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敘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基本的人性沖動,它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然而,把敘事這一重要現象正式納入研究的視野,卻是非常晚近的事。20世紀60年代末,受結構主義思潮的影響,敘事學作為一門學科在法國正式誕生。應該承認,結構主義敘事學所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它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它建立的理論模式,使人們能夠對敘事作品復雜的內部機制進行細致準確的解析,而不至像以前那樣因缺乏分析工具而只能流于對情節、人物等大范疇作粗糙的描寫。
龍迪勇 ·文學理論 ·39.7萬字
《技術大全》到底是什么?是以“全工程學”為主題的文明興衰文集?是對人類過去與未來的控制論詮釋?是透過建造者的眼睛看到的宇宙圖景?是大自然的力量與人類雙手的創造中與工程學相關的事兒?是對未來千年科學技術發展的預測?是一組過于大膽,以至于很難宣稱有什么扎實科學依據的假設?的確,每項都有一些吧。”《技術大全》是對阿奎那《神學大全》的戲仿和回應,出版于1964年,涉及演化生物學、物理學、信息學、熱力學、控制論等方面的內容,呈現了各種突破帶來的深遠影響,如克勞德·香農對信息理論的發展,艾倫·圖靈在計算方面的成果,以及約翰·馮·諾伊曼對博弈論的探索等等,討論了演化、宇宙、社會、現實、人工智能、創造世界等深刻的問題。出版后便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討論。
(波蘭)斯坦尼斯瓦夫·萊姆 ·文學理論 ·35.2萬字
《方方研究資料》是《中國新時期作家研究資料匯編》系列叢書中的一本,圖書主編為中國最權威文學機構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著名文學評論家吳義勤,從1976年至今對作家的文學批評與研究成果中,遴選出能夠代表各個階段研究水準的論文近四十篇,從不同角度解讀方方及其文學創作活動。
吳義勤 ·文學理論 ·36.5萬字
在文學理論中,“闡釋的邊界”是一個難以忽視的命題,它以闡釋的客觀性和意義的確定性為核心,在不確定性思潮泛濫的當下被不斷激活;它不同于獨斷專行的法則或律令,而是蘊含著豐富的理論路徑和方法論取向,不斷涉入更廣闊的文化精神領域。本書從概念內涵、歷史譜系、建構路徑、本體形態、實踐策略等不同向度切入,對文學闡釋的“邊界”問題加以深入分析,由此展開對當代文學理論乃至文化生態的批判性反思和話語重估。本書的目標,一是豐富關于闡釋邊界的理論言說,擴充文學研究的知識版圖;二是從邊界問題中提煉出人文精神、審美理想、真理價值等積極因素,為面臨相對主義乃至文化虛無主義威脅的人文學界提供一定的應對之道。
龐弘 ·文學理論 ·28.6萬字
“革命”貫穿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文化進程,對新詩的產生、傳播和接受影響極大。“革命”既是新詩研究的參照物也是研究的對象,但已有的研究成果較多處于傳統革命觀念的籠罩之下而缺乏超越性,缺少關于新詩革命話語復雜性、豐富性的研究。“革命”之于新詩的意義,一是作為新詩外部處境的革命,二是作為新詩寫作核心語匯、表達現代漢詩之普遍性追求的革命,三是作為新詩特征后果的革命。革命話語包括以革命為核心詞的一套相關語匯,也包括這一套語匯在社會中的生產傳播及效用。“話語”是一種語言表達的結構,也是一種行為或實踐。革命話語在中國現代文學,尤其是新詩的生成發展中的影響或作用,尚未被充分認識或闡釋。該選題在綜論基礎上,選擇何其芳、卞之琳、馮至、艾青、綠原、廢名、徐玉諾、穆旦等八位具有代表性的新詩詩人,對其詩歌創作和詩學觀念做細讀和分析,并結合各人文學生活與詩歌創作經歷,探討革命話語對創作、傳播與接受的復雜影響,由此探究新詩百年與現代漢詩革命話語詩學建構與實踐問題。該選題將宏觀理論與個案探究結合,歷史分析與現實關懷聯系,以革命話語為關鍵詞闡釋新詩百年的中國化的現代性演進軌跡、特征與啟示。
魏天真 魏天無 ·文學理論 ·22.9萬字
《劉震云研究資料》是《中國新時期作家研究資料匯編》系列叢書中的一本,圖書主編為中國最權威文學機構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著名文學評論家吳義勤,從1976年至今對作家的文學批評與研究成果中,遴選出能夠代表各個階段研究水準的論文近四十篇,從不同角度解讀劉震云及其文學創作活動。
吳義勤 ·文學理論 ·32.9萬字
本書是錢理群的第二本專著,是他對周作人各個面向較為全面的評述。錢理群先是將周作人置于魯迅的視野里,討論“周作人道路及其意義”,把周作人的思想道路做了很完整的描述,并揭示他是如何“走向深淵”的;進而探討周作人的學術文化足跡,將他各種雜學和新文學創作做了分門別類的評述;最后又比較“周作人與同時代者”,在宏觀中進行個體的品評、對比,具有相當的概括性和群體性。
錢理群 ·文學理論 ·24.4萬字
