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對人類共通的“詩心”、“文心”矢志不移的探討與追求,貫穿錢鐘書理論文本始終,形成了廣博精深的思想體系。本成果對此進行整體觀照與研究,主要以審美性為線索,分別圍繞文學的本質、文本、創作、發展以及闡釋等范疇展開,具體梳理與分析錢鐘書在這些問題上的認識、態度、方法與意圖,及其形成的歷史文化語境和學術系譜,尤其注意抉發其溝通中西、融匯古今的特點,進而以此探測和把握錢鐘書獨特文學選擇與思想傾向的成因、特征與意義。
羅新河 ·文學理論 ·19.7萬字
《中美比較文學學刊》(JournalofSino-AmericanComparative)為中美比較文學界同仁共同創辦和編輯,北京語言大學和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為主體合作方,并共同在全中國和全美國范圍內選擇業內知名學者組成中方和美方兩個編委會,分別受理和負責審閱中美學者的來稿。《中美比較文學學刊》集中展示中美比較文學界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范圍內及其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討前沿理論問題,拓展文學批評空間,研究學術焦點問題。以期實現中美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的最平等、最直接、最充分的學術交流。
張華 (美)保羅·艾倫·米勒 ·文學理論 ·5.5萬字
本書在現代空間理論視閾之下全面考察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的文學作品,以空間的不同層次: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心理空間和精神信仰空間為經,以英雄史詩、抒情詩歌、圣徒傳記、智慧文學等不同類型的文本為緯,探討了重點文本所闡發的空間概念及地景特征。研究聚焦不同人物群體與居住地之間的互動關系,揭示出了盎格魯一撒克遜作家們積極致力于將空間這一抽象而廣泛的概念轉化為能夠體驗和感知的地點、景觀、區域、邊界等具體的空間表征。研究打破了空間、地點和景觀間的隔閡,充分考察三者之間的互通性以及獨特性,以此深掘出這一時期的文學文本中呈現出來的空間建構特征及其承載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本書有助于發展出面向中世紀早期文本的空間討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國內外國文學研究中空間理論應用的層次。
張濤 ·文學理論 ·16.1萬字
本書研究的是美籍華裔漢學家、當代著名跨文化理論家和批評劉若愚的詩學思想。劉若愚用西方詩學的理論骨骼支撐起中國詩學的思想血肉,建構了中國傳統詩學進行世界性轉變的理論體系,書稿通過對劉若愚思想的文化基礎和脈絡的梳理,在跨文化對話和融合的語境下探討劉若愚跨文化詩學思想體系在現代視野中的拓展與延伸,重新審視他的偉大嘗試,形成本書關于中國當代文論發展研究的學術觀點。
紀燕 ·文學理論 ·16.3萬字
本書以陸游文為研究對象。首先指出陸游志士之文的特點,即鋒穎銳利、情感濃郁、立意高遠、見識卓異、文備眾體、風格朗暢、文采飛揚。主體部分分別論述陸游文中最有文學價值的序跋、書啟、雜記、筆記、史傳、碑志和頌贊等七種文體。最后將陸游文置于兩宋文發展的宏觀背景中,認為陸游可人兩宋一流古文家之列,是南宋中興文壇的杰出代表。
倪海權 ·文學評論 ·16萬字
本書聚焦于俄國形式主義的敘事理論,特別是小說理論,是國內第一次系統研究該內容的嘗試和探索。主要包括俄國形式主義和后俄國形式主義兩個時期,以前者為主,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鮑姆、托馬舍夫斯基、雅克布遜和蒂尼亞諾夫等。具體而言,該研究主要集中于學派關于敘事作品的本事與情節、形式與功能、時間與空間、主人公與敘述人以及文學史等理論展開研究,考查學派敘事理論體系的建構、歷史演變與發展規律。與此同時,探究俄國形式主義敘事理論在同時代學界的回響,以及其對20世紀西方敘事理論的影響與啟示。并將學派的敘事理論與主要代表人物的文學創作結合研究,在此基礎上重新反思俄國形式主義敘事理論的建構。
楊燕 ·文學理論 ·19.5萬字
本書采用新時期中國底層文學敘事研究的本土視角,以中國學人的學術立場,在底層文學敘事研究的框架下,系統追溯以英國民謠和詩人喬叟、布萊克、華茲華斯為代表的英國詩歌底層敘事傳統。本書選取當代英國詩人托尼·哈里森、卡羅爾·安·達菲、謝默斯·希尼、西蒙·阿米蒂奇的代表作品為研究文本,采用福柯話語理論、文化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空間理論等多重批評方法,從階級、性別、種族、文化、空間等多重維度,對哈里森的工人階級、達菲的女性和移民、希尼的鄉村、阿米蒂奇的城市底層敘事的對象、內容、主題、主體和策略展開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揭示了作品所蘊含的現實主義思想和人文主義精神內涵,展現了當代英國詩人以文學話語力量介入社會問題的勇氣和擔當。該著述是在當代英國詩歌研究領域中探索“中學西用、中西視角融通”的一次有益嘗試。
