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一本通過人物專訪形式講述當代清華學子的書籍,分為“學古探微”“水木秀鐘”“行健不息”“萬悃矢忠”4個章節,一共45組人物。本書展現了清華學子的多樣化成長。無論是勤奮有加、學業優秀的特獎“學霸”,還是專注興趣、各領風潮的校園達人,無論是攜筆從戎、勇立戰功的軍人,還是心系人民、奪赴基層的赤子,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闡釋著清華人的家國情懷與使命責任。
張婷主編 ·紀實文學 ·13.5萬字
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對城市的探跡,不只是尋根,找出發展的脈絡,更重要的是憧憬,面向未來。新時代的藍圖,在砥礪前行中才能展開;新思想的光芒,在接續奮斗中才能綻放。愿《筑夢興慶》能為此提供新思路,并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為唱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動人歌曲而驕傲,為樹立城鄉共生共榮的新發展理念而自豪,為實現“天人合一”的宏偉理想而歡呼,而鼓舞!
銀川市興慶區地方志編審委員會辦公室 ·紀實文學 ·13.8萬字
這是一個令人恐懼的真實故事。1976年到1986十年來,一個神秘而暴力的男子在加利福尼亞瘋狂作案,十年間共實施了50起強奸,13起謀殺。隨后銷聲匿跡,再沒作案。期間多名警察、偵探,調查人數超過8000人,展開撒網式搜捕,但始終無法抓到兇手。三十年后(2016年),犯罪學記者米歇爾·麥克納馬拉創建了一個名為“真實犯罪日記”的網站,同時四處走訪調查,決心找出這名“金州殺手”。《我將遁入黑暗》提供了美國歷史上這一特殊時期的清晰筆錄,它近乎直白地記述了“金州殺手”駭人聽聞的犯案特寫。這也是一個記者對真理的執著和不懈追求的寫照,也幫助警方揭開金州殺手的面紗。
(美)米歇爾·麥克納馬拉 ·紀實文學 ·19.2萬字
本書講述了我國近紅外光譜工作者的從業故事,作者既有老一代近紅外光譜專家,又有中青年骨干,這些故事中凝結了他們對近紅外光譜事業的追索和感悟,以及對近紅外光譜事業的情懷。本書記錄的是我國近紅外光譜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精華,是承上啟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文集體裁豐富,內容生動感人,所述經歷和經驗對近紅外光譜發展尤其是對青年學者有重要的啟迪作用。本書可供從事近紅外光譜分析及化學計量學研究和應用的科技人員參考,也可供石化、農業、煙草、制藥等領域對近紅外光譜感興趣的人員閱讀參考。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 ·紀實文學 ·18.1萬字
《飛鴻踏雪泥(第三輯)》是我國儀表和自動化60年史料的第三輯。該輯共收錄正文36篇,附錄6篇。每篇文章均配有作者照片或反映歷史史實的老照片。《飛鴻踏雪泥(第三輯)》共分宗師風范、學人剪影、鍥而不舍、大路蹄痕、感嘆歲月五個欄目,所收錄的文章多是以第一人稱記述的,是儀表和自動化人的親身經歷、親手所為、親眼所見。期盼《飛鴻踏雪泥(第三輯)》的出版能激勵年輕一代的儀表和自動化工作者們在振興中華,勇攀高峰的過程中成為參天大樹,腳踏實地,展翅高飛。
史料編委會 ·紀實文學 ·16.1萬字
2019年年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社會運行節奏。面對危機,舉國上下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總體戰、阻擊戰,奪取了全國抗疫斗爭重大階段性戰略成果。為系統梳理北大戰“疫”進程,將戰“疫”各條戰線上北大人的先進事跡、感人故事記錄下來,講好北大故事,凝練以愛國情懷、擔當奉獻為內涵的北大精神,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校黨委宣傳部特匯集各方面素材,編寫了這部《北大戰“疫”全記錄》。希望以不同形式、不同題材、不同體裁的文章及珍貴圖片,講述各條戰線上北大人的戰“疫”故事,再現抗疫各個崗位上北大人的精神風貌。
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 ·紀實文學 ·21.6萬字
為紀念寧夏金融學會成立30周年,充分展示金融系統近年來的學術科研成就,學會組織了優秀論文評選活動,共征集全區金融系統和高等院校2001年以來的學術和調研類文章195篇,評選出優秀論文65篇并匯編成冊。這些論文涉及到社會經濟與金融、金融創新與金融穩定、國際金融與外匯管理、金融服務與管理、農村經濟與金融、貨幣信貸與金融市場、產業發展與金融等多個領域。大部分成果曾在會刊《寧夏金融》和核心期刊上發表,有些獲得過各總行和自治區黨政領導批示,有些獲得過省部級獎勵,有些在相關部門政策制定過程中作為重要依據……寧夏金融系統研究工作在支持地方經濟金融實踐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寧夏金融學會 ·紀實文學 ·35.3萬字
