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武第一攻略:天子坐中堂!
最新章節
- 第38章 昔日放牛娃,今日洪武帝,自是以江山社稷為重!
- 第37章 朱元璋與王保保的愛恨情仇!
- 第36章 晉王白手套 沈之康,涉足鹽業生意!
- 第35章 蘇淮安,技術性文秘人才!
- 第34章 國勝,咱的意思是你閨女是牛糞,不是咱兒子。
- 第33章 朱棡 馮文敏,從小就掐的歡喜冤家!
第1章 自古以來,秦晉尊崇!
洪武三年,崇文閣,又名大本堂,此處乃諸位皇子啟蒙受教的蒙學之所。
殿內書案整齊排列,筆墨紙硯擺放有序,處處彌漫著濃郁的書香氣息。
此時,已被敕封為吳王的朱橚,臉上洋溢著自信得意的神情,目光炯炯地看向身旁的燕王朱棣:“四哥,你看,我猜得沒錯吧!二哥就是秦王,三哥就是晉王。”
自古以來,秦晉兩王,最為尊崇。
隋前,“晉藩”備受推崇。
唐后,“秦藩”則取而代之,成為藩王之首。
至于秦、晉兩王地位超然的緣由,世人皆心照不宣。
畢竟在歷史長河中,秦王與晉王名號之下,曾涌現出數位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秦王之位,因“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橫掃六國、建立華夏首個大一統王朝而聲名遠揚。
又因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將大唐推向盛世巔峰。
這使得“秦王”二字承載著非凡的歷史重量。
當然,晉王名號同樣不凡,晉武帝司馬炎結束三國鼎立局面,完成短暫的大一統。
隋煬帝楊廣雖褒貶不一,卻推動了諸多影響深遠的改革舉措。
唐高宗李治繼承貞觀遺風,將唐朝版圖擴至巔峰。
唐莊宗李存勖建立后唐,稱雄一時。
后周晉王柴榮素有“五代第一明君”之稱,為北宋統一奠定基礎。
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兄業,完成中原大部統一。
這些帝王的傳奇經歷與卓越功績,賦予了秦、晉兩王封號難以撼動的尊崇地位,使其在宗室藩封中始終占據特殊且重要的位子。
甚至,可以斷言,倘若明朝太子朱標不幸夭折。
在眾多藩王之中,秦王與晉王憑借其尊崇的地位、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及潛在的政治影響力,極有可能脫穎而出,成為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
畢竟,歷史上冠以秦、晉之名的藩王多有問鼎至尊之例。
這份得天獨厚的歷史淵源,使得他們在皇位爭奪中具備天然優勢。
朱棣輕輕頷首,眸光轉而落在朱橚身上,語調微揚,話語中既含幾分調侃:“不過論起恩寵,誰都比不過你。”
朱橚一臉茫然地撓了撓頭,眼中滿是困惑:“什么意思?”
終究還是個孩子,豈能明白朱棣語氣之中的深意。
一旁的晉王朱棡微微側過身子,目光在朱橚身上稍作停留,緩緩說道:“封吳王,藩地自然是在物產豐饒、錢糧富足的江南。相較我的晉藩,還有二哥的秦藩,可要富庶得多。”
明朝開國之初定都南方,受地理、政治等多重因素影響,對北方的掌控始終存在薄弱之處。
南北兩地不僅在政治治理力度上差異顯著,民生狀況更是呈現出鮮明的兩極分化態勢。
南方水網縱橫、物產豐富,即便家境貧寒的百姓,憑借一身氣力,或在田間耕作,或于市鎮幫工,謀得溫飽并非難事。
反觀北方,氣候苦寒、土地貧瘠,即便百姓空有一身力氣,卻因資源匱乏、產出有限,常常陷入無米下鍋的困境,生計艱難。
因此,無論是朱樉受封的秦藩之地西安,還是晉王朱棡的晉藩轄境,盡管因歷史底蘊深厚而聲名顯赫,然而就地域富饒程度而言,終究難以與南方相提并論。
朱橚低頭“嘿嘿”憨笑兩聲,眉眼彎成月牙,臉上洋溢著藏不住的得意。
這副模樣,直接惹得老朱家一眾兄弟紛紛無奈地翻了翻白眼,都有些無語。
然而,年長些的皇子們心里都跟明鏡似的。
朱元璋將朱橚的藩鎮設在江南,正是看中他自幼不爭不搶、性情和善的秉性。
而在爭斗殘酷的皇室之中,這樣的性子,既像是一股清流,又暗藏隱憂。
畢竟,太過溫厚純善,在波譎云詭的權力場中,未必是件幸事。
但此時正值大明洪武年間,當朝皇帝朱元璋以“驅逐韃虜,再造華夏”之功名垂青史。
這位帝王將心血盡數傾注在太子朱標身上,其余皇子幾乎沒有繼位的可能。
如此情形下,天性淡泊的朱橚,反而更得朱元璋的疼愛。
可皇帝也深知,朱橚的性子難以駕馭兵事,權衡之下,便將他封往富庶安穩的江南。
甚至,賜予自己早年用過的“吳王”封爵,這既是恩寵,也是對這個溫良皇子的一種周全安排。
朱棡將頭瞥向窗外,聲音低得近乎呢喃:“十二年了。”
語調里,似有歲月沉淀的感慨,又似藏著不為人知的喟嘆。
其實,朱棡有個對誰都不能提起的秘密。
這便是,穿越者。
后世靈魂跨越六百多年,來到這座大明王朝。
更是成為了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嫡三子。
這是未來將坐鎮太原,手握雄兵,威震一方的晉王——朱棡!
“害,要是別的皇朝,我還能放手一搏,但......這可是洪武朝。”朱棡微微搖頭,望向窗外的眼眸中,泛起一抹濃濃的無奈之色。
若想在洪武朝坐上太子之位,心狠手辣、無情無義這一特質,幾乎是必不可少的。
畢竟,在當時的局勢下,對于朱棡而言,只要現在想方設法的除掉自己的二哥,也就是秦王朱樉,便算是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然后,在除去朱樉之后,從前往太原就藩開始,便要精心經營自己的名聲,積攢雄厚的底蘊,始終以一副賢王的形象示人。
如此這般,一旦太子朱標不幸薨逝,按照立長立嫡的傳統,那皇位怎么算都輪不到皇太孫朱允炆的頭上。
當然,這一切的謀劃都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朱棡自己得能安然無恙地活到洪武三十一年。
否則,所有的設想與計劃,都不過是鏡花水月,毫無意義的扯淡。
可朱棡緩緩回過頭,目光落在坐在身旁的朱樉身上,心中那股想要付諸行動的狠勁卻怎么也提不起來。
盡管從后世的記載中,朱棡知曉朱樉在歷史上是個行事殘暴不仁、聲名狼藉之人,可在現實中,二哥朱樉對他這個弟弟卻關懷備至,疼愛有加。
這讓作為一個受過后世高等教育、深諳倫理道德的穿越者,朱棡的內心有著自己堅守的底線和原則。
無論如何,朱棡都無法狠下心來,對真心待他的二哥朱樉痛下殺手,哪怕那皇位的誘惑是如此巨大,哪怕這是改變他命運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