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宋豐年讀完了六年制小學。學校發出號召,動員畢業生報名回鄉參加農業生產:知識青年投身農業建設最光榮,到農村最需要的地方去,成為有文化有無產階級革命覺悟的勞動者!一出豫劇《朝陽溝》風靡全國城鄉,一唱再唱,政府的宣傳引領著社會價值導向,劇中的中學生拴保返鄉,銀環下鄉,成為青年學生效仿的榜樣。
任何一種勞動任何一種職業,無論貴賤都是為了共產主義事業。宋豐年少年壯志,懷著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崇高理想,激情報名,要求回鄉參加農業生產。然而,老師宣布的名單中卻沒有他,他頗為失望地找到老師,一問究竟。老師溫熱的大手撫著他的肩說:“你又瘦又小,還是好好復習,參加升學考試吧!”他因年齡小,未被學校批準。學校旨在鼓勵大齡學生回鄉,同屆畢業生中,有的年齡已十五六歲,甚或十七八歲,小學畢業回到農村已經算很有文化了。這時的農村雖然經過了快速掃盲,但脫盲標準僅在于認識自己的名字,認識農具、牲畜的名稱,看懂記工簿而已。即便按這個標準,當時農村文盲率仍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宋豐年所在班45名學生,8名考上了初中,宋豐年順利考取了鄭州市第五中學。他到五中報名時,校園里空空蕩蕩冷冷清清,不見學生,也不見老師,因生源過少無法開課。宋豐年又被分配到鄭州市第十二中學。他背著行囊來到了學校,校園內學生、老師寥寥無幾。他和小學同學范媛、劉同相又成了同窗。
中國大地上,饑荒正像瘟疫一樣蔓延,性命尚且不保,誰還有氣力上課呢?嚴重營養不良面帶病容的老師站在講臺上說:“你們有氣力了,就來學校勞動勞動,沒氣力就回家先歇著。”又問:“你們誰能找來南瓜子?”
宋豐年回到家里,問爺爺能不能找來南瓜子。爺爺弓著腰在一個瓦罐里摸了半天,拿出幾粒南瓜子放進他的手里說:“記住,再餓,也不能吃掉種子!”這位善良豪爽而又十分理性的老人,一直在引領著孫子成長的腳步。
宋豐年手里緊攥著幾粒金貴的南瓜子來到學校。
這年秋天,學校操場上,爬出了大片青旺的綠秧,開出了黃燦燦的裂葉狀大花片子,借著操場后面廁所里的糞力,結出了滿地南瓜。在“瓜菜代”的日子里,爺爺藏在瓦罐里的幾粒種子結出的碩果成為老師們碗里上好的食物,一地南瓜接濟了老師們的伙食。
學校遵奉“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這八個大字是毛澤東1937年為抗大所題,已成為所有學校書寫在墻體上的校訓。學校倡導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共產主義風格,校風端肅,學生思想單純,同學間的友情也都很真誠。
學生都是自帶干糧,學校食堂只為學生加工飯菜,提供開水。開飯的時候,同學們都圍在籠箅前各自拿各自的食物,籠箅上擺滿了紅薯面窩頭、高粱面窩頭、玉米糝窩頭、紅薯、菜團子……
這天中午,宋豐年走進食堂,在籠箅前看了半天,不見自己盛紅薯的碗。同學們都很守規矩,一般不會錯拿。“宋豐年——”范媛在外面叫他。他轉身出來,只見范媛站在樹下,手里端著他的碗,拿著紅薯在吃。見他過來,伸手把碗遞過去:“咱倆換換吃,我喜歡吃紅薯。”范媛說著,一雙清澈的大眼笑望著他,碗里是一個白亮亮的大饅頭。甜絲絲的香味飄進了他的鼻腔,宋豐年看著饅頭咽了口涎水,白饅頭呀白饅頭,這個打小就困擾他的問題仍然在困擾著他,困擾著所有農民,成為他們的奢望。因為他們吃紅薯面窩頭已吃得嘴里直流酸水,胃病纏身。全班同學,也只有這個工程師的女兒才能吃上這樣的白饃啊!他無論多么想吃,還是遲疑著不肯去接,自己怎能去吃一個女生的白饃?!“快吃呀!”范媛帶著幾分嬌嗔。“范媛,我不……不能吃你這白饃,你喜歡吃紅薯,我再回去,就多背些來。”一向爽朗的他竟有了幾分靦腆。“我就是好吃紅薯,你快吃吧!往后,咱倆就換著吃。”她執意將碗擩進宋豐年的手里。宋豐年猶豫著拿起饅頭咬進嘴里,那是久違了的麥香呀!他慢慢地細細地咀嚼著,每咽一口都有一種香黏的不舍。范媛甜津津地吃著紅薯,他感覺著她那快活的目光在自己的臉上瞟來瞟去,他卻不敢去迎視她。近在跟前的范媛,瘦挑挑的身上飄散著一縷一縷青青的氣息,這氣息被輕風吹進宋豐年的靈魂,像是青梅的花香,裊浮起靈虛的優美,他的生命從沒有像這一刻這樣安詳過。他沉湎著,咀嚼著,這個白饃的滋味一直糯糯的粘在他的味蕾上,夠他品味一生,他想就這樣一直吃下去。這一刻,他萌生出一個強烈的愿望:有朝一日,自己成就了大事,定會拿比這個白饅頭好一百倍的東西給她……
