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專家論道(1)
張瑞敏管理之道
文/胡泳秦邵斐
一、海爾新標
2004年12月26日,海爾集團發布了海爾新的標志。
漢字海爾的新標志,是中國傳統的書法字體,它的設計核心是:動態與平衡;風格是:變中有穩。兩個書法字體的海爾,每一筆,都蘊涵著勃勃生機,視覺上有強烈的飛翔動感,充滿了活力,寓意著海爾人為了實現創世界名牌的目標,不拘一格,勇于創新。孫子說,“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個神,當指在變化中的創新。信息時代全球市場變化非常迅速,誰能夠以變制變,先變一步,誰就能最終奠定勝局。
同時,海爾在不斷打破平衡的創新中,又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所以,在“海爾”這兩個字中都有一個筆劃是在整個字體中起平衡作用,“海”字中的一橫,“爾”字中的一豎,“橫平堅直”,使整個字體在動感中又有平衡,寓意變中有穩,企業無論如何變化都是為了穩步發展。
英文標志每筆的筆劃比以前更簡潔,共9劃,“a”減少了一個彎,表示海爾人認準目標不回頭;“r”減少了一個分支,表示海爾人向上、向前決心不動搖。英文海爾新標志的設計核心是速度。因為在信息化時代,組織的速度、個人的速度都要求更快。英文標志的風格是簡約、活力、向上。英文新標志整體結構簡約,顯示海爾組織結構更加扁平化;每個人更加充滿活力,對全球市場有更快的反應速度。
背景分析:在海爾創業20年全球營業額1000億元時啟用新的標志,意味著海爾又站在了一個新起點上,這個新起點就是戰勝自我,打破平衡,從新開始,爭取更大的發展。海爾新標志的靈魂就是:永遠不斷地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行動指南:企業一旦站在優勢的浪頭,維持的方法只有持續創新。
二、激活休克魚
紅星電器原來是生產洗衣機的工廠,被海爾兼并的時候凈資產只有一個億,但虧損是兩億五千萬。兼并后海爾只派了三個人去。人還是原來的人,設備還是原來的設備,兼并第一個月當月虧損七百萬,第二個月減虧,第三個月減虧,到第四個月盈利一百萬。為什么呢?靠的是海爾企業文化貫徹組織創新的結果。
國際上通行的幾種兼并模式在中國不好用,這是海爾提出有中國特色的兼并盤活理論――“吃休克魚”。“休克魚”的含義是,魚的肌體沒有腐爛,比喻企業的硬件很好,而魚處于休克狀態,比喻企業的思想、觀念有問題,導致企業停滯不前。這種企業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很快就能夠被激活起來。所謂“吃休克魚”,即兼并硬件尚好但管理不到位的處于休克狀態的企業,用海爾的管理和文化去催醒盤活。
背景分析:1998年,海爾進入哈佛MBA課堂的案例就是這個名為“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的故事,講的是1995年7月海爾兼并原青島紅星電器廠的成功實踐。
行動指南:正確的企業文化把那些僵化而固定的資產,轉變成為顧客、員工、投資者以及整個社會不斷增加價值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三、海爾文化的核心:創新
企業發展的靈魂是企業文化,而企業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應該是價值觀。一般外來人員到海爾來看到的一般是文化外層,即海爾的物質文化(每年接待約50萬人參觀學習)。海爾將企業文化分為三個層次,最表層的是物質文化,即表象的發展速度、海爾的產品、服務質量等等;中間層是制度行為文化;最核心的是價值觀,即精神文化。一般參觀者到海爾最感興趣的是,能不能把規章制度傳授給他們。其實最重要的是價值觀,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制度文化和規章制度,這又保證了物質文化不斷增長。
海爾的價值觀是什么?只有兩個字:創新。
企業不斷高速發展,風險非常大,好比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稍微遇到一點屏障就會翻車。而要想不翻車,惟一的選擇就是要不斷創新。創新就是要不斷戰勝自己,也就是確定目標,不斷打破現有平衡,再建立一個新的不平衡;在新的不平衡的基礎上,再建一個新的平衡。
創新也有風險,但并不是說不創新就沒有風險,不創新風險會更大,等待只有死路一條。
