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經濟與社會史評論》是社會史和經濟史方面的集刊,匯集了相關領域的大量優秀成果。本書為2018年卷,分為“財政與經濟”“經濟、文化與社會”“明清佛教與社會”“生活習俗”“學術評論與綜述”五個專題,收錄的文章資料翔實,充分利用社會學、史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檔案、碑刻、契約文書等,對財政經濟、佛教、生活習俗等問題進行了考察
陳鋒主編 ·經濟史 ·34萬字
吳易風文集(十卷)馬克思經濟學來源研究:英國古典經濟理論馬克思經濟學來源研究: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經濟學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馬克思經濟學數學模型研究市場經濟和政府干預西方古典經濟學和西方現代經濟學研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系統性危機和西方經濟思潮新動向經濟理論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實踐經濟學界意見分歧與新自由主義比較理論經濟學
吳易風 ·經濟史 ·22.6萬字
鄒進文教授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學的發展:以留學生博士論文論文為中心的考察》一書是其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的結題成果(獲得優秀等級),80萬字。
鄒進文 ·經濟史 ·49.3萬字
本書以中國古代社會的依附型政商關系作為切入點,通過梳理歷代專制王朝的各類抑商制度與政治文化,對依附型政商關系進行歷史溯源。之后闡述晉商在明清時期從興盛到衰落的具體發展狀況并深入分析晉商的政商關系,探討他們如何通過依附皇權、利用國家政策、投靠官府、官商結合等政治手段實現商業的繁榮。再回歸政商關系作為本書的落腳點,結合晉商作為權貴政治商幫的歷史定位分析中國古代社會商業的權貴化與商人階層入仕背后的政治動因。最后基于晉商興衰的歷史教訓為中國今后良性政商關系的構建提出理論建議。
王帥 ·經濟史 ·22.6萬字
本書所選論文在內容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比較宏觀的,如在2010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國際歷史學大會開幕式上的主題講演《WaterandtheHistoryofChina》(后來發表于《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和在2019年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四屆亞洲世界史學會大會開幕式上的主題報告《TheTerminationoftheSilkRoad:AStudyoftheHistoryoftheSilkRoadfromaNewPerspective》(后來發表于《AsianReviewofWorldHistories》)。另一類是是經濟史專題研究成果,特別集中于明清江南經濟史和中西比較經濟史。這些發表于不同刊物、不同場合的論文在海外一經發表,立刻在學術界引發積極的反響。此次匯成文集出版后,將促進中國經濟史的國際交流,以及提高我國年輕一代經濟史學者的國際視野。
李伯重 ·經濟史 ·25.1萬字
本書是由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組織行業重點企業、科研院所的相關專家學者,在廣泛收集和整理大量歷史檔案資料的基礎上編寫完成的。本書從企業成長、產品創新、科技進步、行業發展等各個方面,系統地介紹了我國通用機械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總結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特點和經驗教訓,是我國第一部反映中國通用機械行業,特別是泵、風機、壓縮機、閥門、氣體分離設備等重點行業跨世紀發展歷程的文獻。本書內容翔實,并配有近百幅照片,可讀性強。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 ·經濟史 ·44.9萬字
工業革命一直是經濟史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研究西歐商業擴張、工廠崛起、煤鐵生產、勞動無產階級化、工業資本主義的誕生和全球傳播的歷史關鍵。然而,近年來,人們對工業革命的看法發生了巨大變化。本書通過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結合對消費、物質文化、科技和文化歷史的研究,從更廣泛的全球視角出發,為基于使技術創新和知識傳播成為可能的全球互動之上的工業革命作出了解釋。通過這一新的視角,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工業化進程實際上比我們此前了解地開始得更早,持續的時間也更長。通過反思過去一代經濟歷史學家關注的主要問題,本書為讀者呈現了有關工業革命的最新研究,并為未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挪威)克麗絲廷·布魯蘭等 ·經濟史 ·21.3萬字
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眾多,內容龐雜,許多理論十分晦澀難懂,所以本書只能擇其主要流派進行介紹。而且在有限篇幅內如何能較為完整、深入,同時又能準確地闡明各流派的基本理論觀點及最新發展,梳理各流派之間的分歧和爭論。本書根據作者2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在篇章結構、體系安排、內容取舍方面都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和努力,以盡可能符合本書編寫任務的目標。
楊海濤 繆一德 ·經濟史 ·24.7萬字
李伯重先生一直著力于江南經濟史的研究,他思路開闊活躍,擅長以國際學術的視野來研究古代和近代江南的經濟發展歷程,挖掘其獨特性。本書通過大量中外史料,從環境變化、人口控制、婦女角色的變化、農業和手工業的勞動生產率、技術手段的革新、城市的發展等幾個方面來考察明清江南經濟史,從而引出自己對明清之際江南經濟是發展還是停滯這一歷史命題的再思考。本書作者敢于對國內外史學界流行的觀點和定論提出質疑和挑戰,全書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體現出作者獨立思考的功力和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
李伯重 ·經濟史 ·39.4萬字
