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觸即發的女孩,如何走出焦慮
- 半熟家庭:明明有家,為何如此孤單
- 金義
- 3537字
- 2021-05-11 14:01:21
求助者:女,20歲,大二,由家長帶來咨詢。
家長敘述:孩子這學期感到十分焦慮,也有抑郁傾向,現在請假回家。回家后孩子每個月都會發作幾天,發作時砸東西、打人、情緒失控。
咨詢目標:打開求助者心結,使其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
老師請家長回避后問求助者:“能把你的情況詳細說說嗎?我好幫助你。”
求助者說:“我在學校感覺特別焦慮,讀不進去書,有時也有自殺的想法,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感覺自己好像有病了,想跟學校請假一學期回家休養。”
老師問:“你感覺自己特別焦慮,都有些什么癥狀呢?”
求助者說:“我在學校時每天都非常不安,書也看不下去,也不想在學校待著。”
老師問:“你感覺到抑郁,都有哪些表現呢?”
求助者說:“我總感覺活著沒意思,我在網上查了一下這是抑郁癥的特征。”
老師說:“首先我給你講一下焦慮癥,焦慮癥是一種心理疾病,是神經癥的一種,全稱是‘焦慮性神經癥’,簡稱焦慮癥,有以下幾個特征:
1.精神運動性不安的癥狀:也就是表現為肢體動作,比如不停地搓手、來回走。
2.具備神經癥的特點,神經癥的特點是持久的心理沖突、社會功能受損、有痛苦的情緒體驗、不以器質性病變為基礎。
3.總是擔心未來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以上這些就是焦慮癥的特征。你進到工作室后,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你沒有搓手,也沒有坐立不安的行為,只能說你有焦慮感,但沒有達到焦慮癥的程度,所以你是不是心里有事情?這些事情讓你產生了某種焦慮,使你的心情煩躁不安,因此出現抑郁傾向。根據我的觀察,你也沒有抑郁癥的特征。”
“抑郁癥也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特征是情緒低落、睡眠障礙、興趣減退或喪失,總覺得活著沒有意思,有自殺的想法或行為。我想你僅僅是有抑郁傾向,并沒有達到抑郁癥的程度。抑郁癥患者一般都不喜歡交流、目光呆滯、聲調低沉、壓抑,而你不具備這些特征。你能跟我詳細說說到底是什么事讓你這么糾結嗎?”
求助者說:“就從小時候開始說吧。我7歲上小學一年級時父母離婚了。后來爸爸再婚了,我由媽媽撫養,和媽媽一起生活。媽媽的工作很忙,脾氣很暴躁,經常打罵我。”
老師問:“你小的時候你媽媽總是無緣無故地打你嗎?”
求助者說:“也不是無緣無故地打我。我媽每次都是因為學習打我,比如作業沒完成、學習成績下降、老師告狀,等等,我媽媽生氣就打我。”
老師說:“你媽媽的教育方式雖然不對,但是她打心眼里是希望你好好學習的。媽媽打你的時候,她是怎么說的?”
求助者說:“我媽媽邊打我邊說:‘你就長得像你爸爸,再不好好學習,以后長大了也得跟小三跑了。’”
老師說:“你媽媽說這些話可能是因為你爸爸拋棄了她,她受刺激了。這是你媽媽氣糊涂了說的話。其實媽媽一個單身女人帶著一個孩子生活,也是很不容易的。”
求助者說:“是不容易,那也不能打我啊。”
老師說:“你學習成績好的時候,媽媽是怎樣的?”
求助者說:“我上初中后,學習特別努力,上高中后我在全校都是前十名,我就一直沒有挨過打了,挨打的事我倒覺得沒什么,主要是媽媽說的話我一直忘不掉。”
老師問:“你媽媽說了哪些話?”
求助者說:“小時候邊打我邊說:‘你的衣服是我買的,家里的所有東西都是我買的,你再不努力學習,你能對得起我嗎?’”
老師問:“這些話也沒什么啊,你為什么這么耿耿于懷呢?”
求助者回答:“因為我們學校每年都有跟美國學校的交換生名額,我一直想去美國讀書,但是想起媽媽說的話,我就不敢跟媽媽提起這件事。畢竟去國外讀書花銷大,我爸爸有了自己的家,我們也不經常聯系;我媽媽前幾年也再婚了,她也有了自己的家。我雖然成人了,但是我經濟還沒有獨立。”
老師問:“你在學校,媽媽每月給你多少生活費?”
求助者回答:“每個月給我1500元,還千叮嚀萬囑咐讓我節儉。”
老師說:“我的女兒上大學,每月我只給她1000元生活費,不夠的部分,我讓她出去兼職、打工賺錢。我并不是心疼錢不多給她,只是想讓她獨立起來。因為上大學了,要為以后融入社會做準備,讓她出去打工也是讓她體驗家長賺錢的不容易,也能讓她體驗到自己賺錢自己花的幸福感。我女兒在大學期間一直利用業余時間給高中生輔導英語,每次我和女兒見面時,她都會高高興興地告訴我這個月兼職又賺了2000元,我也會鼓勵她太棒了,還會叮囑她千萬不要耽誤學習,因為你是學生,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事。”
求助者說:“老師你說得對,上大學應該出去做個兼職,關鍵是目前我想去國外讀書,就需要一大筆費用,我父母不給我錢,我肯定去不了。我也可以在國外邊讀書邊打工,但是現在的學費怎么辦?我上哪里去找?向父母要,我又擔心他們不給我,因為他們都有各自的家庭,我也不能因為我需要錢讀書,就影響他們的家庭。”
老師問:“你媽媽是做什么的,你繼父又是做什么的,你們現在住在哪里?”
