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部分具有音樂性的中國現代小說為考察對象,從隱性音樂性與顯性音樂性層面,試圖以跨藝術的視點來敞開小說與音樂之間的微妙關系,理解這兩種藝術互為創造和批評的參照時彼此之間的重疊與落差,從而在這些重疊與落差的縫隙背后,介入人性、文化與藝術的深層解讀。書中小說的音樂性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一種把握和理解作品、乃至世界的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任何有機生命形式的內在深層結構。
李雪梅 ·文學理論 ·14.1萬字
城市是由各式空間與建筑片斷構成的整體,文學家對城市的書寫摻雜著個體的空間想象與文化記憶。本書以建筑書寫為焦點,結合空間敘事的動力機制與空間構形的權力關系對1980年代以來的城市敘事進行全面考察,探繹建筑與城市景觀、空間、符號、身份在文學層面的互動關聯,從而勾勒出一套有別于以往的“文學城市”地圖。
趙坤 ·文學理論 ·17萬字
本書集合王兆勝、李琳等多位學者研究新時期文學的相關論文。它立足于中國立場,以歷史性態度、世界性視野、前瞻性眼光,對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學研究的現狀、理論與方法進行辨析,尋找其內在規律,評估其功過得失,為文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參照啟示。這里既有對新時期以來中國文學研究理論與方法的整體探討,也有關于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現代文論學科發展現狀的宏觀描述,還有對熱點和前沿問題的追蹤反思。理論與實踐結合,微觀與宏觀并重,全景式展示新時期以來文學研究的現狀、理念與方法。
王兆勝 李琳等 ·文學理論 ·16.9萬字
本書以唐代著名詩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現存文獻的歸納,詩歌作品的分析,并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皇甫冉、皇甫曾的生卒年、仕宦經歷等生平問題進行了迄今為止最深入、細致的考證;對皇甫冉、皇甫曾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藝術特點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展現出二人在各個方面的區別;對前人尚未說清的《二皇甫詩集》版本的源流及遞藏情況進行了考辨。力圖使本書成為唐代文學研究,尤其是肅、代兩朝文學研究中一部有價值的基礎性研究著作。
王超 ·文學理論 ·14.3萬字
本書以“宋代哀祭文”為研究對象,對宋代哀祭文各類文體,諸如誄文、哀辭、吊文、悼祭文等進行文獻考求、梳理、研讀,對不同文體的緣起、流變、特點、界說及相關文體觀念進行初步的考論,對其文獻存在情況、主要內容及文體特點等,力求做出全面、細致、有深度、多角度的描述和研究。并將宋代哀祭文置于歷史發展脈絡之中,揭示宋代哀祭文的文體特征與文化意義,借以審視宋人生命意識和文化觀念的變迀。
謝敏玉 ·文學理論 ·11.8萬字
《聚焦研究》梳理了敘事學的核心概念“聚焦”的產生及發展,根據不同文學時代媒介載體的變化,以多個文本分析為基礎,探究與聚焦相關的敘述特征,并認為聚焦類型的變化集中反映了人類思維、認知的發展以及技術革新對敘述方式產生的影響。
陳芳 ·文學理論 ·17.5萬字
本書借鑒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和觀點,分析了中西生態女性主義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形態、發展特征、精神內涵及其內容和主張方面的不同。生態化特質首先表現在當代文學的“自然性”,自然被“返魅”、重新獲得靈性,那種將自然視為資源與獲利工具的觀念受到了批判;物種間平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遵從自然規律與保持自然節制等生態主義的核心信念也滲入當代文學中。其次是人的自然性/感性與社會性/理性的關系得到了重整。作者認為,生態文學的主張與中國傳統精神相一致,中國文學有可能發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女性主義。
唐晶 李靜 ·文學理論 ·15.5萬字