梁曉冬等 ·文學理論 ·19.5萬字
《寂靜的春天》是生物學家、環保運動先驅蕾切爾·卡森的經典作品。她以嚴謹求實的科學理性精神與詩意化的語言,詳細分析了化學污染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帶來的危害,全書充溢著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懷。1962年,《寂靜的春天》初次出版,將長期被忽視的農藥、殺蟲劑濫用問題推到聚光燈下,直接挑戰了化工巨頭的既得利益。猶如一枚文化核彈,在全球引發巨大震動。“環境保護”議題由此進入公眾視野,成為推動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寂靜的春天》通識圖解版,以精細圖解,直觀展示有關自然科學知識,書末特別收錄“《寂靜的春天》傳播簡史”,揭示本書在全球環保運動中的重要地位與深遠影響。
(美)蕾切爾·卡森 ·外國隨筆 ·17.6萬字
不可靠敘述研究是當前國內外敘事理論研究中一個前沿學術命題。本書以不可靠敘述為研究對象,這一研究對象的確立主要基于20世紀文學實踐和敘事理論發展的整體現狀。本書將不可靠敘述置于整個敘事傳統的發展中,從考察可靠敘述向不可靠敘述轉化的原因入手,揭示不可靠敘述生成的原因,厘清不可靠敘述理論的發生發展脈絡,明確不可靠敘述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本書進一步從類型研究、形成機制、藝術效果切入,對不可靠敘述進行多維度探究,進而將研究視界拓展到敘事倫理之中,提出了“五維度敘事倫理分析法”,通過對反諷型和含混型不可靠敘述文本的分析,打通由文本之內走向文本之外的研究路徑,從而推進對于不可靠敘述的研究。
陳志華 ·文學理論 ·18.6萬字
裴多菲·山陀爾(1823—1849)是十九世紀匈牙利著名革命愛國詩人,享譽世界詩壇。本書以全新視角展示詩人短暫的革命人生和在詩歌創作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全書由三部分組成,通過理論分析、闡述和點評,以虛實結合的方式,再現了一位革命愛國主義詩人真實、高大的形象。在思想意義上,裴多菲及其詩歌創作集中體現出高度的民族民主革命精神:在藝術創作上,裴多菲以豪放、清新、明快、細膩的詩風著稱,極富藝術感染力,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
馮植生 ·文學理論 ·13.2萬字
本書系統梳理了先秦至唐代文學作品中游俠形象的變遷,探索俠客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學及當時社會風氣、士人心態的影響。司馬遷首為游俠立傳,構建了俠的經典形象。從曹植開始,俠的形象又與愛國結合,俠少年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壯舉,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熱血男兒。唐代詠俠詩與傳奇小說中的俠客形象,亦是唐代包容開明、積極昂揚的時代風氣之代表。俠文學植根于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因而具備蓬勃生命力。當代大學生們正處于仰慕英雄的年紀,需要樹立正確的英雄觀、價值觀。本書通過對古代優秀文學作品中俠形象的梳理、闡發,吸收精華,摒除糟粕,使之與新時代英雄觀相結合,構建具備民族特性的英雄體系,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操。
辛曉娟 ·文學理論 ·17.3萬字
《南宋淳熙四家的詩歌與書法》對南宋淳熙四家陸游、范成大、朱熹、張孝祥的詩歌與書法進行綜合研究。淳熙四家作為在宋室南渡后成長起來的一批文人、書法家,他們詩歌及書法的創作成就、藝術風格、思想理論等均與作者的學識、閱歷、性格、藝術修養密切相關,且呈現出與歷史文化背景、文藝審美思潮等因素相依相成的時代性特點。本書重點關注南宋淳熙四家詩歌與書法交融會通的思想藝術,時人及后世不同角度的評價和論述,對淳熙四家詩歌與書法進行多維度、多方面的綜合分析,研究創作主體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探析其詩歌與書法共通的藝術情感和審美意蘊。
路薇 ·文學評論 ·18.6萬字
晚清朱庭珍《筱園詩話》綜合古今之長,深化傳統命題,集前人詩論之大成,被譽為“云南古代文論之冠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本書以云南圖書館光緒六年(1880)年朱庭珍《筱園詩話(筱園先生自訂鈔本)》為底本,以光緒十年(1884)云南叢書初編本為校本,借鑒郭紹虞、張國慶等前賢之經驗,補充現有版本之缺憾,以校、注結合的方式,對筱園詩話所涉人名、地名、文論專有名詞、宗教名詞等加以闡釋。此書的整理出版,對研究云南古代文藝理論有較大價值。
(清)朱庭珍著 王歡箋注 ·文學理論 ·16.9萬字
