學理論 ·47.2萬字
在網絡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燦若群星的網絡作家。《網絡文學作家論》在搜集大量調研資料的基礎上,本著“讓材料說話”的實錄原則,對早期網絡文學著名作家、作品進行深入淺出的評介與闡釋。本書對幾代網絡作家進行了白描式記述與評介,旨在通過“賽博空間”的“田野調研”,采集數據,甄別文獻,留下信史。值得注意的是,書中記錄的許多早期網站的作家生平、作品傳播、讀者反應等原始信息,已經或即將從網頁上消失。因此,本書“深入現場,長期跟蹤”的客觀記錄,無疑具有“在場體驗”和“實證研究”的史料價值。此外,本書對網絡作家與網絡文學生產體制的不斷轉型升級進行了理論化梳理;對網絡作家的創作方式和生存狀態進行了價值理性層面的追問與探尋。總之,本書為普通讀者和相關研究人員深入了解網絡作家作品的相關信息,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從文學發展論的視角看,本書也可以說是一部早期網絡作家的“成長史”和“心靈史”。
陳定家編著 ·文學理論 ·24.9萬字
本書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試圖走進東北文學的微觀世界,在東北作家個體系統中逐步發掘東北文學大系統的完整風貌,結合整體地域文學發展歷史和中國文學整體發展狀況,探尋東北文學自身特殊的運行規律,挖掘東北作家在“文風不盛”的基礎條件下頑強而堅韌的文學探索精神。全書重點關注了20世紀以來的東北文學,在作家的選擇中兼顧了時代性和多元性,著重考察了東北作家與東北地域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努力廓清東北作家的創作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當中的價值和意義。
周青民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法式善(1752—813),清代文學家。姓伍堯氏,原名運昌,字開文,別號時帆、梧門、陶廬、小西涯居士。乾隆四十五年進士,授檢討,官至侍讀。乾隆帝盛贊其才,賜名“法式善”,滿語“奮勉有為”之意。法式善曾參與編纂武英殿分校《四庫全書》。《法式善研究》是對清代詩人法式善的綜合研究。乾嘉時期詩學活動頻繁,文學生態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其間,法式善身體力行,交游廣泛,成為當時詩學活動的積極倡導者與參與者,并以《詩龕圖》《西涯雅集》《梧門詩話》等為契機展開了一系列的詩學活動,這為其在乾嘉詩壇地位的確立搭建了不可或缺的平臺,同時也豐富了乾嘉文學生態。
李淑巖 ·文學理論 ·31.2萬字
《賦學:批評與體性》基于“進入過程的文學史研究”的學術理念,力主回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文體學語境來探索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學體式,著重從賦論批評形態、律賦創作機制、文體觀念、地域賦學、賦格方法論等方面出發,系統闡述中國賦學研究的基本內容,論證謹嚴,征引翔實,揭示了諸多不為人所注意的賦學問題,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
黃志立 ·文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抓取論詞絕句得以出現、承納、衍化與展開之代表性論題,緊密依托各異的批評材料立論,清理論詞絕句承納與衍化的內中情形。以個案的歷史承納與創新發展為線索,并以線索上眾多的原點為支撐,揭示論詞絕句發生、發展、衍化與創新的豐富內涵。
胡建次 汪素琴 金鳳 吳玉窕 ·文學理論 ·35.5萬字
清末民初是中國文學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時期,其中新小說的成就最顯著。其突出的特點是這一時期各個民營書局爭相斗妍,紛紛編輯出版《說部叢書》,這充分體現了小說界革命的巨大實績。本書首次對清末民初二十多家出版機構出版的三十多種《說部叢書》數百編作品展開全面而系統的敘錄,這是頗富創新性的研究工作。本書以各出版單位所出版的《說部叢書》為綱,以各編作品為目,根據各種《說部叢書》出版時間的先后,對每編作品的作者(著者與譯者)、諸種版本、章節目錄(全錄或摘錄)、序跋(全錄或摘錄),以及其他相關文獻如評述、作品廣告等信息展開敘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付建舟編著 ·文學理論 ·31.1萬字
“革命”貫穿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文化進程,對新詩的產生、傳播和接受影響極大。“革命”既是新詩研究的參照物也是研究的對象,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較多處于傳統革命觀念的籠罩之下而缺乏超越性,缺少關于新詩革命話語復雜性、豐富性的研究。“革命”之于新詩的意義,一是作為新詩外部處境的革命,二是作為新詩寫作核心語匯、表達現代漢詩之普遍性追求的革命,三是作為新詩特征后果的革命。革命話語包括以革命為核心詞的一套相關語匯,也包括這一套語匯在社會中的生產傳播及效用。“話語”是一種語言表達的結構,也是一種行為或實踐。革命話語在中國現代文學,尤其是新詩的生成發展中的影響或作用,尚未被充分認識或闡釋。該選題在綜論基礎上,選擇何其芳、卞之琳、馮至、艾青、綠原、廢名、徐玉諾、穆旦等八位具有代表性的新詩詩人,對其詩歌創作和詩學觀念做細讀和分析,并結合各人文學生活與詩歌創作經歷,探討革命話語對創作、傳播與接受的復雜影響,由此探究新詩百年與現代漢詩革命話語詩學建構與實踐問題。該選題將宏觀理論與個案探究結合,歷史分析與現實關懷聯系,以革命話語為關鍵詞闡釋新詩百年的中國化的現代性演進軌跡、特征與啟示。
魏天真 魏天無 ·文學理論 ·2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