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經銷商竄貨管理
最新章節:
反侵權盜版聲明
目前,大部分企業還是依靠傳統渠道開展銷售工作,竄貨仍然是渠道管理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本書較為全面和系統地對竄貨及其治理措施進行了闡述。治理竄貨要先識別竄貨并了解竄貨產生的原因。如果市場上出現竄貨,企業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成立市場督察組,專門治理竄貨。技術的進步為企業提供了便捷的竄貨治理工具,如二維碼技術等,企業可在預算內選擇使用。預防竄貨也尤為重要,所以應慎重選擇經銷商,同時,在合同上規定懲罰措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竄貨。互聯網時代,竄貨不僅沒有消失,還有了新的形式。因此,竄貨管理并不會過時。本書是一本實操性很強的工具書,經銷商、企業業務員、銷售經理、大區經理可隨身攜帶,面對竄貨難題時,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解決思路和相關方法。
- 反侵權盜版聲明 更新時間:2024-01-08 16:08:40
- 10.6 經銷合同范本
- 10.5 經銷合同內容
- 10.4 合同簽訂程序
- 10.3 經銷合同的作用
- 10.2 經銷合同的類型
- 10.1 經銷合同與竄貨
- 第10章 經銷合同約束竄貨
- 9.5 網絡渠道竄貨的對策
- 9.4.3 網絡渠道竄貨的原因
- 9.4.2 網絡渠道竄貨的危害
- 9.4.1 網絡渠道竄貨的途徑和表現形式
- 9.4 網絡渠道竄貨
- 9.3 多渠道的作用
- 9.2 關于多渠道的理論研究
- 9.1.2 互聯網對廠家的影響
- 9.1.1 互聯網對消費者的影響
- 9.1 多渠道營銷背景
- 第9章 網絡竄貨
- 8.6.3 擬定技巧
- 8.6.2 具體內容
- 8.6.1 公約效力
- 8.6 《經銷商市場秩序公約》
- 8.5.6 程序六:全國通告
- 8.5.5 程序五:取消“經銷商行會市場秩序獎金”
- 8.5.4 程序四:實施處罰
- 8.5.3 程序三:下達處罰通知
- 8.5.2 程序二:記錄竄貨信息
- 8.5.1 程序一:發現
- 8.5 處罰有序
- 8.4.4 標準的制定真正保護企業和經銷商
- 8.4.3 可執行性
- 8.4.2 分階段提高處罰性
- 8.4.1 借鑒同行業的處罰標準
- 8.4 處罰有技
- 8.3.3 竄貨處罰標準
- 8.3.2 界定竄貨
- 8.3.1 有法可依
- 8.3 處罰有據
- 8.2.3 提高執行性
- 8.2.2 公平、公正、公開
- 8.2.1 有章可循
- 8.2 處罰有理
- 8.1.4 竄貨處罰的關鍵點
- 8.1.3 處罰有方
- 8.1.2 處罰需有度
- 8.1.1 竄貨處罰的必要性
- 8.1 賞罰分明
- 第8章 竄貨處罰制度
- 7.4.4 確定參會人員
- 7.4.3 選擇年會地點
- 7.4.2 確定年會時間
- 7.4.1 年會內容
- 7.4 經銷商年會
- 7.3.8 小結
- 7.3.7 委員登記表
- 7.3.6 競選申請書
- 7.3.5 活動安排
- 7.3.4 工作職責
- 7.3.3 資格認證
- 7.3.2 成員組成
- 7.3.1 組織架構
- 7.3 廠商共贏委員會的運作
- 7.2.2 廠商共贏委員會的主要職責
- 7.2.1 廠商共贏委員會的主要職能
