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內(nèi)篇(1)
“學(xué)而時(shí)習(xí)之,不亦說平!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性之善征矣。故以言征性善者,知性,乃知善不易以言征也。必及乎此而后得之。誠及乎此,則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道義之門啟而常存。若乍見孺子入井而怵惕惻隱,乃梏亡之余僅見于情耳。其存不常,其門不啟;或用不逮乎體,或體隨用而流;乃孟子之權(quán)辭,非所以征性善也。
目所不見,非五色也;耳所不聞,非無聲也;言所不通,非無義也。故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有其不知者存,則既知有之矣;是知也。因此而求之者,盡其所見,則不見之色章;盡其所聞,則不聞之聲著;盡其所言,則不言之義立。雖知有其不知,而必因此以致之,不迫于其所不知而索之。此圣學(xué)異端之大辨。
目所不見之有色,耳所不聞之有聲,言所不及之有義,小體之小也。至于心而無不得矣;思之所不至而有理,未思焉耳。故曰“盡其心者知其性”。心者,天之具體也。
知、仁、勇,人得之厚而用之也至,然禽獸亦與有之矣。禽獸之與有之者,天之道也。“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人之獨(dú)而禽獸不得與,人之道也。故知斯三者,則所以修身、治人、治天下國家以此矣。近者,天、人之詞也;易之所謂繼也。修身、治人、治天下國家以此,雖圣人惡得而不用此哉!
太虛,一實(shí)者也。故曰“誠者天之道也”。用者,皆其體也。故曰“誠之者人之道也”。
無極,無有一極也,無有不極也。有一極,則有不極矣。“無極而太極”也,無有不極,乃謂太極;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行而后知有道;道猶路也。得而后見有德;德猶得也。儲天下之用,給天下之得者,舉無能名言之。天曰無極,人曰至善,通天人曰誠,合體用曰中;皆贊辭也,知者喻之耳。喻之而后可與知道,可與見德。
天不聽物之自然,是故絪缊而化生。乾坤之體立,首出以屯。雷雨之動滿盈,然后無為而成。若物動而已隨,則歸妹矣。歸妹,人道之窮也。雖通險(xiǎn)阻之故,而必動以濟(jì)之。然后使物莫不順帝之則。若明于險(xiǎn)阻之必有,而中虛以無心照之,則行不窮而道窮矣。莊生齊物論,所憑者照也,火水之所以未濟(jì)也。未濟(jì)以明測險(xiǎn),人道之窮也。
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一動一靜,闔辟之謂也。由闔而辟,由辟而闔,皆動也。廢然之靜,則是息矣。“至誠無息”,況天地乎!“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何靜之有?
時(shí)習(xí)而說,朋來而樂,動也。人不知而不慍,靜也,動之靜也。凝存植立即其動。嗒然若喪其耦,靜也,廢然之靜也。天地自生,而吾無所不生。動不能生陽,靜不能生陰,委其身心如山林之畏佳、大木之穴竅,而心死矣。人莫悲于心死,莊生其自道矣乎!
在天而為象,在物而有數(shù),在人心而為理。古之圣人,于象數(shù)而得埋也,未聞于理而為之象數(shù)也。于理而立之象數(shù),則有天道而無人道。疑邵子。
“乾以易知”,惟其健也;“坤以簡能”,惟其順也。健則可大,順則可久;可大則賢人之德,可久則賢人之業(yè)。久大者,賢人之以盡其健順也。易簡者,天地之道,非人之能也。
“知至至之”,盡人道也;“知終終之”,順俟天也。“九三,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人道之所自立。故天壽不貳,修身以俟命,所以立人道也。非躍而欲躍,以強(qiáng)合乎夭體;非潛而欲潛,以委順而無能自紀(jì);人道不立矣,異端以之。
誠斯幾,誠、幾斯神。“誠無為”,言無為之有誠也;“幾善惡”,言當(dāng)于幾而審善惡也。無為而誠不息,幾動而善惡必審;立于無窮,應(yīng)于未著;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矣;神也。用知不如用好學(xué),用仁不如用力行,用勇不如用知恥。故曰“心能檢性,性不知自檢其心”。
莊周曰:“至人之息以踵。”眾人之言動喜怒,一從膺吻而出,故縱耳目之欲而鼓動其血?dú)狻R湎⒂邗啵灰嘤酰‰m然,其多廢也,浚恒之兇也。五官百骸,心腎頂踵,“雷雨之動滿盈,積大明以終始”,天下之大用,奚獨(dú)踵邪?
