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深心理師育兒手記:給孩子最好的安全感(0~3歲)
最新章節
- 第44章 生命中的第一朵“小紅花”——分享成功,培養自信
- 第43章 小雞去世了——讓寶寶在照料中體會愛
- 第42章 你的“小雞雞”呢——給孩子最基本的性別確定
- 第41章 幼兒園焦慮——分離需要被接納和理解
- 第40章 不許打媽媽——與孩子建立健康的家庭關系
- 第39章 誰動了我的枕頭——陪伴孩子成長的過渡性客體
第1章 自序一 種豆得豆
古語說,三歲定八十。從心理發展的角度看,這句話基本是對的。0~3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而這個階段,恰恰是被很多家長忽略的。
心理健康,人格獨立、穩定的孩子一定會有大未來。在我的職業經歷中,我發現許多人成年后患上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其3歲以前被照料的方式以及與父母的關系模式存在問題。很多求助者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尤其在親密關系中,重復演繹著原始的、與父母相處時的關系模式。如果一種關系模式一開始就是病態的,那么這種關系模式很難在日后變得健康。
一些父母之所以會用病態的照料方式照顧孩子,與孩子形成病態的關系模式,是因為這些病態的照料方式和關系模式早已存在于他們的內心,他們只是將這些方式和模式復制到與孩子的關系中而已。因此,父母能否意識到自己的病態心理,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長。
作為父母,我們都會學習如何培養孩子,但無意識的力量是強大的。經常有父母對我說,道理我都知道,但我有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對了,這就是無意識的力量,它在我們的內心產生作用,讓我們無所適從。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些時,是幾乎不可能做出改變的。只有父母開始意識到問題可能存在于自己身上而非孩子身上,并且有意愿和勇氣面對自己身上的問題時,改變才會發生。那時,我們才不會把自己無力解決的內心沖突強加到孩子身上,才不會通過讓他們符合我們的期望,來緩解我們的焦慮。健康關系中的孩子才能有健康的人格。
作為心理師,我非常認同一句話:一個焦慮的母親和一個缺席的父親,幾乎百分之百會培養出有情緒障礙的孩子。是的,焦慮的母親對應的可能是缺席的父親,缺席的父親往往會讓母親焦慮。在傳統的理念中,養孩子似乎更多是母親的責任。這樣的觀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也正因為如此,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大了。
母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母親會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最原始的滿足:生理滿足、安全滿足和愛的滿足。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說,這三種滿足保證人的根本需要。假如這三種滿足存在缺陷,那么得到尊重滿足和自我實現滿足會變得比較虛幻,這就好像不打好地基就很難建起一棟穩固的大樓。
3歲以內的孩子會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獲得保障的基礎上發展自己,探索世界。而愛是讓孩子獲得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滿足的前提。對著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或者一個3歲的孩子說愛,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哪怕對一個成年人說愛,也是沒有意義的。只有能真切地體會到的愛才是有意義的。
許多人雖然想愛或者想被愛,但不知道怎么愛;也有人對愛不信任,雖然嘴上說著愛的詞語,但心中感受到的愛蒼白無力。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他們與其他人之間愛的關系從開始建立時起,就包含對愛的誤解。而這種對愛的誤解,在他們3歲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也就是說,受與照料者的關系的影響,他們心中的愛在他們年幼時就被扭曲了。嬰兒的心就像一張幻燈片,我們在上面寫什么,就會呈現出什么,而且我們記錄在其中的內容會被放大。
愛是被滿足的感覺,恨是在挫折體驗中感到無力后的必然情緒反應。一些孩子在3歲以前,就已經有過無數次類似的挫折體驗,他們在內心建立起與這些挫折體驗對應的情境性模式,而且這些模式會被定格在他們的無意識中。當他們再處于類似的挫折體驗情境中時,他們就會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一個30歲的男人遇到妻子晚歸時,也可能會產生他2歲時媽媽不在他身邊的情緒反應。他的感受也是無力、恐懼,但為了獲得控制感,他會直接表現出無法控制的憤怒,這是因為他希望獲得力量,憤怒可以讓人感覺自己有力量。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你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你以外的世界就是怎樣的。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在和父母的互動中建立的。他們體驗到的愛的關系是怎樣的,就會在日后把自己與其他人的關系處理成他們曾體驗到的那樣。
3歲以內的孩子的感受都很純粹。一個眼神、一個細小的動作都能讓他們感受到對方是否愛自己。有些孩子只認媽媽,對周圍的其他人都很敏感,這就說明這些孩子沒有安全感,不信任其他人。
市面上有很多有關育兒的書,但很少有書特別關注嬰兒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和母親之間的關系。有一些書也會關注關系,但其中的內容大多是告訴父母怎么做,缺少對父母的心理和孩子的心理發展之間關系的闡述。
我一直希望能寫一本從母親、孩子和心理分析三個角度探討幼兒心理發展的書,上天給了我這樣的機會。在這本書中,我從妻子、小豆子和心理師的角度分析了小豆子的心理發育和發展。
非常感謝妻子的配合。也感謝我的小豆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了我的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