- 7.2 廠商共贏委員會的主要職能與職責
- 7.1.2 建立廠商共贏委員會的必要性
- 7.1.1 廠商共贏委員會的概念
- 7.1 建立廠商共贏委員會
- 第7章 建立廠商監管系統
- 6.6.3 成熟期產品的返利政策
- 6.6.2 返利累計定位
- 6.6.1 確定返利兌現方式
- 6.6 建立防竄貨的返利系統
- 6.5.4 市場掌控度
- 6.5.3 銷售淡旺季
- 6.5.2 經銷商隊伍穩定情況
- 6.5.1 產品生命周期
- 6.5 建立返利系統的關鍵點
- 6.4.4 競爭對手的返利水平
- 6.4.3 產品類別
- 6.4.2 產品利潤率水平
- 6.4.1 不同行業返利水平
- 6.4 確定返利水平
- 6.3.3 折扣
- 6.3.2 產品
- 6.3.1 現金
- 6.3 返利的兌現形式
- 6.2.4 按返利內容分類
- 6.2.3 按返利目的分類
- 6.2.2 按返利兌現方式分類
- 6.2.1 按返利兌現時間分類
- 6.2 返利種類
- 6.1.3 返利的目的
- 6.1.2 返利的功能
- 6.1.1 返利的定義
- 6.1 返利概述
- 第6章 返利激勵系統
- 5.7.5 信息共享
- 5.7.4 調整流程
- 5.7.3 限量比例(以2017年為例)
- 5.7.2 調整暢銷產品定額的步驟
- 5.7.1 限量供貨的定義
- 5.7 限量供貨政策的制定
- 5.6.6 企業關于限量供貨的五大思考
- 5.6.5 暢銷產品促銷時需限時供應
- 5.6.4 將暢銷產品計劃銷售量分解到每個月
- 5.6.3 確定暢銷產品占銷售計劃的百分比
- 5.6.2 制訂合理的銷售計劃
- 5.6.1 限量供貨的范圍
- 5.6 限量供貨的方法
- 5.5 限量供貨的好處
- 5.4.2 針對促銷產品
- 5.4.1 針對暢銷產品
- 5.4 不限制供貨的危害
- 5.3.6 限量供貨的背后
- 5.3.5 銷售配額的確定方法
- 5.3.4 銷售配額的確定基礎
- 5.3.3 銷售配額確立的原則
- 5.3.2 銷售配額的類型
- 5.3.1 限量供貨的內涵
- 5.3 認識限量供貨
- 5.2.3 促銷實施
- 5.2.2 促銷的對象
- 5.2.1 促銷技巧
- 5.2 促銷“促成”竄貨
- 5.1.5 成熟期產品竄貨
- 5.1.4 促銷產品竄貨
- 5.1.3 流通產品竄貨
- 5.1.2 主銷產品竄貨
- 5.1.1 暢銷產品竄貨
- 5.1 什么樣的產品容易竄貨
- 第5章 供貨限制技術
- 4.4.4 工業品跨區域營銷的處理
- 4.4.3 工業品跨區營銷
- 4.4.2 工業品營銷簡介
- 4.4.1 工業品與消費品的區別
- 4.4 工業品的跨區銷售
- 4.3.3 區域調整
- 4.3.2 區域劃分方法
- 4.3.1 合理劃分銷售區域
- 4.3 區域劃分
- 4.2.4 穩定經銷商
- 4.2.3 經銷商開發的步驟
- 4.2.2 經銷商開發的總體思路
- 4.2.1 經銷商開發的含義與作用
- 4.2 經銷商開發
- 4.1.2 管理是輔助
- 4.1.1 選擇是關鍵
- 4.1 理論研究
- 第4章 經銷商選擇
- 3.6.7 庫房管理不方便
- 3.6.6 處理正常調貨與竄貨不方便
- 3.6.5 信息反饋不方便,容易出錯,影響信息反饋的速度和質量
- 3.6.4 單兵作戰,防竄貨力度弱
- 3.6.3 識別碼缺乏預警性,只能事后補救
- 3.6.2 識別碼形同虛設,效果大打折扣
- 3.6.1 識別碼容易被破壞,防竄貨措施易失敗
- 3.6 識別標識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 3.5.3 標示識別碼的技巧