本書總結了新材料產業納入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來的最近十年間,全球新材料領域的發展歷程、發展特點與重點政策,特別是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情況,從區域、領域、專題三個維度詳實全面分析了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并展望了未來全球新材料產業發展趨勢和"十四五”期間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趨勢和重點。本書可供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及關心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各界人士學習參考。尤其適合新材料相關企業的管理人員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劉文強主編 ·經濟史 ·20.2萬字
本書從財政效率的角度對英國產業革命與荷蘭市場革命過程中財政制度變遷進行的對比考察既是諾斯開創的新制度分析方法的應用與發展,也是一種用公共經濟理論來解釋產業革命的全新嘗試。本書的結論是現代經濟革命的爆發主要依賴于財政制度的變遷與財政效率的提高,然而,財政制度的變遷并不是歐洲優秀文化與先進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繼承與延續,相反,它是因被海峽隔絕而偏僻落后的英國的貴族政治、島國文化、地緣政治與重商主義生存經濟偶然結合的產物。
宋丙濤 ·經濟史 ·27.2萬字
本書著眼于當今經濟史學人的治學需求,全面回顧了經濟史學發展史,總結了研究方法論之大要。傳統形態經濟史學的產生,以中國為典型,發端于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成型于東漢班固所著之《漢書》。現代形態經濟史學以西歐為典型,發端于16世紀的荷蘭,成型于兩百年后的英國。兩個傳統的合流,形成了今日經濟史學的主干。作者積六十余年研究之功,對經濟史研究的旨趣、目標、主題、方法等諸多方面,做出全方位的梳理和檢視。海內外前輩學人的掌故點綴其間,讓經濟史學科的前世今生纖毫畢現。
易棉陽 趙德馨 ·經濟史 ·32.3萬字
自17世紀以來,中國茶葉憑借資源稟賦優勢壟斷國際市場,創造出“茶葉世紀”的傳奇,卻在19世紀中期之后逐漸受到擠壓并走向衰落。在此期間,政府曾采取一系列措施重振中國茶業,但收效甚微。本書從經濟學視角對19世紀至20世紀40年代中國茶葉貿易和中國茶業的發展進行專題式分析,探索中國經濟的內在發展規律。全書共五章,內容涉及中國茶葉的海外貿易、內地貿易以及中國茶業建設中茶葉生產、運輸及產業化程度。本書有利于對中國商業發展路徑的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石濤等 ·經濟史 ·23.1萬字
晚清時期被稱為“千年變局”,中國逐步被納入世界體系之中。這一時期,思想、觀念、制度和環境都逐步發生變化,巨變、緩變與不變交織一體。本書所關注的主題,始自“思想與觀念”,繼之“輿論與社群”,終于“制度與體制”,主旨在于矚目晚清思想、社會與經濟領域一種“嬗變之境”發生衍變的復雜走勢,大致反映了本人踏入晚清史研究后的興致所在。各篇研究風格雖有較大差異,且不乏粗疏陋見,但均系僻居鄉野發覆學術過程中的所得所知,部分問題當然還可深入討論,故本書暫命名疏稿,聊作初入晚清史研究歷程的一種資證而已。
劉增合 ·經濟史 ·27.1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研究中國近代手工業及其在中國資本主義產生中的地位、中國現代資本主義的產生、民族資本主義現代化、中國工業生產力變動、中國工業資本估計問題、中近代的產業革命精神等中國近代工業化問題的主要專題文章,主要文章有中國近代手工業及其在中國資本主義產生中的地位、中國資本主義現代企業的起步、1933年中國制造所得、中國工業資本估計等。
汪敬虞 ·經濟史 ·27萬字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引進西方經濟學40年。本書介紹了四十年來西方經濟學及其分支學科在中國的引介、傳播與發展,在此基礎上,深入闡釋了西方經濟學對中國經濟政策、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帶來的重要影響,討論了中國學界對西方經濟學相關理論在中國的應用及其爭論,回答了在新時代如何看待和對待西方經濟學的問題,展望了西方經濟學的未來發展和在中國的應用前景。本書是中國引進西方經濟學四十年的全景展示。
方福前等 ·經濟史 ·23.2萬字
本書運用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的基礎上閘述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性質、主要特征與歷史發展規律。本書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運用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閘述中國古代社會生產方式的基本性質,認為中國古代社會是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形態——亞細亞社會,亞細亞生產方式及其社會形態的長期存在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情況。二是闡明中國古代亞細亞生產方式的主要特征,包括亞細亞君權專制制度、土地國有制與依附性小農經濟等。三是分析中國古代亞細亞生產方式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主要歷史階段與中國亞細亞社會的各種歷史形態。四是閘明中國古代亞細亞社會的運動規律,中國亞細亞社會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征。五是闡述中國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發展趨勢:通古今之變,探析三千年大變局與中同社會的現代化轉型;究中西之際,闡明中國生產方式、中華文明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
于金富 ·經濟史 ·24.6萬字
宋代鄉村在土地制度變革、人地矛盾和政策引導等多重因素下出現了以鄉村各級市場發育為標志的商品化趨勢,鄉村各等民戶從事專業和兼業經營成為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宋代鄉村經濟與農商社會互動的顯著特點是其鄉村民戶經營方式的改變與分化以及基于鄉村各級市場進行的要素交換,而鄉村各級市場的發育則為其經營方式分化和要素流通提供了基本平臺。宋代鄉村經濟與農商社會的互動形式對后世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張倩 ·經濟史 ·24.7萬字
作者長期接觸中國汽車產業,了解大量的幕后信息與產業軼事。本書透過大量第一手資料,以重大事件、知名企業、人物故事為載體,獨立觀察、如實講述了40年來中國家用轎車產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也講述了轎車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作者原為新華社資深記者,寫作能力強,故本書語言生動流暢,內容帶有極強的故事性。更可貴的是,作者對汽車的理解,遠遠超越了一個產品、一個產業的范疇。作者對轎車所承載的社會、藝術、科技、城市化、新能源社會公平、可持續發展等話題不乏新穎表述,而對汽車社會化、汽車文明對中國社會生活諸領域帶來的深刻變革更有著清晰而獨到的認識。
李安定 ·經濟史 ·2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