本書對清代中期浙派詩人群體領袖人物厲鶚的文學思想和詩詞等創作進行了較為系統全面的挖掘和研究。厲鶚詩詞創作數量可觀,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詩詞之外,厲鶚的散文和散曲創作也頗有成就。本書對厲鶚的多方面文學創作做了深人研究;同時,對其在清代中期浙派詩人群詩文化活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也做了必要探究,以期引起學術界重視。
王小恒 ·文學評論 ·18.7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上古禮制遺存與早期文論形態之間的相關性,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將三代考古出土的實物遺存與傳世之審美形態互相對比,獲得兩者在感性上的關聯性;第二部分從符號構成角度切入古禮表意機制,探尋儀式表意體系的獨特之處,并與早期文論的言語表意系統相比較;第三部分考察在古文論母題生成的過程中上古禮制所發揮的重要促進作用;第四部分研究上古禮制與文體發育之間的互動關系。本書系統地研究了上古禮制在早期文論形成過程中的綜合作用,不僅在審美形態與思維構型上影響著文論發育,也形塑了先秦文體的發展走向。
余琳 ·文學理論 ·16.7萬字
中國現代小說“文體互滲”現象主要呈現為詩意化和寫實化兩類范型。詩意化形象往往與“內傾型”人格的生命形態相關聯,昭示了主體人格對于“詩性”生命形態的體驗與守望;寫實化形象往往與“外傾型”人格和意識形態高蹈的社會生活相關聯,折射了主體人格逐漸趨向現實人生的境遇,彰顯了“合理性”旨歸。本書首次系統化探討了中國現代小說“文體互滲”現象與生命“詩性”、“合理性”等精神文化內涵的“互文性”問題,具有獨特的文體學價值和文學史意義。即它不但表征了小說的“雜”文學特質,而且從學理上豐富了文學文體學和文化文體學的價值內涵,把前者的審美形式價值與后者的文化形態價值有效地連綴在一起,凸顯了小說文體的文化審美特征及其意義,再者,以此可以建構一種全新的基于小說“本體性”維度上的現代小說述史樣式,超越了純粹的人物述史或主題述史模式。
王愛軍 ·文學理論 ·19.5萬字
縱橫文壇的中外文學大家在創作兒童文學時有何不同一般的呈現,這其中又有怎樣不同以往的思考與洞見,又有著怎樣的偏頗與局限?懷著對這一問題的強烈好奇心,本書秉承從問題出發的研究思想,通過大量文本細讀,還原文學歷史現場,透視享譽文壇的大作家們兒童文學創作中獨到思想與藝術手法,同時以嚴謹的批判精神,審視作家作品中的不足之處。本書具有突出的經典意識和寬廣的學術視野,既研究魯迅、冰心和張煒等代表性中國作家的兒童文學書寫與背后思想,又探究吉卜林、萊辛、馬克·吐溫、川端康成、法郎士、希梅內斯、普利什文和霍夫曼等國外文學大師在兒童文學創作時的獨特風姿,視角新穎,時有令人驚喜的學術洞見,相信既能為兒童文學研究帶來新意,又能為經典作家的研究帶來啟發。
朱自強 徐德榮主編 ·文學理論 ·18.5萬字
本書通過卷帙浩繁的史料,爬梳許地山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和創作背景,在其“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和復雜的文化境遇中辨析其文化選擇和精神之根,在宗教與信仰之間探索其人生哲學和生命求索,從“此岸”與“彼岸”的游弋中建構其作品中的形象譜系和情感脈絡,從審美體驗的回憶和想象中書寫其創作中的“異域性”和詩意棲居。許地山獨特的精神氣韻貫穿他的整個人生和整體的文學創作,本書以更立體更全面的視角虔誠點燃許地山的精神之火,照亮他的每一處“獨特”,在其逝世80周年之際以為緬懷。
寧芳 ·文學理論 ·14.3萬字
當今中國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當代文藝也在世界格局的變化中應勢發展,并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新的文藝現象、文藝方法、文藝思潮等。今天,文藝理論研究者既要面對文藝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見解,也要探討文藝理論話語體系構建的新表達、新方向、新形態。在中華民族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今天,我國文藝理論的發展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中國文藝理論話語也在“后理論時代”語境中獲得了更多的全球性空間。本書將從理事專訪、西方文論、中國文論建設、中國現當代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論、譯文等方面展開論述。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17.4萬字