- 3.5.2 標示識別碼的部位
- 3.5.1 標示識別碼的途徑
- 3.5 標示識別碼的途徑、部位和技巧
- 3.4.5 符合國家有關包裝文字規定
- 3.4.4 標示成本不能過高
- 3.4.3 標示在明顯部位
- 3.4.2 不容易被毀壞
- 3.4.1 易識別
- 3.4 標示識別碼的原則
- 3.3.3 文圖區分碼
- 3.3.2 規格識別碼
- 3.3.1 顏色識別碼
- 3.3 其他防竄貨識別標識
- 3.2.4 防竄貨流程
- 3.2.3 防竄貨邏輯
- 3.2.2 二維碼技術用于防竄貨
- 3.2.1 二維碼技術介紹
- 3.2 二維碼技術
- 3.1.4 防竄貨業務流程
- 3.1.3 條形碼技術使用可行性
- 3.1.2 條形碼分類
- 3.1.1 條形碼技術介紹
- 3.1 條形碼技術
- 第3章 防竄碼技術
- 2.3.4 企業文化層面建設
- 2.3.3 強化系統控制三大階段
- 2.3.2 提升團隊執行力的重點
- 2.3.1 影響團隊執行力的因素
- 2.3 提升市場督察部執行力
- 2.2.2 市場督察部的職責
- 2.2.1 市場督察部的人員配置
- 2.2 市場督察部的人員配置和職責
- 2.1.3 市場督察部的作用
- 2.1.2 建立市場督察部
- 2.1.1 銷售人員處理竄貨的弊端
- 2.1 建立市場督察部的必要性
- 第2章 市場督察部
- 1.6.4 企業對顧客的關注
- 1.6.3 銷售增長
- 1.6.2 提升競爭力
- 1.6.1 經銷商需要利潤
- 1.6 竄貨管理的必要性
- 1.5.3 消費者忠誠度降低
- 1.5.2 經銷商積極性喪失
- 1.5.1 廠家受損嚴重
- 1.5 竄貨的危害
- 1.4.2 契約實施的相關因素
- 1.4.1 激勵契約設計不足
- 1.4 竄貨的誘因
- 1.3.3 新視角下的竄貨
- 1.3.2 竄貨的分類
- 1.3.1 竄貨的概念
- 1.3 竄貨
- 1.2.3 灰色市場的影響
- 1.2.2 灰色市場的類型
- 1.2.1 灰色市場的定義
- 1.2 灰色市場
- 1.1.3 渠道沖突發生的原因
- 1.1.2 渠道沖突的類型
- 1.1.1 渠道沖突的定義
- 1.1 渠道沖突
- 第1章 認識竄貨
- 序言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內容簡介
- 序言
- 第1章 認識竄貨
- 1.1 渠道沖突
- 1.1.1 渠道沖突的定義
- 1.1.2 渠道沖突的類型
- 1.1.3 渠道沖突發生的原因
- 1.2 灰色市場
- 1.2.1 灰色市場的定義
- 1.2.2 灰色市場的類型
- 1.2.3 灰色市場的影響
- 1.3 竄貨
- 1.3.1 竄貨的概念
- 1.3.2 竄貨的分類
- 1.3.3 新視角下的竄貨
- 1.4 竄貨的誘因
- 1.4.1 激勵契約設計不足
- 1.4.2 契約實施的相關因素
- 1.5 竄貨的危害
- 1.5.1 廠家受損嚴重
- 1.5.2 經銷商積極性喪失
- 1.5.3 消費者忠誠度降低
- 1.6 竄貨管理的必要性
- 1.6.1 經銷商需要利潤
- 1.6.2 提升競爭力
- 1.6.3 銷售增長
- 1.6.4 企業對顧客的關注
- 第2章 市場督察部
- 2.1 建立市場督察部的必要性
- 2.1.1 銷售人員處理竄貨的弊端
- 2.1.2 建立市場督察部
- 2.1.3 市場督察部的作用
- 2.2 市場督察部的人員配置和職責
- 2.2.1 市場督察部的人員配置
