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肯定自己 改變自己 超越自己(大全集)
最新章節(jié)
- 第73章 精益求精,成就精致精彩的自己(3)
- 第72章 精益求精,成就精致精彩的自己(2)
- 第71章 精益求精,成就精致精彩的自己(1)
- 第70章 方圓有度,從青澀到成熟的超越(2)
- 第69章 方圓有度,從青澀到成熟的超越(1)
- 第68章 左右逢源,做個處處受歡迎的人(2)
第1章 相信自己,我也可以不自卑(1)
一個人可以通過自我肯定來塑造一個真實的自己。要充分相信自己。你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會有怎樣的表現(xiàn),這兩者是一致的。你不妨經(jīng)常告誡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好的!當你腦海中重復想象自己最有自信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變得真的很有自信,你的行為也都會配合著你的思想去行動。
重要的是相信自己
你是不是天才不要緊,關鍵是你要相信自己是天才;你是不是成功人士沒關系,關鍵是你要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有所作為。
一個人可以出身卑微,可以家境貧寒,可以學識淺薄,可以其貌不揚,可以遭遇困境,可以失去人生的方向,但有一樣東西,你決不可以缺少,那就是自信。
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是取決于大自然的恩惠。大自然造人時賦予了每個人與眾不同的特質(zhì)。在生活中沒有誰的基因會和你完全相同,也沒有一個人的性格會和你絲毫不差。每個人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與他人互動,進而影響別人。你有權(quán)活在這個世上,而你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人無法取代的,因此,你應該相信自己。
自信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支撐著人的生命,它幫助你戰(zhàn)勝自我,創(chuàng)造奇跡。它滋潤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事業(yè)如此,愛情也不例外。
回憶風靡全球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中英俊的杰克和美麗的露絲之間的愛情,也許會讓你得到一些體會和感悟。
一無所有的杰克愛上了一位富翁的未婚妻——露絲,在財富與地位面前,杰克毫不自卑。在那次晚宴上,露絲的母親因看不起杰克,故意譏諷,問道:“三等艙的感覺怎么樣?”
“太好了,沒有老鼠啊!”杰克自豪地說。
“你覺得像你這樣到處流浪、沒有根基的生活有趣嗎?”
“太好了,我雖然一無所有,卻能呼吸自由的空氣,享受明媚的陽光,欣賞迷人的風景,聆聽大自然的音樂。前兩天,我還在橋洞里過夜,今天,我居然在豪華的泰坦尼克號上和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們共進晚餐,生活就是這樣奇妙。生命是上帝賦予的,我不想浪費。”
杰克對生命的無限自信最終贏得了露絲的芳心,盡管這份愛情很短暫,卻在海難中成為永恒。
然而,盡管我們都知道自信對于一個人能否成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很難做到堅持己見。我們總是在別人否定自己之后,開始懷疑自己,直到否定自己。例如:你今天決定干一件事,有人對你說,不好做,那太難了。也許你會馬上放棄,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又比如,你選擇了一個女朋友,但因為父母的反對,就決定放棄,重找一個。就這樣,我們總是在能夠做主的事情上猶豫不決。
某個瘋?cè)嗽豪镉形灏賯€瘋子,這五百個瘋子各自投入地干自己想干的事,都覺得自己很正常,別人也很正常。可是,有一天,瘋?cè)嗽簛砹艘粋€正常人。五百個瘋子異口同聲地說:來了一個瘋子。那個正常人一開始還能堅信自己是個正常的人,可是時間長了,他也有點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正常人呢?又過了一段時間,這個正常人終于徹底地認為自己是個“正常人”了,而瘋?cè)嗽豪镆灿辛宋灏倭阋粋€瘋子。
如果我們在眾多的否定聲中開始懷疑自己,從而停滯不前,那么,失敗是必然的。當這種失敗被我們誤認為是自己無能的證據(jù)時,我們的自卑情緒就會加重,這種消極的思想會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負面影響。反之,我們?nèi)绻谛睦镆恢辈煌5馗嬖V自己:我行,我一定行。終究有一天,我們?nèi)〉玫哪呐率且稽c小小的成功,都會使我們的自信心倍增。當我們以更大的自信去奮斗時,必然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自信的力量
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曾引用過的一首詩中所說的: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jīng)被打敗,
那你就被打敗了;
如果你認為自己并沒有被打敗,
那么你就并未被打敗。
如果你想象獲勝,但又認為自己辦不到,
那么,你必然不會獲勝;
如果你認為你將失敗,
那你已經(jīng)失敗了。
