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0章 從“正統馬克思主義”看西方馬克思主義·前言
- 第9章 從“正統馬克思主義”看西方馬克思主義·序
- 第8章 從張恨水小數研究管窺民國文人創作
- 第7章 歷史學筆記·宋:一
- 第6章 國際秩序的大變局
- 第5章 自然辯證法筆記·前言——淺說辯證法發展或辯證法簡史
第1章 知覺現象學筆記·前言
我們在描述的過程中,懸置對于記憶的判斷——以達到還原表象世界的目的。
我們理應懷疑,也要必須懷疑:從觀察得來的經驗中分析總結抽象而來的理論世界。因為,這樣的一種理論世界,在時空本身的發展中,和我們被直接所感知到的感覺世界,也就是現象實在的世界(現實本身),在存在的方式上是不等價的。
為什么能夠懸置對于記憶的一切判斷呢?因為在我們理解和描述世界的過程中,為達到還原現象本身的目的,“我”的存在,對于存在和判斷這一存在的本身來講,“我”是先于“判斷”的。故而描述和重現表象之時,需要對現已存在的分析解釋本身進行“懸置”,因為這是方法得以實現的可能。而這一可能本身也會“阻礙”方法的實現。
我們的這一懸置,是為了避免產生意象世界的不透明性和非真實性。那么,通過我們的知覺,被直接感受到的表象世界的真實是真實本身嗎?當“我們”被感受的時候,實際上對于“感受者”和“被感受者”來講,“我”已經是“他”意象世界的一員了,而非真實的應當被還原的表象世界本身。那在這樣的困境下,我們又應當如何去還原呢?顯然,我們可以從這一疑問中看到。“我”對于“我”的意識本身來講也不是真實的,如果這一真實性是實在的,那么在自我和他人之中的意象世界的存在應該是等一的,進而意象世界和表象世界應當是一體的。然而,并不是如此。故此我們可以知道,當“我”試圖還原的時候,必然會反省“自我存在意義”對于“我”的規定,“我”只能由此規定而唯一存在。而這一規定本身應當被反省,就證明了這種反省也是徒勞無功的。故此,任何試圖還原現象世界的“我思”,都應當被取消和拒絕,這也是懸置的原因。我們可以得到的是,“懸置”本身就是“還原”。
接下來我想我們應該明確了這樣的一個觀念。我們首先把自我和世界剝離開,從感覺經驗中抽象出一個觀念的世界,確定這一觀念世界本身的真實性。需要讓我們將自我重新和世界聯系,可是這一重新聯系的行為本身也是一種剝離。所以我們對任何可能的參與性的應對方法就是拒絕,拒絕的過程則是“注視”本身。在兩次“懸置”下,以“懸置”來體現“還原”。
我們想,如果表象世界的現象是存在本身,那作為意識的本質是什么呢?存在是真實的,那么存在就是本質的,意識的存在的呢?用語言表達的意識并沒有這個“存在”,或者說所指稱的并非如此。從這一點出發,世界本就被我們所感知,存在本就真實,而意識的指向卻非現象本身。我們要退出這一指向,直面語言意識的最初表達。因此我們可以宣告出一個存在主義式的結果:“存在先于意義本身”,真實的事物應當構建在實在之物之上。
對任何“發生”的意向性理解,就是現象的意向性理解,“無偏向的觀察者”即是如此(一切意向,皆有指向;一切指向,皆含存在;一切指向,皆為存在;一切存在,皆先于意向)。
如果要完成這一“無偏差”,認識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是一體的,個體的體驗與非體驗是一體的,完成這一“一體”,哲學將永遠處于一種“沉思性”的“假設”之中——“存在先于本質,而存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