- 2.2.2 市場督察部的職責
- 2.3 提升市場督察部執行力
- 2.3.1 影響團隊執行力的因素
- 2.3.2 提升團隊執行力的重點
- 2.3.3 強化系統控制三大階段
- 2.3.4 企業文化層面建設
- 第3章 防竄碼技術
- 3.1 條形碼技術
- 3.1.1 條形碼技術介紹
- 3.1.2 條形碼分類
- 3.1.3 條形碼技術使用可行性
- 3.1.4 防竄貨業務流程
- 3.2 二維碼技術
- 3.2.1 二維碼技術介紹
- 3.2.2 二維碼技術用于防竄貨
- 3.2.3 防竄貨邏輯
- 3.2.4 防竄貨流程
- 3.3 其他防竄貨識別標識
- 3.3.1 顏色識別碼
- 3.3.2 規格識別碼
- 3.3.3 文圖區分碼
- 3.4 標示識別碼的原則
- 3.4.1 易識別
- 3.4.2 不容易被毀壞
- 3.4.3 標示在明顯部位
- 3.4.4 標示成本不能過高
- 3.4.5 符合國家有關包裝文字規定
- 3.5 標示識別碼的途徑、部位和技巧
- 3.5.1 標示識別碼的途徑
- 3.5.2 標示識別碼的部位
- 3.5.3 標示識別碼的技巧
- 3.6 識別標識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 3.6.1 識別碼容易被破壞,防竄貨措施易失敗
- 3.6.2 識別碼形同虛設,效果大打折扣
- 3.6.3 識別碼缺乏預警性,只能事后補救
- 3.6.4 單兵作戰,防竄貨力度弱
- 3.6.5 信息反饋不方便,容易出錯,影響信息反饋的速度和質量
- 3.6.6 處理正常調貨與竄貨不方便
- 3.6.7 庫房管理不方便
- 第4章 經銷商選擇
- 4.1 理論研究
- 4.1.1 選擇是關鍵
- 4.1.2 管理是輔助
- 4.2 經銷商開發
- 4.2.1 經銷商開發的含義與作用
- 4.2.2 經銷商開發的總體思路
- 4.2.3 經銷商開發的步驟
- 4.2.4 穩定經銷商
- 4.3 區域劃分
- 4.3.1 合理劃分銷售區域
- 4.3.2 區域劃分方法
- 4.3.3 區域調整
- 4.4 工業品的跨區銷售
- 4.4.1 工業品與消費品的區別
- 4.4.2 工業品營銷簡介
- 4.4.3 工業品跨區營銷
- 4.4.4 工業品跨區域營銷的處理
- 第5章 供貨限制技術
- 5.1 什么樣的產品容易竄貨
- 5.1.1 暢銷產品竄貨
- 5.1.2 主銷產品竄貨
- 5.1.3 流通產品竄貨
- 5.1.4 促銷產品竄貨
- 5.1.5 成熟期產品竄貨
- 5.2 促銷“促成”竄貨
- 5.2.1 促銷技巧
- 5.2.2 促銷的對象
- 5.2.3 促銷實施
- 5.3 認識限量供貨
- 5.3.1 限量供貨的內涵
- 5.3.2 銷售配額的類型
- 5.3.3 銷售配額確立的原則
- 5.3.4 銷售配額的確定基礎
- 5.3.5 銷售配額的確定方法
- 5.3.6 限量供貨的背后
- 5.4 不限制供貨的危害
- 5.4.1 針對暢銷產品
- 5.4.2 針對促銷產品
- 5.5 限量供貨的好處
- 5.6 限量供貨的方法
- 5.6.1 限量供貨的范圍
- 5.6.2 制訂合理的銷售計劃
- 5.6.3 確定暢銷產品占銷售計劃的百分比
- 5.6.4 將暢銷產品計劃銷售量分解到每個月
- 5.6.5 暢銷產品促銷時需限時供應
- 5.6.6 企業關于限量供貨的五大思考
- 5.7 限量供貨政策的制定
- 5.7.1 限量供貨的定義
- 5.7.2 調整暢銷產品定額的步驟
- 5.7.3 限量比例(以2017年為例)
- 5.7.4 調整流程
- 5.7.5 信息共享