背景分析:海爾和其他企業不一樣的地方是,海爾有一種文化氛圍,使所有人認識到必須戰勝自我去創新,如果不創新就沒有立足之地。
行動指南:創新貫穿于企業發展全程。海爾的創新就是每天都比昨天提高1%(?)。
任正非管理之道
文/程東升
一、目標
華為的追求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并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舍的艱苦追求,使我們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
——來源:《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背景分析:上述目標是任正非在向中國電信調研團匯報,以及在聯通總部與處以上干部座談會發言中提出來的,當年華為的產值在100億元左右,員工人數在8000人左右。雖然規模已經不小,但距離世界領先企業尚甚遠。小小的華為公司竟提出這樣狂妄的口號,也許大家覺得可笑,但正因為這種目標導向,才使華為有了今天的成就。事實上,自成立以來,華為與國際行業巨頭間的距離正在逐漸減小。這年華為的研發經費是8.8億元,相當于IBM的1/60;這年,華為的產值IBM的1/65;華為的研發經費是朗訊的3.5%,產值是它的4%。差距很大但每年都在縮小。在任正非看來,若不樹立一個企業發展的目標和導向,就建立不起客戶對華為的信賴,也建立不起員工的遠大奮斗目標和腳踏實地的精神。
行動指南:理想要遠大,行動要具體,任何遠大而崇高的目標都是由點滴行動實現的。做企業首先要抬頭看路——看清楚方向,看得長遠一些;同時,又要低頭看腳下,踏踏實實做事情,一點點積累財富,一點點實現夢想。
二、大家與小家
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不要做對不起祖國、對不起民族的事情。要嚴格遵守公司的各項制度與管理。對不合理的制度,只有修改以后才可以不遵守。不貪污、不盜竊、不腐化。
要關心時事,關心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命運。提高自己的覺悟。但不要卷入任何政治漩渦,指點江山。公司不支持您,也不會保護您。公司堅持員工必須跟著社會潮流走。當前,要承認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否則就會陷入無政府主義。一個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沒有穩定,沒有強有力的領導,陷入無政府主義狀態是不可想象的。共產黨的缺點,通過整黨和教育來解決。我們可以幫助它,但必須是善意。
——來源:《致新員工書》
背景分析:企業都面臨著大環境與小環境,前者就是所在的國家、所處的社會;后者就是企業本身。兩個環境都很重要,企業家必須能夠平衡兩者的關系。作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一名有著濃厚的民族情感、強烈的國家意識的企業領導人,任正非的政治意識非常強,熱愛祖國、擁護共產黨是他最基本的準則,也是他對公司員工的最基本要求。很難想象,一個連國家都背叛、連民族尊嚴都舍棄的人,會對企業帶來什么樣的危害。因此,任正非明確要求員工必須做到對祖國忠誠、對黨的領導要堅決擁護。雖然對員工有這樣的政治要求,但任正非又禁止員工參與到政治事件中。因為,他很清楚,在商言商,商人的焦點是商業,企業家的焦點是經營與管理企業。華為人必須在政治大環境上與執政黨保持高度一致,對國家和民族負責,又要在小環境中苛守自己的本分,安心經營。
行動指南:時刻與社會主流價值觀保持一致,這不單單是商人角色的需要,更是一個企業、一個人的生存技巧和處世原則。
三、使命感和責任感
我們既重視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也支持有個人成就感的人。什么叫社會責任感?什么叫個人成就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政治家的社會責任感,我們所講的社會責任感是狹義的,是指對我們企業目標的實現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實現公司目標為中心為導向,去向周邊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還有許多人有強烈的個人成就感,我們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