《比較文學教程》是中文專業比較文學基礎課教材(外語學院兼用),為“高等院校中文專業創新性學習系列教材”之一。全書提出了比較文學學科特征與研究范圍的新觀點,即比較文學的學科特征在于主體間性,比較文學的研究范圍主要指涉異質文學的事實材料間性關系、異質文學的美學價值間性關系、不同詩學的間性關系、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間性關系、文學與其他文化理論的間性關系五種關系,據此在大的系統方面劃分五章;在子系統方面,每節都是一個小板塊,具體闡釋了各個間性關系對應的研究方法如流傳學、淵源學、媒介學、形象學、主題學、文類學、闡發研究、原型批評、詮釋學等。每個板塊基礎知識后進一步給出了“導學訓練”、“研討平臺”、“拓展指南”,供學生深入學習之用。
趙小琪 ·文學理論 ·27.8萬字
本教材為外國文學史的配套教輔,既適合于學生自學,更可作為考研復習資料。本書由外國文學研究知名專家擔任主編,組織多位外國文學教師及考研成功的碩士、博士編寫。
曾艷兵 ·文學理論 ·29.8萬字
本書以新世紀以來粵東地區的小說和詩歌為主要研究對象,既有對區域性現象的整體論述,又有對陳繼平、林淵液、陳崇正、林培源、吳純、陳潤庭等小說家和游子衿、黃昏、阮雪芳、陸燕姜、辛倩兒等詩人的個案分析。微觀見證近年粵東敘事和抒情兩個領域的精神潮汐。
陳培浩 ·文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對20世紀俄蘇經典作家普拉東諾夫(1899—1951)的代表性作品進行了系統梳理,清晰地呈現出作家在不同時期筆下的景觀與共同訴求,闡釋了作家創作的思想源頭和世界觀變遷的軌跡。普拉東諾夫的創作,折射出烏托邦思想和反烏托邦的復雜互動,他以文學的方式關照人類命運并嚴肅反思社會現實,在人間艱辛地尋找真理,播撒幸福的靈魂。
王曉宇 ·文學理論 ·27.4萬字
《中國現代文學》的醞釀已有七個年頭兒了。2002年我受命擔任武漢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分管本科教學工作。正值新世紀之初,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高等教育也隨之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的形勢,如何更好地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這已是擺在我們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得不思考、不能不應對的當務之急。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為了適應人才觀和教育理念的發展變化,我與時任系主任的龍泉明教授策劃,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試點,從修訂培養方案入手,全方位地開展本科教學改革。舉措之一,就是大刀闊斧地調整課程體系,壓縮通史性、概論性課程,增加原典研讀課程和實踐性課程,旨在強化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與此相應,計劃編寫配套的教材。起初,為了加大原典閱讀的力度,配合新培養方案增設的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課程,我們首先組編了《高等學校語言文學名著導讀系列教材》,2003年正式出版。與此同時,也醞釀編寫一套適應新需要、具有新理念的基礎課教材。從那時起便開始思考、調研、與同仁切磋。經過幾年的準備,2006年開始系統謀劃和全面設計,2007年正式組建了編委會,啟動了編寫工作。經過眾多同仁的不懈努力,今天終于有了結果,令人欣慰。
陳國恩 ·文學理論 ·27.4萬字
陶淵明既沒有屈原的宏偉悲壯,又沒有李白的豪放飄逸,也沒有杜甫的闊大沉雄,以他百來篇詩文,何以贏得了與這三位詩國巨人比肩的崇高地位?蘇軾認為:“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王國維指出:“屈子之后,文學上只雄者,淵明其尤也。”朱光潛說:陶淵明“崇高的詩人地位,可以和他比擬的,前有屈原,后只有杜甫。”陳寅恪認為:“陶淵明不僅文學品節居古今之上流,而且實為吾國中古時代之大思想家。”戴建業老師以深厚的學養,扎實的史學功底,風趣的文筆,獨到的價值取向,論述了陶淵明的文學成就、人格思想及精神世界,向讀者還原了一個真實豐滿的陶淵明——他是滔滔濁流中的一泓清泉,“大偽斯興”時代里的一位真人。
戴建業 ·文學理論 ·28.8萬字
《嶺南先唐文學研究》通過對先唐不同歷史階段嶺南土著人的文學、流放留寓嶺南者的文學、作者未曾到嶺南而有關注嶺南風物人情的作品等相關文學分別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梳理出了嶺南先唐文學的發展脈絡。全書史料翔實,論證成分,是難得的學術佳作。
周葦風 ·文學理論 ·23.3萬字
