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旨在以卡波特小說的早期(20世紀40年代)、中期(50年代)、鼎盛期(60年代)、晚期(70至80年代)四個階段的創作特征為研究對象,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倫理學、心理學、新歷史主義批評、消費主義等理論,對四個階段代表作品和小說的總體創作特征進行解讀,試圖以獨特的視角來呈現卡波特小說創作的發展軌跡。該書既是卡波特小說的學術研究專著,也是介紹卡波特其人其作的入門讀物。
杜芳 ·文學理論 ·16.7萬字
本書旨在對在華俄僑作家創作中的“中國韻味”和“中國色彩”做出整體考察,揭示“在華俄僑作家的中國書寫”這一文學現象所展現的獨特的精神內涵,從而進一步認識在華俄僑文學所蘊含的豐富而多彩的時代風貌。全書重點剖析了俄僑作家復雜的文化心態,從中國自然與民俗、中國城市、中國人三個層面分析了俄僑作家的中國書寫的具體表現,探討了俄僑作家與中國文化精神的內在聯系,最終認識到:在華俄僑作家的中國書寫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特殊產物,是我們理解俄羅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窗口,是我們觀察歐美俄僑文學的一個重要比照對象。
周青民 ·文學理論 ·19.4萬字
“永遠的浪游者”舒國治代表作,紅極一時現象級旅行散文。任性自在的晃蕩札記,堪稱京都游玩蕞佳范本。收錄自序、《京都的水》等新作及導覽彩頁。竇文濤、梁文道、洪愛珠默契推薦!漫無目的走一走,然后睡個好覺。
舒國治 ·現當代隨筆 ·5.2萬字
“元宇宙”新近成為全球性熱詞,燃起了人們對未來的技術熱望。若元宇宙意味著文學需秉持一種世界性視野,那些圍繞在文學創作和研究周圍的諸多在地性概念(如“地域”“傳統”等概念)是不是就將面臨闡釋效力的喪失?在這樣一個虛擬/現實邊界漸趨模糊的時代,我們有必要梳理并重審那些曾經活躍于文學領域的在地性概念,并探尋它們可能的未來性意涵。本書以上述問題為契機,以地域空間與文化為研究對象,對其展開全方位研究,既有返歸歷史現場的宏觀考察,也有以創作個案為立足點的文本細讀。除緒論和附錄,共包括五章正文,分別是:尋根之旅與失根之痛、地域書寫與超克地域、傳統文化的理性審視、歷史之殤與身體圖景、技術未來與倫理迷途。本研究試圖勾連歷史、傳統與未來,全面拓展文學地域與文化關系研究空間。
王瑞瑞 ·文學理論 ·13.6萬字
《朝花夕拾》是魯迅最重要的作品集之一,共收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散文十篇,展現了橫眉冷對的魯迅先生的另一面,在中國現代散文史和文學史上享有盛譽。初版誕生九十多年來暢銷不衰,影響深遠。作品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歷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并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嘲諷。所收各篇均意蘊豐厚,手法嫻熟,備受一代代讀者喜愛。
魯迅著 裘沙 王偉君 裘大力插圖 ·文集 ·9.3萬字
《中外文論》主要收錄學會年會參會學者所提交的會議交流論文,也接受會員及從事文藝理論研究的國內外學者的平時投稿,學術論文、譯文、評述、書評及有價值的研究資料等均可。本書收錄了西方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東西方跨文化美學、西方基礎文論研究、詩學與人學、譯文五部分,另加兩則附錄。
高建平主編 ·文學理論 ·19.5萬字
國家認同是當下社會科學領域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美國的國家認同包含公民身份認同與民族身份認同,其長期堅持WASP(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徒)作為民族身份的正統性,并且依照少數族裔的歸化程度授予其公民身份,使國家成為排斥性和等級性的政治共同體,造成非裔美國人在國家認同中的沖突。格溫朵琳·布魯克斯是20世紀重要的美國非裔詩人,“狂怒之花”是其詩藝人生的隱喻性概括:融合現代主義與黑人方言傳統的精湛技藝,以及積極介入黑人解放的激進思想。本書系統地梳理了布魯克斯跨越20世紀40至90年代的詩歌創作,結合不同時期美國的種族關系模式、黑人社會運動、種族政治思潮,以及詩人自身的詩學演變,概括特定時期的空間形態、空間經歷、空間認知,闡述空間敘事指向國家認同的不同訴求與策略性建構。通過空間敘事與國家認同的動態關系一以貫之布魯克斯研究,本書概括了詩人的藝術美學、詩學理念、社會思想,并且以此為棱鏡透視了美國當代社會的國家認同問題及其歷史演變。
史麗玲 ·文學理論 ·18.6萬字
