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引言
- 豐年之路
- 曾臻
- 1398字
- 2021-01-22 09:59:34
一個承載了太多的生命,其實就是一個時代的疊影。人性是一樣的,生命里都有光和塵埃,因了磨難與砥礪,因了思悟與修為,有了不同的境界,也就有了不同的生命價值。
宋豐年邁著緩穩的步子走在鄭州市宋砦村的街道上。這位年近七旬的長者,面目白凈,眉宇朗闊,頭發梳理得紋絲不亂。他身著一襲挺括的藏青色春服,領口立著潔白的襯衫領子,腳上圓口黑布鞋,柔白的鞋底輕叩著路面……宋砦,這個占地千余畝的城中村,縱橫交織的街道上串綴著大小商鋪門店、豪華賓館、大型五金機電商貿市場、中學、小學、省會一流的幼兒園,還有銀行、稅務、消防……在村民居住的第一家園與第二家園的樓群間,鋪展著兩個花木扶疏流綠滴翠的廣場,東望塑著漢白玉毛澤東像,西望塑著漢白玉鄧小平像,兩廣場隔街相向呼應。廣場上歌樂漾蕩,婦女們在跳舞健身。在博頌路十字路口西北面,坐落著應天閣佛寺,宋豐年停下腳步,面容慈和地向上望了望寺前春葉初綻的香樟樹……
宋砦,這個在城市化迅速發展的當下,陷于省會包圍之中的村落,在村總支書記宋豐年的帶領下,大膽創新機制,不失時機地順利完成了改造,在全國城中村改造中以獨領風騷的華麗轉身十分從容地融入了都市之中。
昔日宋砦,地處鄭州市北郊,是個半種莊稼半種蔬菜的小村莊。若將鏡頭推移到20世紀80年代初,就在這腳下,一條寬不盈丈的泥土小路,交叉東西南北。路旁污水流淌,長著枯枯榮榮的雜草,汪著腐腥,生蚊納蠅。連片低矮窄狹的茅屋和平房,破敝、貧陋。靠種糧賣菜的村民人均年純收入不足800元,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
“發展才是硬道理!”宋砦人緊跟國家改革開放國策,一路騰挪跌宕,放膽變革,今日之宋砦如一顆升起的明星,光耀中原。一個地方如果發展優異,一定是有一位卓越的領導者。宋豐年就是一位膽識過人、胸有大愛、甘于奉獻的帶頭人。他以超前的眼光,超邁的步子,超人的毅力,超然的襟懷,帶領著宋砦人趕潮追浪,瞅準市場,抓住機遇,使宋砦迅速致富,擺脫貧困,完成了資金積累,將一個泥水雜草連蓬蓽的貧陋村落創建成“中原明星村”“全國文明村”“全國十佳小康村”。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宋豐年“全國優秀村民委員會主任”稱號,當他手捧冷凝的銅質獎品——“拓荒之牛”時,便覺無愧本心,“站著要給百姓當傘,躺下要給百姓當牛”是他作為村干部的座右銘。宋豐年就是一頭“俯首勤耕不問岸”的拓荒牛。他竭盡全力耕耘宋砦曾經貧瘠的土地,也耕耘自己布滿荒荊的命運。在他端莊的服飾下,人們不會想到這是一條傷痕累累的身軀。只有宋砦人知道,在他們這位老書記身上,胸前正中有一道縱長十五厘米的開胸術留下的長疤,左胸下緣有一道十厘米長的開胸術留下的橫疤,左胸上緣一塊凸起的皮膚下埋著心臟起搏器。從踵至腕,生活的艱辛困厄在他挺拔的軀干上刻下一道又一道生死痕記。然而,從他那張白得有些蒼然的臉上,看不到歲月風霜侵凌的枯澀皺紋,他的神情恬靜淡然,透著詩書浸潤的儒雅,唯有微微上挑的眼梢流露出桀驁與堅毅,眸子中籠著不易為人透見的滄桑云煙。
他曾經是那樣卑微,一個被社會鄙棄的“黑五類”子弟,瀝血淬煉自己;他又是如此榮耀,獲得“全國優秀村民委員會主任”“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兩屆省市黨代會代表,鄭州市人大常委會委員,連續五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在人民大會堂,他伸出指關節變形的大手與胡錦濤相握,與習近平相握。煙雨人生,他在《滿江紅·抒懷》中這樣寫道:歷盡世途滄桑道,碎石鋪路尤鏗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