求助者說:“我們家現在住別墅,爸爸家也住別墅,只是在另一個地方,他們都是做生意的。”
老師說:“我覺得你父母能拿得出你留學的費用,畢竟你是他們的親女兒。”
求助者說:“我就為留學沒錢的事煩惱,讓我讀不進書、睡不好覺,總想砸東西,發泄自己的情緒。”
老師問:“你回家后是怎么發泄自己的情緒的?”
求助者說:“我每個月都有幾天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會砸家里的東西。”
老師問:“你都砸家里什么東西?”
求助者說:“砸家里的茶杯、暖水杯,把枕頭和被子扔地上,狠狠地摔垃圾桶。誰阻止我,我就跟誰大喊,他們都感覺我得了躁郁癥。”
老師問:“你沒有砸過電視嗎,有沒有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和手機砸了?”
求助者說:“我家電視是進口的,很貴的;筆記本電腦和手機都是名牌,也很貴的,舍不得砸。”
老師說:“你主要還是心里藏著事情,為沒錢留學的事情發愁,家長也不知道你內心的真實想法。其實你只是為了發泄情緒才砸東西,根本不是精神上的問題。”
求助者說:“是啊,這件事讓我太難受了,一想起來就心情不好。”
老師說:“你爸爸媽媽特別愛你,只是你沒有感覺到。他們不善于表達,你們又缺乏溝通。現在你可以給爸爸打電話,把去美國讀書的想法跟爸爸說一說,向爸爸要學費,你看看爸爸會怎么說。你告訴爸爸:‘我們學校每年都有去美國學習的交換生,以我現在的成績完全可以去。爸爸你看看能不能給我付學費,幫助我實現去美國學習的愿望。’”
說到這里,求助者給爸爸打電話,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同時驗證爸爸是否愛自己。
求助者跟爸爸通話后,老師問:“你爸爸怎么說的啊,他答應了嗎?”
求助者喜笑顏開地說:“我爸爸說完全同意我去美國讀書,學費他全包,還說只要對自己女兒前途有幫助的事,爸爸都支持。”
老師又對求助者說:“你爸爸不是不愛你,是你跟爸爸缺乏溝通,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爸爸身上了。那是你的想法,不是你爸爸的想法。你的焦慮都是因為自己想太多。現在我把媽媽也叫進來,你再驗證一下媽媽對你的愛,你在旁邊聽著就好。”
媽媽回到工作室后,老師跟求助者媽媽說:“一會兒咨詢結束后,你帶孩子去商場買衣服,她想要什么樣的你就給買什么樣的。”
孩子媽媽點頭說:“沒問題的,她要什么我都給。”
老師又說:“剛才孩子給爸爸打電話了,她把要去美國讀書的想法告訴了爸爸,孩子爸爸說出國的一切費用他都負責。”
孩子媽媽說:“去美國讀書這件事我也同意,費用我也可以出。”
兩個小時的咨詢結束了,孩子很輕松地跟媽媽離開了,預約到下周的同一時間進行第二次咨詢。
第二次咨詢和第三次咨詢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結束了,孩子開心地表示:“我現在沒什么焦慮感了,每天都很輕松。我決定病假期間先去舞蹈班學習,再去參加托福的培訓,學校的課程我可以在家學習,期末考試再回去就可以了。”
一個月后孩子媽媽打電話反饋說:“孩子現在什么事都沒有了,每個月也不發火了,也不砸東西了,每天都很開心。現在正學習托福,為出國做準備。”
解題式心理咨詢個案解析
老師與求助者交談后,觀察到求助者語言清晰、思維正常,沒有精神運動性不安的焦慮癥癥狀,也沒有壓抑、低沉、目光呆滯的抑郁癥癥狀,老師對家長說:“孩子沒有重度焦慮,也沒有重度抑郁,只是多年的心結沒有打開導致情緒煩躁、失控。”
一、根據求助者敘述,得知以下幾個已知條件:
1.求助者7歲父母離異,由媽媽撫養長大。
2.求助者母親在學習方面對求助者要求嚴格,也時常因為學習問題教訓求助者。
3.求助者認為自己已經是大學生,成人了,但經濟不獨立,無法去國外讀書,很焦慮,產生抑郁情緒。
4.求助者認為父母都再婚,怕影響父母再婚家庭的夫妻感情,不好意思向父母張口要出國學習的費用。
二、根據已知條件,推理出以下幾個未知條件,通過與求助者有目的的問話,將這些未知條件轉換成已知條件,進而解決求助者的困惑,達到咨詢目標。
1.求助者父母再婚后家境如何,是否能支付得起求助者出國的費用?通過與求助者問話得知,求助者父母再婚后,雙方家境非常好。
2.怎么驗證求助者父母對求助者是關心的,并愿意支付求助者出國的費用,進而打開求助者的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