本書是吳羹梅個人經歷的回憶,更重要的是新舊不同時代歷史的見證。吳羹梅同志青年時期追求進步,后來立志實業救國,創辦中國第一家鉛筆工廠,期間歷經艱難曲折,終于找到光明的道路,把自己一生的抱負與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結合起來,對國家與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紀實文學 ·11.2萬字
正午故事,一期一主題。本期主題是視覺特刊。記錄了鏡頭下的人生百態。主要收錄了《西海固的慢》《戈壁灘上的核二代》《我的湄公河》《無法抵達的重慶》《十三個攝影師的旅途瞬間》共5篇視覺報道,呈現了無數攝影師定格人與事物的難忘瞬間。前4篇文章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下了消失歲月的痕跡,慨嘆故鄉的慢!發現當年熱鬧的生活區已蕩然無存;以及惋惜蕩然無存的歷史建筑。《十三個攝影師的旅途瞬間》則記憶了攝影藝術和旅途的關系,攝影是在提供一種感知,攝影師能夠通過攝影藝術去遭遇整個世界……
正午 ·紀實文學 ·1.3萬字
本書真實表現了十七年前河南能源義煤公司在祖國西部大開發中艱苦卓絕的創業之路。“義海人”靠著“缺氧不缺志氣,敢與高原比高低”的英雄氣概,“扎根海西,回報青海”,在戈壁荒漠深處豎起第一面黨旗,義海能源從最初一個年產不足八萬噸的小煤礦,發展成年產能六百萬噸,實現產值二百億元,累計上繳稅收一百億元的國有大型企業。發展的同時,“義海人”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實施一系列大型公益項目,捐款總數達2。3億元……尤其是落實習總書記關于木里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批示精神,投資8。3億進行環境整治和植草復綠,取得優異成果。習總書記視察青海,通過遠程視頻看到義海能源的種草情況,給予肯定,被國家七部委當做“木里經驗”全省推廣。
張曉林 ·紀實文學 ·20.2萬字
在中國的很多城市,尤其是北上廣深杭等幾個一線城市,數百萬的年輕人在互聯網行業里奮斗著、打拼著。位于北京西北五環外的西二旗,是中國互聯網各大公司的聚集地,百度、新浪、網易、騰訊(北京)、小米等一線公司都坐落于此,這里號稱“中國硅谷”,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風向標。作為一位長期在西二旗工作的程序員,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和切身的體會,給我們帶來了一份細致的互聯網行業生存手冊。
景歲 ·紀實文學 ·5.5萬字
《讓廬日記:1941—1945》是楊靜遠女士1941—1945年間的日記選編,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下,中國戰區的一角——四川樂山武漢大學這所偏安大后方的最高學府里一群高級知識分子紛紜雜沓的生存狀態和心理情勢。《讓廬日記》的主人公以一個女大學生熱切敏感的心,不但對各色人物進行觀察、描繪、分析和評說,而且也如實記錄了戰時艱苦條件下青年學子的思想變化和文化生活,對樂山當地風景和民俗的描繪更使得這部作品具有了水墨山水一般美的意境。
楊靜遠 ·紀實文學 ·21.1萬字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隨之,英、法、美租界相繼辟設,來滬的外僑人數不斷增加。他們其中的一些人,以游記、演講、回憶錄、日記等形式,以他們的視角,記錄了其在上海的所見所聞所感,記述了他們所經歷的事件。這些記錄而成的英文文獻講述了開埠初期的租界、外僑社會狀況以及外僑的家庭生活等,內容翔實可靠、幽默詼諧,且極具史料價值。看外僑眼中的上海,聽他們講述上海開埠早期的故事,領悟上海開埠早期的外國租界、外僑社會和華洋關系。
(美)朗格 ·紀實文學 ·19.5萬字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北京大學也將迎來120周年校慶。創新之都與百年學府在今年碰撞出了一朵絢爛別樣的火花:25位在深圳各行各業的北大人在這個具有雙重歷史意義的節點上回憶往事,講述一個人與一座城的故事。他們中既有20世紀50年代求學燕園卻依然精神矍鑠的老校友,也有奮發拼搏年少有為的80后年輕校友;既有推動深圳創新產業發展的商界精英,也有耕耘于文教領域的雅士騷客;他們既是2萬多名在深北大校友的縮影,又是一扇通向更廣闊的歷史和時代背景的世界之窗,折射出了“一群人與一座城”的故事。
