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初步對世界華文微型小說進行了一次綜合檢閱,探討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的生發機制、群體概貌、美學價值,尤其是作家作品的個案研究,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對華文微型小說進行了初步的把脈定位,視野宏闊,放眼全球,有利于促進微型小說文體的健康發展,有利于更好地發揮華文微型小說在世界范圍內“使得華人恢復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心,并使微型小說不但成為推動整個華文文學的一股力量,而且成為超越國境實現中華文化向心力的世界大團結的力量”。
龍鋼華主編 ·文學理論 ·51.3萬字
本書是中國元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匯集。為慶祝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元史研究會名譽會長蔡美彪先生九十華誕,推動元史研究的繁榮發展,南開大學、中國元史研究會于2017年10月在天津舉辦“慶祝蔡美彪先生九十華誕元史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是:元代碑刻及八思巴字研究,歷史語言視野的元史研究和其他領域的元史研究。本書作為《元史論叢》特輯,共收入會議論文50余篇。內容涉及蔡美彪先生的學術貢獻與治學,北方民族與蒙古人,元代職官與軍事制度,元代士人與家族,元代社會經濟與宗教,元代典籍文獻與碑刻金石專題,等等。
李治安主編 ·文集 ·59.9萬字
本書首次論證了世界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的雙向關系:世界文學影響了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的形成,而中國現代文學的海外傳播又豐富了世界文學寶庫。本書認為,世界文學不是一個固定概念,而是一個旅行的概念;世界文學不是各國/民族文學的總匯,而是指那種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文學;世界文學經典的評價應當依循某種普遍的標準;在世界文學史的編寫過程中應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藩籬;應通過不斷在世界上發聲向世界推廣中國文學;在確定世界文學經典時,應同時考慮其經典性和可讀性。
王寧 生安鋒等 ·文學理論 ·63.1萬字
本書為“歷史與展望:中西交通與華夏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絲綢之路經濟帶高層論壇論文集。2014年8月19日至20日,“歷史與展望:中西交通與華夏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絲綢之路經濟帶高層論壇在蘭州召開。此次研討會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甘肅“絲綢之路與華夏文明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學術月刊》雜志社和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編入會議交流論文集的文章共61篇,本次編輯出版選定45篇,存目論文16篇。
劉再聰主編 ·文集 ·53.4萬字
元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極具文化特色的歷史時期,中華文學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在此期得到全面展示。中國古代蒙古族漢詩創作集中于元明清三代,創作者百余人,有別集傳世者50余人。本書從歷史、文獻、思想史等多個維度對這個時期的蒙古族漢詩創作展開討論,通過空間—政治秩序建構下的元代蒙古族漢詩創作、精神—心靈秩序建構下的明代蒙古族漢詩創作、歷史與空間建構下的清代蒙古族漢詩創作三個部分,系統深入地研究了元明清時期蒙古族漢詩創作的發軔、發展以及嬗變的軌跡,展示了元明清蒙古族漢詩創作的獨特面貌和發展歷史,揭示了蒙漢文學交融在中國文學精神和中華文化傳統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此書兼具文獻價值與理論價值。
米彥青 ·文學理論 ·56.5萬字
本書系國內莎學研究領域全面、系統研究莎士比亞戲劇在中國傳播、翻譯、改編、演出的莎學論著。研究緊扣20世紀中外文學影響中的重要個案:莎劇的變形與變異,從文本改編與舞臺結合角度觀照中國舞臺上的話劇莎劇與戲曲莎劇的美學特點,考察莎劇與中國戲劇在寫實與寫意不同審美原理作用下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本書從影響、變形、變異的角度研究莎劇的接受與傳播,有別于單純的文本研究,通過莎劇中國化改編,厘清中西方戲劇觀念在交融與碰撞中,顯示出來的不同表演形式和美學呈現方式。通過對話劇、戲曲改編莎劇的研究,彰顯中國莎學在世界莎學研究領域的民族特色,期望以“他山之石,功成東方之玉”,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莎學研究體系。
李偉民 ·文學理論 ·62.5萬字