過去,吾識也;未來,吾慮也;現(xiàn)在,吾思也。天地古今,以此而成;天下之抆抆,以此而生;其際不可紊,其備不可遺;嗚呼難矣!故曰“為之難”,曰“先難”。泯三際者,難之須臾而易以終身;小人之僥幸也。
“乾稱父”,父,吾乾也;“坤稱母”,母,吾坤也。父母者,乾坤之大德,所以繼吾善也。“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思健順之難肖也。
不畏心之難操則健,不疑理之難從則順。
力其心不使循乎熟,引而之于無據(jù)之地以得其空微,則必有慧以報(bào)之。釋氏之言悟,止此矣。核其實(shí)功,老氏之所謂專氣也。報(bào)之慧而無余功,易也。為之難者不然,存于中歷至賾而不舍。溫故而知新,死而后已;雖有慧,吾得而獲諸?
勇者,曾子之實(shí)體也;樂者,顏?zhàn)又笥靡病2赜跓o所用,體之不實(shí)者多矣;見于有所用。用之而不大也久矣。
舜之飯糗茹草,若將終身,及為天子,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以處生死,視此爾。“終日乾乾,夕惕若”,故無不可用也。無立其大者,以盡人道,則如天之無不覆,地之無不載,近取諸身,飲食居處、富貴貧賤,兼容并包而無疑也。非此而欲忘之,卑者不可期月守,高者且絕人理而芻狗天下,愈入于僻矣。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在人之天道也。“由仁義行”,以人道率天道也。”行仁義”,則待天機(jī)之動而后行,非能盡夫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矣。天道不遺于禽獸,而人道則為人之獨(dú)。由仁義行,大舜存人道;圣學(xué)也,自然云乎哉!
陰禮陽樂:禮主乎減,樂主乎盈;陰陽之撰可體驗(yàn)者,莫此為顯。故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鬼神,陰陽之幾也,禮樂之蘊(yùn)也。幽者,明之藏;明者,幽之顯也。知此,則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有條理,陰有秩敘;非有以生之,則條理不成,秩敘亦無自而設(shè)矣。靜生秩敘,非幽謐闃寂之為靜可知。嗚呼!靜之所生,秩敘之實(shí),森森乎其不可斁,而孰其見之!
天者道,人者器;人之所知也。天者器,人者道;非知德者其孰能知之?”潛雖伏矣,亦孔之昭”;“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非視不見、聽不聞、體物而不可遺者乎?天下之器,皆以為體而不可遺也;人道之流行,以官天府地裁成萬物而不見其跡。故曰“天者器,人者道”。
人欲,鬼神之糟粕也。好學(xué)、力行、知恥,則二氣之良能也。
甘食悅色,天地之化機(jī)也,老子所謂“猶橐龠動而愈出”者也,所謂“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者”也。非天地之以此芻狗萬物,萬物自效其芻狗爾。有氣而后有幾,氣有變合而攻取生焉;此在氣之后也明甚。告子以為性,不亦愚乎!
天之使人甘食悅色,天之仁也。天之仁,非人之仁也。天有以仁人,人亦有以仁天、仁萬物。恃天之仁而違其仁,去禽獸不遠(yuǎn)矣。
有公理,無公欲。私欲凈盡,天理流行,則公矣。天下之理得,則可以給天下之欲矣。以其欲而公諸人,未有能公者也。即或能之,所謂違道以干百姓之譽(yù)也,無所往而不稱愿人也。
風(fēng)雨露雷之所不至,天之化不行;日月星之所不至,天之神不行。君子之言天,言其神化之所至者爾。倒景之上,非無天也,蒼蒼者遠(yuǎn)而無至極,惡庸知之哉!君子思不出其位,至于神化而止矣。
神化之所不行,非無理也,所渭清虛一大也。張子。神化之所行,非無虛也,清虛一大者未喪也。清受濁,虛受實(shí),大受小,一受賾;清虛一大者不為之礙,亦理存焉耳。函此以為量,澄此以為安,濁而不滯,實(shí)而不塞,小而不煩,賾而不亂,動靜各得其理,而量不為詘,則與天地同體矣。若必舍其神化之跡而欲如倒景以上之天,奚能哉?抑亦非其類矣。神化者,天地之和也。天不引地之升氣而與同,神化則否矣。仁智者,貌、言、視、聽、思之和也。思不竭貌、言、視、聽之材而發(fā)生其仁智,則殆矣。故曰“天地不交,否”,“思而不學(xué)則殆”。
“五性感而善惡分”,周子。故天下之惡無不可善也,天下之惡無不因乎善也。靜而不睹若睹其善,不聞若聞其善;動而審其善之或流,則恒善矣。靜而不見有善,動而不審善流于惡之微芒,舉而委之無善無惡,善惡皆外而外無所與,介然返靜而遽信為不染,身心為二而判然無主;末流之蕩為無忌憚之小人而不辭,悲夫!
