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宋豐年是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星云大師《有道者的心態》說“卑屈不以為賤,艱難不以為苦,迫害不以為意,利眾不以為煩”,這四者皆表達于宋豐年的人生命運里。無論人生幸與不幸,他都在用無愧于良知的行動為自己的生命意義做著詮釋。
宋豐年自幼生活在鄭州北部一個叫宋砦的小村落里,得淳樸民風之滋養,十歲知道為父母分憂,□著籃子賣青杏;十四歲在家因挖紅薯窖患上風濕性關節炎,為療疾,數寸長的火針扎進跟腱,眉頭不皺,且練出了一身江湖功夫。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這個貧農的兒子突然成了黑五類子弟,“卑屈不以為賤”,是非曲直,全賴自己的良知去判斷,任俠行義;為了一家人吃飽肚子,撿煤核、扒火車趕“鬼集”,風霜雪雨里走南闖北討生計;為了有尊嚴地活著,瀝血“改造”自己。1974年,這個回鄉知青被推舉為生產隊長,在那個“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時代,他一當上隊長就敢放膽實行包地包產到戶,順乎人性地調動社員的勞動積極性,自是幾番榮辱起落……
改革開放,宋豐年如魚得水,被壓抑的能量釋放了出來,他創辦自己的企業,并帶領父老鄉親為擺脫窮困努力拼搏,歷經艱辛,終成正果。宋砦成為全國“十佳小康村”,村民有了“第一家園”“第二家園”,足可安居樂業。在農民大量涌入城市的社會背景下,一個省城近郊的村莊能夠這樣闊綽地融入都市,實屬少見。
失去了土地的農民怎么辦?很多城中村改造等著政府政策的推動,推一步,走一步。農民進城,不是簡單的身份轉變,宋豐年早就看到了這個深層的問題。從他帶領宋砦人創業,就求賢、“借腦”、引進人才;十多年前,自籌資金建學校、建幼兒園,把鄭州市最好的教育資源引進了宋砦;他創建的弘潤華夏大酒店也是圍繞著傳統文化主題打造起來的。對腳下的這片熱土,文而化之是宋豐年始終不懈的追求。一個人、一個地方、一個國家,要想真正強大,必須提升文化品質。2016年秋天,我參加了宋砦法治展覽館的揭幕儀式。宋豐年在自己的弘潤華夏大酒店辟出了一千六百多平方米的空間,建展館,設論壇,進行長期普法宣傳。一個村級法治論壇,邀請了國家知名的法學專家、高等學府的教授學者、電臺報紙各大媒體,名人名家濟濟一堂。如此一個村級法治展館、法治論壇,在全國可能是首屈一指吧!它牽動我們的思考,大量農民進城,如何從粗放的生活習俗適應密集人群間的相互制約,促進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提升法律意識是為當下之要務。法律意識的提升與社會文明素質的提升相輔相成。宋豐年不計個人經濟得失,竭力從文化、法治層面提升百姓的文明素質。他說,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久久為功。
正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宋豐年天性善良、俠肝義膽,深愛生養他的這片土地和父老鄉親。他善仁、善信、善治、善能,他所做的一切,若水之善,發之自然。
我與宋豐年結識,是在全國人代會上。他從一個黑五類子弟、返鄉知青到全國勞模、企業集團董事長、村黨總支書記、全國人大代表,獲得了農民少有的榮譽。宋豐年吃過大苦,耐過大勞,經歷了農村的大變革,知道農民的艱辛,懂得走進城市后的農民眼下的茫然與困頓。他雖體弱多病,仍孜孜矻矻為社會的改善做著不懈的努力。他常說,一個人活在世上,能享用多少?因此,不是你占有了多少,而是創造了多少。不能讓生命閑置著變得無用,不要讓能力浪費掉!他不停地創造著,與人分享著,與社會分享著,自由創造不逾規,這是宋豐年心性中最樸素的特質。
幾年前,宋豐年就對我說,想讓給他找人寫傳,這般豐富的人生,不可不立傳。他是城郊農村斷掉土地根脈的最后一代農民,見證了一個時代城郊農村的大變遷。但傳記并不好寫,誰能寫好這樣一個命運跌宕坎坷的人物?我想到了曾臻。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看過曾臻的文章。那是在《南陽日報》的副刊上,我應報社之約,寫了一篇對城市文化建設構想的文章——《名城“觀光”三思》,登在星期天副刊上。剛巧,我的文章登頭條,曾臻的散文《九華山暮鼓》登二條,這便是我看到她的第一篇文章。那時,她三十多歲,文章已經寫得很見分量了。我想,一個在醫院上三班倒的人,怎么會有精力來好好做文章呢?我也是惜才,就給市委宣傳部部長寫了封信,希望能把曾臻調到文化單位。那年代人事調動是相當難辦的事,調動未果。我也清楚,一個文化人的名氣與權力完全是兩碼事。后來,曾臻沉寂了多年。直到2008年,她突然打電話給我,說要出散文集,讓我為她作序。又過幾年,她又來電話說,寫了一部50萬字的長篇小說,要我給她找個好編輯。我就讓她把稿子寄給了長江文藝出版社。半年之后,她告訴我,書稿經過四個編輯和社長的審考,出版社很想出卻不敢出,因為政治上的把握不夠清晰。這是一部厚重的橫跨歷史節點的書。我也很無奈。可想她當時會很煎熬。也就在這個當口,我把宋豐年傳記的事托付給了她。之所以讓曾臻寫,一是我知道她的文筆好,二是知道她做人真實,二者兼備,她會認真地去把這件事做成。讓人欣慰的是,在這期間,她的長篇小說《蒼野無語》終于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又過一年,在這個仲秋,秋雨纏綿中,曾臻完成了宋豐年的這部傳記。這本書對做人是有啟發的,會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豐年是我好友,當得為他作序。
二月河
2017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