萊斯利·馬蒙·西爾科是當代美國本土文學復興的杰出代表人物,本書在生態批評理論的觀照下,以她的三部小說和一部回憶錄為文本,探討了其作品中彰顯的生態思想,主要闡明了其作品中體現的后殖民生態主義思想,生態女性主義思想和生態整體主義思想。同時,總結出西爾科生態思想的獨特性和嬗變歷程。
范莉 ·文學理論 ·16.6萬字
本書以宋代禪宗書寫的個案為研究對象。上編以襌宗詩文傳統為主,研宄了襌宗世代相傳的詩歌範式在宋代所呈現的特殊樣態,內容包括十二時歌、山居詩、牧護歌、“瀟湘八景”詩等,同時也研究了宋代襌林筆記的書寫特徵。下編以襌宗書寫慣例與民俗禁忌為主,內容包括襌僧的法名與表字、庵堂與道號、忌日與生辰、鎖骨與栓索、奪胎與轉生等特殊語言現象。
祁偉 周裕鍇 ·文學理論 ·14.5萬字
休閑是人類存在的理想狀態,也是當今社會人們的基本生活訴求。本書以中國古代文化為背景,通過對以儒家和道家為主的休閑觀念的梳理,探索中國休閑文化的思想根源及其基本特質。與一般對休閑的純理論論證或社會現象描述不同,本書力圖將休閑與文學聯系在一起加以探討,特別是借助對散文文本的分析,發掘散文中的休閑文化意蘊,探尋休閑文化對散文,尤其是對閑適散文的影響。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書對中國休閑文化與閑適散文的論述限于唐代以前,實際上閑適散文的大量出現是在唐代以后,特別是明清時期。但中國古代的休閑觀念在前唐已基本形成,所以我們將其視為中國休閑文化的基礎部分。
李漫天 ·文學理論 ·17萬字
《托妮·莫里森與新黑人》是一本探討托妮·莫里森如何在后黑人藝術、后黑人和后種族話語權的背景下探索新黑人概念,以及新黑人價值觀多樣性的學術專著。該書追溯了“黑人是新黑人”這一概念的歷史發展進程,并將其與非裔美國黑人美學全面地聯系起來——包括黑人藝術運動、黑人權力運動、“黑即是美”以及后黑人、后奧巴馬等思想流派。通過詮釋當代關于黑色肌膚的概念以及種族間的巨大流動性,作者加里奧·阿赫塔爾認為莫里森的新黑人概念以身份的流動性、交叉性為基本特征,超越了任何固定的黑人主體性定義或概念,新黑人概念的提出為性別、種族、種族流動性和身份建構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巴基斯坦)加里奧·阿赫塔爾 ·名家作品 ·9.8萬字
本書從歷史敘事、上海文化、思想史、社團研究等角度,系統論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自由主義文學思潮在上海的發展、流變和星散的過程,聚焦這段時期胡適、徐志摩、梁實秋、林語堂、沈從文等自由主義作家的創作及生存環境,呈現了現代知識分子與文化場域之間的依存關系,從而拓展了現代上海文學研究的新空間。
蔣進國 ·文學理論 ·13.9萬字
約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1932—2009)是20世紀美國文壇一位頗有影響的作家,他的創作特點是把社會紀實、自傳和虛構融于一體,呈現美國中產階級的風俗生活,厄普代克也因此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風俗作家。然而,厄普代克并不是位容易讀懂的作家,其小說缺少跌宕起伏的情節,作家淵博的學識、豐富的詞匯和不斷變化的宗教觀念都增加了作品的閱讀難度。本書圍繞“對話”這一概念,力求從“繼承”與“突破”兩個層面對厄普代克的創作特色與文學地位加以宏觀把握。本書上編集中論證厄普代克與克爾凱郭爾、霍桑、納博科夫的文學聯系,探討不同文化語境和宗教背景中作家對待宗教、藝術和生活的迥異態度;下編則主要針對厄普代克的幾部重構作品如“紅字”三部曲、《巴西》、《葛特露與克勞狄斯》、《馬人》等,探究他如何將現代敘事技巧注入與經典的對話之中,給一些普遍性問題以當代思考。本書旨在呈現厄普代克如何繼承并演進歐美文學傳統中的重要主題與原型,理清厄普代克與歐美文學傳統的聯系;考察作家對20世紀歐美小說藝術新經驗的借鑒,在歷史的向度中準確地把握作家的美學個性。
哈旭嫻 ·文學理論 ·18萬字
這部文藝評論集選取了包明德先生近年來創作發表的文藝論文、文章與短評,共計七十余篇。這些文章基本都發表在國家級文藝報刊上。結合多年的教學、研讀和理論經驗,作者在多篇文章中闡釋了文藝的民族性與世界性這一文藝創作與評論的百年課題,正確地解讀了經典著作中關于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論說。秉持現實主義文學的批評精神,作者在多篇評論中,闡明了細節的真實對于刻畫人物、體現時代精神和歷史意識的重要意義;并且在評論文章中,闡述了在多元多樣、多語境疊合的文藝思潮和文藝審美格局中,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標準,從而呈現了宏觀、辯證、綜合和創新的文藝理論觀點。
包明德 ·文學理論 ·19.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