吳云東 劉水主編 ·紀實文學 ·15.6萬字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2020年中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前的必攻之堅,必贏之戰。本書以“全國扶貧攻堅貢獻者”宋瑞的事跡為原型,以報告文學的風格,講述了駐村第一書記帶領鄉村干部群眾,走上脫貧道路的事跡。
鄭旺盛 ·紀實文學 ·15.1萬字
本書是第五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得主王國平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全書記錄了浙西北群山旮旯里窮得叮當響的湖州安吉縣黃杜村,在黨的領導和支持下,干部黨員帶頭,通過種植白茶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黃杜村黨員致富之后,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主動向四川、貴州、湖南等貧困地區群眾捐贈白茶苗幫扶脫貧的典型故事。全書反映了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下,新時代共產黨人飲水思源、不忘黨恩、為黨分憂、先富帶后富的崇高精神。
王國平 ·紀實文學 ·11.4萬字
本書輯錄新華社寧夏分社記者撰寫、拍攝的關于寧夏經濟發展、社會動態、百姓生活等方面的新聞報道和光影,讓讀者通過文字和圖片直觀感受近年來寧夏的發展變遷。本書分上下卷,上卷為文字性報道,分綜合篇、脫貧攻堅篇、民族團結篇、高質量發展篇、民生保障篇、生態文明篇、對外開放篇、鄉村振興篇、國際傳播篇、新媒體篇。
王磊 陳曉虎主編 ·紀實文學 ·42.4萬字
2020年年初,《帶夢逐路》項目立項。本書的初衷,是希望在人物專訪、企業介紹的基礎上,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展現民營企業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風采。然而新冠疫情打亂了我們的部署。深入企業實地采訪的計劃被迫改為電話采訪,雖然如此,我們依然獲得了各家企業的積極配合。在一次次采訪與資料整理后,一篇篇報道逐漸成型。其中有在非洲舞動文化紐帶的女制片人,有帶領團隊贊比亞十年耕耘的熱血小伙,有在東南亞推廣農業生產的“80后”,有在東歐布局產品生產線的“90后”,也有帶領團隊從追隨者、并跑者到引領者的企業家。在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無論是企業家還是員工,他們都是逐夢人,都在這條注定輝煌的道路上,追逐放飛著人生和事業的理想。本書的成稿,離不開各方的支持與配合。在此,要特別感謝全國工商聯的領導,以及全國工商聯聯絡部和宣教部在本書從立項到取材,再到完成過程中的大力支持;感謝各家企業的全力配合,為本書提供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生動的事跡與精彩的故事。感謝袁一鳴、李瑛、肖宇等人的精心策劃,以及為整理資料、撰寫文章所付出的辛苦與努力。書中的不足之處,還望廣大讀者訂正。
本書編寫組 ·紀實文學 ·7.2萬字
本書為報告文學,分十章詳細記錄了中國傳媒大學“光明影院”師生志愿者為視障群體制作無障礙電影的經過和感人故事。2017年以來,中國傳媒大學師生志愿者團隊發起了“光明影院”項目,500多名師生志愿者為視障人士制作、傳播無障礙電影,構筑了一條“文化盲道”。截至目前,“光明影院”的作品成果覆蓋了全國31個省(區、市)及澳門特別行政區,送給了全國2244所特殊教育學校,惠及200多萬盲人。近年來,新華社、CGTN、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多次對“光明影院”進行報道,此項目獲得十三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項目獎、第五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典型項目獎等多項榮譽。
艾之光 ·紀實文學 ·15.1萬字
本卷收錄了十五位特奧體育教練訪談,他們大多接觸特奧運動多年,有訓練特奧運動員的實際經驗,熟悉中國特奧運動在基層的發展情況。教練們是特奧運動和智障孩子、家長聯結的紐帶,孩子們通過在特殊學校的學習,通過教練的訓練,能夠獲得參與社會活動的基本能力。他們秉持著“改變一個孩子,溫暖一個家庭”的信念,為所有智障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更好的平臺,讓社會通過體育運動看到智障人士的能力,并愿意接納他們。同時,在群體生活和特奧運動中,培養孩子們的自立能力,使他們獲得成功,獲得發展,尋找生命綻放的機會。本書通過采訪特奧體育教練,既可以了解了當代中國特奧體育事業的發展現狀,也對從另外一個角度為智障人士發聲。
廖梅主編 ·紀實文學 ·4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