當代中國的現代文學研究,內容豐富,成果斐然。從五十年代的學科初創,到八、九十年代的重建、調整,學科發展道路曲折復雜而又始終充滿了活力。本書在簡要勾勒學科發展概貌,分析不同時期現代文學研究基本旨趣、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分專題介紹、評析了七十年來現代文學研究在文學思潮與社團流派研究、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文體研究等領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力圖為總結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經驗,展望學科發展未來,提供一份有益的借鑒。
邵寧寧 郭國昌 孫強 ·文學理論 ·50.2萬字
本書是《當代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的修訂版,增加了2009—2019年十年的內容。綜觀新中國成立后七十年外國文學研究,有兩個主要事實:一、最初十七年基本上沿襲蘇聯模式,卻對西方文學及文化傳統有所偏廢;二、后四十年“乾坤倒轉”,西方文學的大量涌入不空前地撞擊了中國文壇,而且為解放思想、撥亂反正提供了某種先導作用;沒有外國文學理論狂飆式地出現在我們身邊,中國文學就不可能迅速穿越傳統政治與美學界限,實現廣泛深刻的轉型。但是,這后一時期的外國文學研究明顯改用了西方模式,從而多少放棄了一些本該堅持的優良傳統與學術范式。當然,這是一種大處著眼的掃描方式。具體情況要復雜得多。
陳眾議主編 ·文學理論 ·52.9萬字
本卷論述乾隆一朝詩學的流變,以詩壇對王漁洋神韻詩學的反撥與對葉燮詩學的接受為邏輯起點,按時序展開六十年間詩學思潮的更替和消長,依次論述了沈德潛新格調詩學、紀曉嵐試帖詩學、袁枚性靈詩學、翁方綱學人詩學、桐城派詩學和高密派詩學的基本觀念、理論創新、批評成就及其交互影響,在學問·性情的沖突、融合主題下辨認其主張的異同及對后來詩學的影響。全書秉持“進入過程”的學術理念,力求在歷時性的觀照中展開各派詩學的內部差異,使乾隆朝的詩學史在呈現其空前豐富性的同時,更顯出清晰的脈絡和整體格局。總之,無論是對乾隆詩學的總體認知,還是對各家詩學的具體闡釋和評價,本卷都提出了不同于學界定論的全新論斷。
蔣寅 ·文學理論 ·65.1萬字
本書深入解讀了《禮記正義》文本,系統揭示了其在文字校勘、文本解讀、詞句訓詁、名物與禮制的考據、禮學思想與政治思想的闡發等方面的成就。同時,對其在校勘、文本考釋、訓詁與名物、禮制考據上的部分失誤或不足,進行必要的商榷或辨正。
陶廣學 ·文學理論 ·55.4萬字
斯圖亞特·霍爾(StuartHall,1932—2014),英國文化研究學者。早年畢業于牛津大學,20世紀中期創辦《大學與左派評論》,為英國第一代新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60年代中期加入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擔任該機構主任,在文化研究領域有多方面的建樹。《斯圖亞特·霍爾文集》輯入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論文、訪談等三十多篇,并按主題劃分為七個單元,涉及階級與文化、文化研究的系譜、意識形態與表征、媒介與傳播、通俗文化、種族與身份、流散與后殖民、全球化與世界主義等多個話題。
黃卓越 (英)戴維·莫利主編 ·文集 ·73萬字
本書從史的角度論述自先秦到清代山水詩的發展歷程,材料豐富,涵蓋了歷代各種風格流派的山水詩人和詩作。論者采取縱橫結合、點面結合、敘議結合、史論結合的寫法。在橫向上,力求展現出古代山水詩在各個發展階段的基本面貌、美學特征,突出論述名家大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成就。在縱向上,盡可能清晰簡明地描述古代山水詩孕育、形成、興盛以及停滯、變化、發展的流程。在敘寫山水詩的發展面貌時,注意把山水詩的創作同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哲學、文學、藝術、審美風尚,同詩人的生活狀況、山水游蹤、人生態度、自然詩觀緊密結合進行考察,并努力從中歸納出前后相承的內在藝術精神、文化精神,揭示出山水詩藝術的發展規律,將中國古代山水詩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陶文鵬 韋鳳娟主編 ·文學理論 ·71.7萬字
清代詩學依托于學術色彩濃厚的思想史背景,對整個古典詩學作了歷史性的總結和梳理,是古典詩學的集大成和總結時期。本書作為《清代詩學史》的第一卷,內容包括鳥瞰整個清代詩學文化性格和歷史特征的導言以及論述順治、康熙、雍正三朝詩學的六章正文,既有歷史進程的整體觀照,也有具體詩論家的細致評析。相比前人以單一的觀念史視角考察清代詩學的批評史、詩學史著作,本書的研究首先立足于詩學文獻的細致梳理,融觀念史、批評史、學術史于一體,在更廣闊的學術視野下,對清初詩學的歷史進程、現實指向、理論品格及對后期詩學的影響作了充分的論述。全書展現的豐富的詩學現象和理論內容,足以改變學界有關中國詩學的文化特征及理論品格的一些成見,有助于反思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問題,為建設本土化的文學理論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蔣寅 ·文學理論 ·69萬字