- 第6章 返利激勵系統
- 6.1 返利概述
- 6.1.1 返利的定義
- 6.1.2 返利的功能
- 6.1.3 返利的目的
- 6.2 返利種類
- 6.2.1 按返利兌現時間分類
- 6.2.2 按返利兌現方式分類
- 6.2.3 按返利目的分類
- 6.2.4 按返利內容分類
- 6.3 返利的兌現形式
- 6.3.1 現金
- 6.3.2 產品
- 6.3.3 折扣
- 6.4 確定返利水平
- 6.4.1 不同行業返利水平
- 6.4.2 產品利潤率水平
- 6.4.3 產品類別
- 6.4.4 競爭對手的返利水平
- 6.5 建立返利系統的關鍵點
- 6.5.1 產品生命周期
- 6.5.2 經銷商隊伍穩定情況
- 6.5.3 銷售淡旺季
- 6.5.4 市場掌控度
- 6.6 建立防竄貨的返利系統
- 6.6.1 確定返利兌現方式
- 6.6.2 返利累計定位
- 6.6.3 成熟期產品的返利政策
- 第7章 建立廠商監管系統
- 7.1 建立廠商共贏委員會
- 7.1.1 廠商共贏委員會的概念
- 7.1.2 建立廠商共贏委員會的必要性
- 7.2 廠商共贏委員會的主要職能與職責
- 7.2.1 廠商共贏委員會的主要職能
- 7.2.2 廠商共贏委員會的主要職責
- 7.3 廠商共贏委員會的運作
- 7.3.1 組織架構
- 7.3.2 成員組成
- 7.3.3 資格認證
- 7.3.4 工作職責
- 7.3.5 活動安排
- 7.3.6 競選申請書
- 7.3.7 委員登記表
- 7.3.8 小結
- 7.4 經銷商年會
- 7.4.1 年會內容
- 7.4.2 確定年會時間
- 7.4.3 選擇年會地點
- 7.4.4 確定參會人員
- 第8章 竄貨處罰制度
- 8.1 賞罰分明
- 8.1.1 竄貨處罰的必要性
- 8.1.2 處罰需有度
- 8.1.3 處罰有方
- 8.1.4 竄貨處罰的關鍵點
- 8.2 處罰有理
- 8.2.1 有章可循
- 8.2.2 公平、公正、公開
- 8.2.3 提高執行性
- 8.3 處罰有據
- 8.3.1 有法可依
- 8.3.2 界定竄貨
- 8.3.3 竄貨處罰標準
- 8.4 處罰有技
- 8.4.1 借鑒同行業的處罰標準
- 8.4.2 分階段提高處罰性
- 8.4.3 可執行性
- 8.4.4 標準的制定真正保護企業和經銷商
- 8.5 處罰有序
- 8.5.1 程序一:發現
- 8.5.2 程序二:記錄竄貨信息
- 8.5.3 程序三:下達處罰通知
- 8.5.4 程序四:實施處罰
- 8.5.5 程序五:取消“經銷商行會市場秩序獎金”
- 8.5.6 程序六:全國通告
- 8.6 《經銷商市場秩序公約》
- 8.6.1 公約效力
- 8.6.2 具體內容
- 8.6.3 擬定技巧
- 第9章 網絡竄貨
- 9.1 多渠道營銷背景
- 9.1.1 互聯網對消費者的影響
- 9.1.2 互聯網對廠家的影響
- 9.2 關于多渠道的理論研究
- 9.3 多渠道的作用
- 9.4 網絡渠道竄貨
- 9.4.1 網絡渠道竄貨的途徑和表現形式
- 9.4.2 網絡渠道竄貨的危害
- 9.4.3 網絡渠道竄貨的原因
- 9.5 網絡渠道竄貨的對策
- 第10章 經銷合同約束竄貨
- 10.1 經銷合同與竄貨
- 10.2 經銷合同的類型
- 10.3 經銷合同的作用
- 10.4 合同簽訂程序
- 10.5 經銷合同內容
- 10.6 經銷合同范本
- 反侵權盜版聲明 更新時間:2024-01-08 16: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