……
對我們?nèi)祟惖膬?nèi)心來說,一般存有兩股力量,有股力量使我們覺得自己天生是來做偉人的;另一股力量卻時時提醒我們“你辦不到”。這樣一對矛盾的內(nèi)部力量的斗爭,在我們遇到困境與失敗時,會變得更加激烈。我們每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疑和害怕失敗。它們經(jīng)常扯我們的后腿,不讓我們?nèi)L試,或在失敗后給我們以打擊;它們吸取我們的能量,使得我們只能使用我們真正的能力的一小部分。
在許多的時候,在我們的征途中,我們會覺得一切都完了,像生活走到了盡頭,像人生的音樂從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音樂依然在我們心中。不論在什么時候,不論在哪里,也不論我們的環(huán)境如何,我們的遭遇有多么的不幸,生活的音樂始終不會不見。它在我們的內(nèi)心里面,只要我們注意聽,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美妙。華盛頓·歐文說:“思想淺薄的人會因為生活的不幸而變得膽小和畏怯,而思想偉大的人則只會因此而振作起來。”我們要想一直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前行,永遠相信自己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當然,并不是要求你喜歡面對困難和不幸,但聰明的人把它當作成長的機會。有自信的人歡迎這種奮斗,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發(fā)展性格最好的方法。他們了解這些困難有助于建立勇氣和恢宏的氣度。如果我們不經(jīng)過練習,生活好像置身“玫瑰床”中,那我們就會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小孩兒。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就是對成功與否進行考驗的時候。自信心是戰(zhàn)勝考驗的關鍵。
實際上,自信的力量是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的,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相信自己始終伴隨著我們。在我們跨出第一步時,我們就相信自己會走;在我們說出第一句話之前,我們就相信自己會說。因為我們先相信,所以我們會去完成它。反之,如果我們根本不相信,那我們就不會去行動,許多機會便是這樣從身邊悄悄溜走的。
通往自信的關鍵是自律。自信使我們能以智力、體力來迎接任何挑戰(zhàn),但那只有在我們能完全控制自己時才能達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克服自疑的心態(tài),而使自己的潛能發(fā)揮到極至。我們不能等那個不肯定的自我給我們允許才行動,我們可以勇往直前地去做。
擺脫籠罩心頭的自卑感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自卑,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在自卑當中而喪失了追求成功的勇氣。
從前在美國有個人,相貌極丑,街上行人都要掉頭對他多看一眼。他從不修飾,到死都不在乎衣著。窄窄的黑褲子,傘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頂窄邊的大禮帽,仿佛要故意襯托出他那瘦長條的個子,走路姿勢難看,雙手晃來蕩去。他是小地方出生的人,盡管后來身居高職,但直到臨終,舉止仍是老樣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去開門,不戴手套就去歌劇院,總是講不得體的笑話,往往在公眾場合忽然憂郁起來,不言不語。無論在什么地方——在法院、講壇、國會、農(nóng)莊,甚至于他自己家里——他處處都顯得格格不入。他不但出身貧賤,而且身世蒙羞,母親是私生子,他一生都對這些缺點非常敏感。沒人出身比他更低,但也沒有人比他升得更高。他后來任美國大總統(tǒng),這個人就是林肯。
一個人有這么多的弱點而不去克服,難道也能得到像林肯那樣的成就?其實,林肯并不是用每一個長處抵每一個短處以求補償,而是憑偉大的睿智與情操,使自己凌駕于自己的一切短處之上,置身于更高的境界。只在一個方面,就是通過教育來補償自己的不足。
他用拼命自修的方法來克服早期的障礙。他非常孤陋寡聞,在20歲以前聽牧師布道,他們都說地球是扁的。他在燭光、燈光和火光前讀書,讀得眼球子在眼眶里越陷越深,眼看知識無涯而自己所知有限,總是感覺沮喪。他填寫國會議員履歷,在教育一項下填的竟然是:“有缺點。”
可見,林肯的一生不是沉浸在自卑中,而是對一切他所缺乏方面的全面補償。他不求名利地位,不求婚姻美滿,集中全力以求達到自己心中更高的目標,他渴望把他的獨特思想與崇高人格里的一切優(yōu)點奉獻出來,從而造福人類。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是由于一種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chǎn)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其主要表現(xiàn)為對自己的能力、學識、品質(zhì)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經(jīng)不起較強的刺激;謹小慎微,多愁善感,常產(chǎn)生猜疑心理;行為畏縮、瞻前顧后等。