陳守忠,西北師范大學教授,擅長西北史地研究,專攻宋遼西夏金元史,在研究中注重史籍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治史方法,出版《河隴史地考述》《宋史論略》等,在學術界有重大影響。2021年是陳先生百年誕辰。為緬懷陳先生的道德文章,激勵后人,我們編輯出版《陳守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論文集》。論文集共收錄論文46篇,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每一部分的編排以作者年齒為序。第一部分為“懷念文章”,共10篇。該部分由陳守忠先生生前工作的同事和授業學生撰寫,內容涉及對陳先生生平經歷、治學精神、學術貢獻的追憶、懷念和評價,讓我們領略到陳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學術風范。第二部分為“學術論文”,這一部分又按照具體研究內容和時段,大致分為“宋史”15篇,“西北史與敦煌學”10篇,“其他研究”10篇。這一部分的作者既有宋史研究中的前輩學者顧吉辰等老先生,也有活躍于宋史、西北史、敦煌學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還有與西北師范大學歷史學有學術淵源的青年學者。最后一篇《陳守忠先生主要論著目錄》,清晰展示陳先生學術研究的成就。
李華瑞 何玉紅編 ·文集 ·59.4萬字
本書通過細致梳理魯迅在臺灣傳播、接受的文獻史料,力求直觀而完整地呈現魯迅在臺灣傳播的歷史軌跡,同時亦對史實進行客觀的評價和深入的理論闡釋,概括魯迅在臺灣文學、文化發展進程中的特殊意義。本書所提示的“臺灣魯迅”經驗,不僅可為魯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維度,而且也豐富了“中國魯迅”與“東亞魯迅”形象的歷史細節和精神面向,對于重新勾勒魯迅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徐紀陽 ·文學理論 ·50.6萬字
在古代文明世界,中屆、希臘和印度各自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詩學,成為世界文學理論的三大源頭。印度梵語詩學有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資源十分豐富。本書匯集了十種梵語詩學名著,其中包括梵語戲劇學著作《舞論》、《十色》和《舞論注》/梵語詩學著作《詩莊嚴論》、《詩鏡》、《韻光》、《詩探》、《曲語生命論》、《詩光》和《文鏡》,均為了解和研究印度古代詩學的必讀經典。
黃寶生編譯 ·文學理論 ·73.2萬字
本書所選篇目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一定影響或者某一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反映了70年來我國當代文學發展的歷史軌跡和創作概貌。篇目以小說、詩歌、散文和戲劇為序分單元編排,同一單元作品則按發表時間先后為序。本書在每篇作品后面均附有800—1000字的解析,以幫助讀者閱讀理解。因篇幅所限,部分中、長篇小說和戲劇以存目形式出現。
賈麗萍主編 ·文學評論 ·71.2萬字
本書為浙江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教師研究論文之匯編。所收時間,上始1982年,下迄2018年。內分“問題與方法”“思潮與現象”“作家與作品”“作家與作品(浙籍)”“影視與文學”“出版與文化”六個部分,共計文章58篇。其主體內容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同時還包括影視、編輯與出版等。“前言”對浙江大學(含原先老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發展歷程及其學術個性和特色,作了全面的歸納和梳理。
吳秀明主編 ·文學理論 ·68.7萬字
本書首先確認了山東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然后,以具載重要全局意義的優秀詩人、作家為主線,由之聯系相應的創作流派,進一步清理出不同歷史文化時代的主流走向,并揭示文學現象背后的規律,給出恰當的審美判斷。
喬力 李少群主編 ·文學理論 ·69.3萬字
本書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2014年年會精選論文集,這些論文在很多方面對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提出了建設性的學術觀點。按照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研究、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少數民族民族理論建設、少數民族跨學科研究四個板塊進行編輯,旨在反映當今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前沿動態,為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提供具有學術性、創新性、建設性的學術資料。
朝戈金 尹虎彬 楊彬主編 ·文學理論 ·6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