初中學業不輕松,考分永遠是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班與班之間,每一門課的任課老師之間都存在著競爭。臨近考試,每門課的老師都要布置大量的作業。宋豐年班的生物老師一下子布置了30道題,要求會背。大多同學對生物本來就不太感興趣,要背這么多題,一片抱怨之聲。宋豐年就想難為難為這位生物老師,課堂上,老師正在認真地講“種子在呼吸中的放熱……”,宋豐年舉起了手。老師問他有什么問題,宋豐年一本正經地問道:“郭老師,我為什么一尿尿就打嗝兒?”全班哄一下笑了,男生女生都笑得前仰后合。宋豐年一臉得意之色,看著老師,心里說:“誰叫你讓我們背那么多題哩?你也為難為難吧!”老師沒笑,表情端肅十分認真地講道:“撒尿時發出熱量,身體受到刺激,因此,出現打嗝。這是生理反應。”宋豐年非但沒有難住老師,反倒討得個沒趣落了個笑柄,大失所望地坐下了。但他仍心有不甘,下課后,就和劉同相幾個男生湊到一塊兒,想方設法要耍滑偷懶,不想背這30道題。于是,就商量出了一個妙招:糾集十幾個人,一個一個拿著課本輪流去找老師分別問這30道題中的問題,問了這題問那題,問多了,老師有些不耐煩了,也就敷衍搪塞起來:“這道題,記不住就算了。”“這道題,不太重要。”“這道題,必須記住!”“這道題,你理解就行了。”他們把探得的信息匯攏整理,然后一一過濾排除,4道題中就能淘汰3道不用再背了。經過這番煞費苦心的算計,全班同學可就都偷了個大懶,而且末了考試全班成績斐然,竟都在90分以上,皆大歡喜。
在身體缺乏蛋白質的情況下,學生們的體能普遍下降,上課聽講效率低下,不少人上課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宋豐年也不例外。但他對物理課情有獨鐘。教物理的高彬超老師,不僅擔著幾個班的物理課,而且還擔著宋豐年所在這個班的班主任。這位大學畢業,因出身于地主家庭被分配到農村初中來教書的年輕老師,瀟灑英俊,眉清目秀,他拿起初中物理課本面對這些初中生時,就好像在教小學生一加一等于二,滿肚子的學識沉滯著,沒處發揮。但他從不懈怠輕慢,照樣認真備課。課堂上,他看見打瞌睡的同學,從來不點名批評、罰站,而是突然以高八度的嗓音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宋豐年的瞌睡常常就被這突然高八度的講課聲喚醒。對于宋豐年來說,喚醒的不僅僅是瞌睡,還有對學習知識的自覺。高老師說:“這每一堂課都是你們生命中的唯一,而我一上午一連要講四節課,每一節課都在重復。當老師的都知道,講得最好的該是二、三節課,到了第四節時就難免有些倦怠。但我時刻提醒自己,這是你們的唯一,我必須對得起你們。所以,我從不敷衍,希望你們也要珍惜。學習知識是為了讓人變聰明……”一位好老師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意義、生命意義的啟迪與培育,讓學生受益終身。老師的話讓宋豐年深受觸動,他明白了不能懈怠任何一堂課,因為每一堂課對于自己都是唯一,知識會讓自己變聰明。高彬超老師也就成了宋豐年心中永久的偶像。
貧窮,生活條件簡陋,衛生、環境低劣,但這些風華年少的生命總是活潑潑的。很多個晚上,同學們會弄些樹枝草梗在寢室外面燃起一堆火,抻開一床一床被子在火上烤。幾個人拉著被角,離火不高不低在上面悠來悠去,翻過來正過去地晃悠著,像舉辦篝火晚會似的。這時就會聽見嘎嘎叭叭的碎響,被子上的跳蚤和虱子掉進火中。“窮生跳蚤富生虱”,鄉野俚語道出了當時人們的生存境況,看來即便是富人,也免不了齷齪得要衍生出這些寄生物來,不知那時的“富”是怎樣的一種富呢?宋豐年的被子上除了嘎嘎叭叭落下跳蚤虱子,還常常散發出一股尿臊味兒。在家,夜里總有爺爺叫他起床小便,住校后,盡管他十分警覺,還是免不了尿床。尿了床害臊,不愿把被子搭出去晾曬。有時,會被檢查宿舍衛生的班干部拿出去搭在樹杈上,然后悄悄告訴他:“宋豐年,你的被子在樹上曬著哩。”后來,他也就自己拿出去曬了,有啥害臊的,生理現象嘛!
饑餓也罷,長虱子也罷,只要是春天,樹都會發芽!生命在這個季節里依然蓬勃著生長的樂趣和想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