《大江健三郎與魯迅的契合與差異》從思想、文筆、影響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大江健三郎與魯迅的文學淵源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可忽視的價值和意義。即從文學思想、創作觀念、技巧方法、體裁文風等方面,較為具體、全面、深入地揭示出了大江健三郎之文學創作與魯迅的關系問題,為進一步理解大江健三郎與魯迅的創作及其影響,以及了解中日文學的關系問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鑒,并為當代文學創作者如何創作出優秀的、具有世界性普遍意義的文學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鄧國琴 ·文學理論 ·19.7萬字
陽明后學郭子章政績顯著,著述宏富,哲學思想深邃。本書從史料、郭子章著述及其友人的記述中勾勒郭子章的生平行述,清楚地展示郭子章思想的發展歷程以及在當時社會中所處的人際交往狀況;結合郭子章著述,深入考察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彰顯郭子章在方志文獻與文學文獻上取得的成就;考察郭子章文學作品,探析其詩歌、經世致用之文、筆記小說等文體創作的文化內涵與美學特征;抽繹郭子章《豫章詩話》及相關論述中的詩學思想,肯定其首創“泛江西詩派”觀、重新構建地域詩學體系、以地域觀念建構詩歌傳統的努力;探索郭子章作為陽明心學傳承人物的哲學思想,認為他對儒釋道采取兼收并蓄的策略,有鮮明的“三教合一”思想,是對百年黔中王學的一次精彩總結。本書全面系統地考察了郭子章文獻、文學、哲學各方面的思想內涵與成就,在多視點上為深化與拓展郭子章及明代文學、哲學研究做出了貢獻。
邱美瓊 羅春蘭 王小虎 ·文學理論 ·15.5萬字
本書在系統梳理唐以前敦煌地區漢文化生成歷程的基礎上,運用文獻學方法,對中古時期(指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區文人詩歌傳播問題,作了細緻的專題研究,發現如下兩種現象:1.敦煌輿內地之間的文人詩歌交流,是自東向西的單項流傅,且吐蕃時期中原文人詩向敦煌的流傅,極有可能是中斷的。2.中原文人詩傅入敦煌以後,其接受群體不斷擴大、流傳範圍不斷擴展,個別文化素養較高的敦煌本地人士,甚至掌握了詩歌創作技能,並從事到了詩歌創作中。上述兩種現象說明,敦煌本地詩歌是在中原文人詩的長期孕育下產生的。這一結論,提示我們,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中古時期的敦煌,中華文化才是敦煌地域文化的主體,敦煌以及更西的絲綢之路沿線各地,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任何外部力量,都無法否認的歷史事實。本書最大的價值,即在於此。
侯成成 ·古詩詞 ·15.7萬字
本書運用牧歌視角全面研究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主要從傳統性、鄉土性、現實性和大眾性四個方面探索弗羅斯特詩歌與牧歌的聯系,分析其對新英格蘭地域的抒寫和美國社會現實問題的揭示,以及其藝術特色對大眾讀者的影響。弗羅斯特是一位現代牧歌詩人,其詩作具有繼往開來、推陳出新的意義。
汪翠萍 ·文學理論 ·19.3萬字
在前作《鹽之路》中,雷諾與丈夫茂斯因友人的背叛失去家園,而此時茂斯又身患絕癥。絕境中二人決定進行一場無畏的徒步旅行,在行進中茂斯的健康狀況得以改善,二人在異鄉開啟了全新的生活。然而,二人新生活充滿著挑戰:當雷諾的母親中風入院,命懸一線,作為女兒的雷諾應選擇全力搶救還是姑息治療?身患退行性疾病、一度無法自理的茂斯是勉力完成學業還是就此放棄?面對突如其來的饋贈,遭遇背叛、流離失所的夫妻二人是否仍有勇氣再度信任他人,接受陌生人的好意?雷諾又如何敞開心扉,用紙筆與茂斯的疾病抗衡,挽救丈夫的記憶?憑借堅強的意志與對自然的無限熱愛,雷諾與茂斯勇敢地擁抱屬于他們的生活……
(英)雷諾·溫恩 ·外國隨筆 ·16.1萬字
文學經典包羅萬象、洞幽燭微,卻堅持給人留存希望、帶來人性的溫暖、品察生命的本真。本書從女性主義視域出發,精選19世紀以來的若干中外文學經典詳加分析,基于換位思考和回歸常識的立場,以“美學的、歷史的”尺度重新詮釋這些經典名作。女性的天空,曾經是低的;仰望天空的女人,始終向往著自由飛翔。關注、體察女性作為人類群體的“另一半”的現實困境與精抻需求,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程度切實提高的標志。
傅守祥 ·文學理論 ·19萬字
本書在實證考察讀者分布的基礎上,理解什么是網絡文學讀者和網絡文學粉絲,進而理解他們的“三觀”與閱讀興趣構建。然后,以“入場”姿態解析網絡媒介對閱讀方式的深刻影響,把握網絡文學閱讀的獨特性。而對讀者們的書評話語,則抓住主要關鍵詞進行分析,不僅體現讀者的欣賞取向和審美心理機制,也深入分析網絡文學的接受與傳播,進而在理解讀者批評的基本價值指歸基礎上構建網絡文學讀者批評理論,以期從接受之維推進對網絡文學的理論研究。
周興杰 ·文學理論 ·1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