威廉·福克納是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對中國當代作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從敘事語言、視角、作品結構和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架構等四個相關聯的結構性層面,對福克納小說的敘事藝術進行了整體、系統的研究,深入考察了其藝術風格的本質特征,其藝術創新在整合文學傳統與現代主義先鋒實驗方面的成就,其藝術創作與美國南方社會的現代化轉型之間的交互關系,以及其對當代中國文學的影響和啟示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在總體上顯示出全面理解和深入評價福克納創作的鮮明意識。
張曦 ·文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是國內外從整體上研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第一部著作。本書在總體概括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總體概貌的基礎上,主要從實踐美學的存在維度、語言符號學轉向、藝術樣式理論及其批評實踐來探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核心問題。本書依據第一手資料的深入解讀,從中國立場出發,依據蘇俄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視野,充分考慮文藝理論中的符號學、語言學等重要命題,系統地研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問題,具有視野獨特性、問題意識的當下性和研究結論的原創性。
傅其林 ·文學理論 ·18.7萬字
孫星衍是清代乾嘉時期知名學者、文獻學家,在文獻收藏、文獻編撰、文獻校勘、文獻出版等方面成就斐然。本書對孫星衍在文獻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概括總結,并對他的著述思想、編撰特點、校勘理論、刻書風格、“善本觀”等做了具體分析,冀以啟迪世人,鼓舞世人。
陳寧 ·文學理論 ·5.4萬字
本書參照貫通西方文化史的基督教線索,考察唯美主義之“美”的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以及相應的實踐后果和文化史意義。唯美主義內容層面對違禁色情的書寫,以對抗資本主義道德的外在樣式,揭示出長久被壓抑的非理性形態的“神圣”精神內涵;其對純粹形式的推崇,一方面以“為藝術而藝術”的方式主觀上將藝術“神圣”化,賦予其神圣的價值意向,另一方面“為藝術而藝術”根本上又是西方文化現代性進程的組成部分和環節,其最終被市場整合,恰好說明形式的世俗理性品格。本書對唯美主義神圣與世俗價值意向的分析,試圖揭示人的整體性生存樣式,展示唯美主義在當下的價值所在。
劉瓊 ·文學理論 ·14.9萬字
本書結合明代各時期的文學風尚、哲學思潮、地域文化、藏書印刷以及接受主體自身的經歷、交游等因素,以在歷史上起過較大影響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人、學派或專著作為重點考察對象,深入闡釋明代不同時期對《文心雕龍》的接受狀況,分析“龍學”在明清時期逐漸成為“顯學”的清晰脈絡和深層原因,及其對明代詩學發展的影響和價值。以傳統文論參與當代文論話語建設,將兩者加以有機結合,實現對這部經典名著的再認識。
楊倩 ·文學理論 ·18萬字
霍克斯的《紅樓夢》英譯本的出版,促進了《紅樓夢》在西方世界里的傳播。本書以《紅樓夢》中的主人公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的形象翻譯作為切入點,借助語料庫語言學的相關理論,采取定量與定性、歸納與演繹相結合的方法,以一個源文本的兩個底本分別對應兩個譯文的一對多模式,對霍克斯和楊憲益夫婦兩個譯本的前八十回進行比較,對霍克斯顯化人物形象的翻譯方法進行了探討。本書將規范性翻譯研究與描述性翻譯研究結合起來,對紅樓人物形象的翻譯進行實證研究,彌補了之前零散研究雜談、漫談式的不足,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研究范式。
姚琴 ·文學理論 ·9.6萬字
在希尼詩歌中,通過記憶、歷史和語言呈現的景觀確立了希尼愛爾蘭人、愛爾蘭詩人、愛爾蘭天主教徒、英語詩人等多元身份標識,同時為在北愛爾蘭的現實矛盾中處理身份問題帶來更廣闊的視野,開啟了一個有益于交流和討論的空間。詩人也試圖以歷史的融合性打開政治的邊界,呈現一種既能回應北愛爾蘭的現實矛盾又能體現詩歌藝術審美價值的新的寫作范式,致力于在文學作品中建立一個面向未來的想象世界。同時,詩歌中多元身份的建構創造了一個超越民族和宗教二元對立的,包含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不同意識形態的空間,促進了詩人的藝術創作,為世界上承受文化分裂的文學創作者的寫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和耀榮 ·文學理論 ·12.3萬字