本書從敘事學領域來系統研究現代中國小說近百年的藝術創新,提出癡狂敘事這一概念,歸納出敘述癡狂者、狂者敘事、狂歡化敘事等三種癡狂敘事模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敘事藝術,癡狂敘事始終隨著現代中國小說的發生和發展,它實現了現代中國小說從內容到形式兩個層面的變革,改變了傳統中國小說藝術形象設置層面的簡單化和機械化現象,也改變了情節構筑層面的單線或直線的敘事模式。這一敘事模式的出現是對以理性見長的常規寫作方式的沖擊和顛覆,其深層的敘事預期是以敘事方式的變革達到反道統、反常規的目的。癡狂敘事是現代中國文人面対一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現實的深刻變革和中外文學的深度交流做出的主動性選擇,折射出現代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獨立和創新的勇氣和理念。
裴爭 ·文學理論 ·26.3萬字
論語逐句是一本結合現代社會實際情況,專門針對當代學習論語人群古文基礎薄弱,學習經典畏難情緒較重的特點,專門組織編寫的講稿合集。適合于普通人學習,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參考。
李國棟 ·文學理論 ·40.4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在文學地理學方面著述的專題文集。包括《文學地理學的本質、內涵與方法》、《文學地圖與文學地理學、民族學問題》、《屈原詩學的人文地理分析》等15篇長篇論文,既有綜合性研究,也有地區和作家的區域和個案分析,既有古代文學地理學的探微,也有對現當代文學基于文學地理學的闡釋。總之,這是楊義先生在首次提出文學地理學的概念之后多年來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是楊義先生眾多著述中頗有分量的一部文集。
楊義 ·文學理論 ·49.7萬字
作為兼善戲劇和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家,陳彥的寫作既得益于極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亦受惠于底蘊豐厚的中國戲曲和文學傳統。努力在時代總體性的宏闊視域中觀照并處理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命經驗,塑造具有時代典范意義的人物形象,且在堅守雅正的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融通中國古典傳統,以開出文學的新境界,為陳彥作品的基本特征。《西京故事》《裝臺》《主角》以及新作《喜劇》皆是如此。將現代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及論說文集《說秦腔》與小說文本對讀,可知陳彥整體創作的基本狀態及其所蘊含的觀念和審美表達方式視域拓展的重要意義。本書嘗試在融通“古”“今”“中”“西”,會通“文學”與“藝術”的更具包容性和概括力的新的視野中理解并闡發陳彥作品的文學史價值,抉發其之于中國古典傳統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以及現實主義賡續的重要經驗,進而探討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的“大文學史”觀念的確立及其意義。
楊輝 ·文學理論 ·22.6萬字
當代中國詩歌70年的歷史進程,如果以價值建構和史實面貌特征為標準,應劃分為“社會主義時期”(1949—1976)、“社會主義調整期”(1977—1991)和“后社會主義時期”(1992—2019)三個階段。它們有前后傳承的歷史關聯,也表現出文學自身的獨特性。傳統的詩歌批評史通常采用“以史帶論”的史學觀和分析模式,這種模式當然有歷史感和說服力,但也容易抑制小說批評史的獨特性,尤其容易忽視批評的主體性和極其生動豐富的細節。本書把當代詩歌批評史從“大歷史”中凸現出來,把理論思考和敘述的全部分量壓在它上面。通過對各個時期的不同的詩歌實踐的分別敘述和分析,深入探討了中國當代70年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周瓚 ·文學理論 ·23.6萬字
偵探小說是一個產生于西方19世紀的現代文體,晚清時期它開始傳入中國并迅速風靡一時。在西方翻譯作品的影響下,中國本土的偵探小說創作在二十至四十年代達到高峰,誕生了如霍桑、魯平等中國版的福爾摩斯與亞森羅萍。另一邊廂,自五十年代開始,來自荷蘭的偵探小說家高羅佩將中國傳統的公案小說以西方偵探小說的手法重新包裝,賦予了傳統的狄仁杰故事現代性的閱讀趣味,高羅佩的狄仁杰故事于八十年代被翻譯成中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作家與導演對這一人物進一步演繹與發揮。本書考察了這兩類偵探小說中國化的嘗試。在這些嘗試中,偵探小說在不同文化間的傳譯與改編,成為了觀察現代性在全球不同地區生產、流通、翻譯與重塑的一個獨特界面。
魏艷 ·文學理論 ·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