自卑心理可能產(chǎn)生在任何年齡段和各種各樣的人身上,比如說,德才平平,生命仍未閃現(xiàn)出輝煌與亮麗,往往容易產(chǎn)生看破紅塵的感嘆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無奈,以至把悲觀失望當成了人生的主調(diào);經(jīng)過奮力拼搏,工作有了成績,事業(yè)上創(chuàng)造了輝煌,但總擔心風光不再,容易產(chǎn)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嘆;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一去不回頭,往往容易哀怨歲月的無情和發(fā)出紅日偏西的無奈……這種自卑心理是壓抑自我的沉重精神枷鎖,是一種消極、不良的心境。它消磨人的意志,軟化人的信念,淡化人的追求,使人銳氣鈍化,畏縮不前,從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開始,以自我埋沒、自我消沉告終,使人陷入悲觀哀怨的深淵不能自拔,真是害莫大焉。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zhì)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chǎn)生,不是其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存在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xiàn)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某人一樣”等。這些追求大多脫離實際,只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責。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敵。自古以來,多少人為自卑而深深苦惱,多少人為尋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尋覓。
強者不是天生的,強者也并非沒有軟弱的時候,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在于他善于戰(zhàn)勝自己的軟弱。一代球王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緊張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場上的佼佼者,但卻無端地懷疑自己,恐懼他人。后來他設法在球場上忘掉自我,專注踢球,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tài),從此便以銳不可當之勢踢進了1000多個球。球王貝利戰(zhàn)勝自卑的過程告訴我們:不要懷疑自己、貶低自己,只需勇往直前,付諸行動,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假定你有一兩種自卑感,而想加以利用,轉(zhuǎn)弱為強,辦得到嗎?當然,這并不容易。但是辦不到嗎?也并非如此。有幾位偉人的生平就是一部奮斗史,顯示出借補償作用而獲得成就的可能性有多大。讀達爾文、濟慈、康德、拜倫、培根、亞里士多德的傳記,就不會不明白,他們的品格和一生,都是個人缺陷形成的。像亞歷山大、拿破侖、納爾遜,是因為生來身材矮小,所以立志要在軍事上獲得輝煌成就;像蘇格拉底、伏爾泰,是因為自慚奇丑,所以在思想上痛下功夫而大放光芒。
唯一的阻礙,不是我們不能改變自己,也不是改變的困難,而是我們不要改變。只要別人或是別的事物改變了,你就會看到,我們把自己調(diào)整得多好。
現(xiàn)在就是開始的時候了,任何人都有自卑的時候,但不能因自卑而影響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過更好的生活。我們不應讓自卑感作祟而使自己覺得難堪,應該像一般成功快樂的人那樣,好好地發(fā)揮自卑感原有的作用。雖然起初不大有把握,可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不再受它的驅(qū)使,而是在利用它,將人生變得更精彩更豐富。
對自己有信心,別人就對你有信心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學專家獨自一人架著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涌的大西洋。他在進行一項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心理學試驗,預備付出的代價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認為,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身體的健康。當時,德國舉國上下都在注視著獨舟橫渡大西洋的悲壯的冒險。已經(jīng)先后有一百多位勇士相繼駕舟橫渡大西洋,結(jié)果均遭失敗,無人生還。林德曼博士認為,這些死難者首先不是從肉體上敗下陣來的,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潰,死于恐怖和絕望。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親自進行了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