善惡,人之所知也。自善而惡,幾微之介,人之所不知也。斯須移易而已,故曰獨(dú)。
不學(xué)而能,必有良能;不慮而知,必有良知。喜怒哀樂之未發(fā),必有大本;斂精存理,翕氣存敬,庶幾遇之。墮氣黜精以喪我而息肩者,不知有也。
能不以慕少艾妻子仕熱中之慕慕其親乎?能不以羊?yàn)踔ⅰ⒎湎佒沂缕渚负酰慷笕说里@矣。順用其自然,未見其異于禽獸也。有仁,故親親;有義,故敬長。秩敘森然,經(jīng)綸不昧,引之而達(dá),推行而恒,返諸心而夔夔齊栗,質(zhì)諸鬼神而無貳爾心;孟子之所謂良知良能,則如此也。
天地之塞,成吾之體,而吾之體不必全用天地之塞。故資萬物以備生人之用,而不以仁民之仁愛物。天地之帥,成吾之性,而吾之性既立,則志壹動氣,斟酌飽滿,以成乎人道之大用,而不得復(fù)如天地之帥以為帥。故喜怒哀樂有權(quán),而生殺不可以無心為用。
天氣入乎地氣之中而無不浹,猶火之暖氣入水中也。性,陽之靜也;氣,陰陽之動也;形,陰之靜也。氣浹形中,性浹氣中,氣人形則性亦人形矣。形之撰,氣也;形之理,則亦性也。形無非氣之凝;形亦無非性之合也。故人之性雖隨習(xí)遷,而好惡靜躁多如其父母,則精氣之與性不相離矣。由此念之,耳目口體發(fā)膚,皆為性之所藏;日用而不知者,不能顯耳。“鳶飛戾天,魚躍于淵”;道之察上下,于吾身求之自見矣。
“主一之謂敬”,非執(zhí)一也;“無適之謂一”,非絕物也。肝魂、肺魄、脾意、腎志、心神,不分而各營。心氣交輔,帥氣充體,盡形神而恭端,以致于有所事;敬一之實(shí)也。
無心而往,安而忘之曰適。主敬者必不使其心有此一幾耳。
“靜無而動有。”周子。天下皆靜無而動有也,奚以圣人為?靜無而不昧其有,則明遠(yuǎn)。動有者,有其靜之所涵,感而通,而不緣感以生,則更正;乃以為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
顏?zhàn)雍脤W(xué),知者不逮也;伊尹知恥,勇者不逮也。志伊尹之志,學(xué)顏?zhàn)又畬W(xué),善用其天德矣。
世教衰,民不興行;“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知恥之功大矣哉!
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求己嚴(yán)則為之難。為之難,則達(dá)情而無過量之求,亦可以遠(yuǎn)怨矣。
攻人之惡,則樂察惡。樂察人之惡,則惡之條理熟,厲薰心矣。慎之哉!
“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故“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德無不備矣。誠未至者,奚以學(xué)之邪?“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行殊涂、極百慮而協(xié)于一也。“天下何思何慮”,言天下不可得而逆億也。故曰“無思,本也”,周子。物本然也。義者,心之制,思則得之。故曰“思,通用也”,周子。通吾心之用也。死生者亦外也,無所庸其思慮者也。順事沒寧,內(nèi)也,思則得之者也。不于外而用其逆億,則患其思之不至耳,豈禁思哉?
“大匠能與人以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巧者,圣功也,博求之事物以會通其得失,以有形象無形而盡其條理,巧之道也。格物窮理而不期旦暮之效者遇之。
“修辭立其誠。”無誠之辭,何以修之哉!修辭誠,則天下之誠立,未有者從此建矣,已有者從此不易矣。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誠也。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之道焉耳。“觀盥而不薦”,非薦之時(shí),然而必盥也。“觀我生”,君子而后可無咎;“觀其生”,君子而后可無咎;不然咎矣。內(nèi)不見己,外不見人,而后得所止焉,其為天理也孤矣。憂世之將剝而不與嘗試,非“與臣言忠,與子言孝”、“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以為德,則且與之為嬰兒,知之益明而益困矣。艮觀同道,故君子尤難言之。
“履,德之基也。”集義,素履也。宜兄弟,樂妻子,而一以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德行之,所謂和而至也。九卦以處憂患,而此為基。君子坦蕩蕩,修此故也。
見道義之重,則處物為輕,故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周子。純乎其體道義者,天下莫匪道義之府,物不輕矣。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非泛然而以銖塵揮斥之
也。處貧賤患難而不易其官天地、府萬物之心,則道義不息于己而己常重矣。
獨(dú)知炯于眾知,晝氣清于夜氣,而后可與好仁惡不仁。
知地之在天中,而不知天之在地中,惑也。山川金石,堅(jiān)確渾淪,而其中之天常流行焉,故濁者不足以為清者病也。以濁者為病,則無往而不窒,無往而不疑,無往而不憂。“安汝止,惟幾惟康”;“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無所窒也,奚憂疑之有哉?
言幽明而不言有無,張子。至矣;謂有生于無,無生于有,皆戲論。不得謂幽生于明,明生于幽也。論至則戲論絕。幽明者,闔辟之影也。故曰“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