馮積岐是陜西第三代作家中的領軍人物,本書以馮積岐小說創作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從傳記研究、創作心理學、主題學、敘事學、女性批評、影響硏究與平行研究等維度,全面、深入地分析和闡釋了馮積岐小說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質,呈現了馮積岐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
王祖基等 ·文學理論 ·14.1萬字
本書從“詩性”這一獨特的角度切人徐訏的小說創作,從文化學、心理學、哲學等層面關照這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如何在戰爭年代以及香港的商業化語境中秉持嚴肅的創作態度,從而展現出他對人的命運、存在及其意義的思考。同時,通過對徐訏小說詩性品格的審視,也重新思考了徐訏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金鳳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書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對長期以來遭到文學史忽略的晚清翻新小說進行了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本書復原了翻新小說的創作面貌,分析了翻新小說的創作動因,重新評價了翻新小說在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以上工作,均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本書的基本思路,是將翻新小說置于晚清小說變革與社會文化變革這一特定時代語境中來加以理解。本書的主要觀點,是主張翻新小說是因應晚清“新小說”運動而出現的一股創作思潮,翻新小說在題材主旨與語言敘述層面,都對古典小說進行了顛覆性的改寫,這種改寫所表達的乃是一種打破傳承、求新求變的現代性追求。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制約,這種現代性追求又總是呈現出一種矛盾曖昧的色彩。
吳澤泉 ·文學理論 ·17.2萬字
本書以《東方雜志》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為切入點,詳細考察了該雜志從創刊到20世紀20年代自身在辦刊宗旨、文化追求、精神啟蒙方面的轉型,以及它在中西文化論爭、現代文化建設、新文學發展等方面所體現出來的文化轉型軌跡和風貌。本書通過對《東方雜志》所呈現的中國文化從20世紀初至五四時期的演變歷程和原生態風貌考察,深入探究了中國文化在政治變革與新舊文化思想沖突中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軌跡及經驗啟示。本書將《東方雜志》看作20世紀初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指示器和生動縮影,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回望歷史、總結經驗、展望未來,以求獲得對于現階段中國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和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啟示。
王勇 ·文學理論 ·19.2萬字
本書為作者在博士畢業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本書圍繞拉美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文學思想,以后殖民與后現代文學相關理論視角重點考察和探討了其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思想的意識形態問題。作者以種族、權力與文化身份作為切入點,對馬爾克斯的作品進行考察,全書從后殖民景觀,魔幻現實主義風格,權力架構變化以及身份身份多個方面梳理研究重點,最后梳理了馬爾克斯對當代中國文學的影響與傳播,全面呈現了馬爾克斯文學創作思想及社會意義,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于萍 ·文學理論 ·14.1萬字
本書是由國內著名學者史忠義、欒棟先生主編的“人文新視野”研究論文的第17輯,書稿主要包括詩學研究、法語文學研究、英美文學研究、日本文學研究、語言學和語用學研究、翻譯研究、比較文學等幾個欄目。內容豐富,學術性強,處于文藝理論研究的前沿。
史忠義 欒棟主編 ·文學理論 ·17.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