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89評論第1章 先秦寓言 (1)
踩著虎尾選自《周易·履》
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
從前有個人,一只眼睛瞎了,偏認為自己視力好;腿瘸了,偏認為走路正常。結果他走到深山里,踩到了老虎尾巴,命喪虎口。
羝羊觸藩選自《周易·大壯》
羝羊觸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
一頭公羊用自己的角狠狠地去抵撞籬笆,結果被籬笆卡住了雙角,既不能退,也不能進。
蹊田奪牛選自《左傳·宣公十一年》
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有個人牽著牛,踏壞了別人的莊稼,結果被論罪,奪了他的牛。牽牛毀田的人,確有過失;但因此便奪去他的牛,懲罰未免太重了。
雄雞斷尾選自《左傳·昭公二十二年》
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問之,侍者曰:“自憚其犧也。”遽歸告王,且曰:“雞其憚為人用乎!”
賓孟是景王的大臣,有次到郊外,看到一只公雞啄自己尾巴上漂亮的羽毛。他就向隨行的仆人詢問原因。仆人說:“這只公雞是怕自己做了祭品。”
賓孟由此得到啟發,急忙回去把這件事告訴周景王,并且說:“雄雞大概是怕被人利用啊!”
救火與放火選自《墨子·耕柱》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子兼愛天下,未云利也;我不愛天下,未云賊也。功皆未至,子何獨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將灌之;一人摻火,將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貴于二人?”巫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摻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有個叫巫馬子的人,曾對墨子說:“您主張‘兼愛’,可人們并沒有因此得到什么好處;我反對‘兼愛’,人們也沒有因此受到什么害處。既然這兩個觀點都沒有起到什么作用,您為什么還要堅持您的觀點,而反對我呢?”
墨子回答道:“打個比方:有人放火燒東西。一個人提著水去滅火,另一個人燃著火把去助長火勢,兩個人的行動都沒有達到目的,可您說這兩個人誰對呢?”
巫馬子毫不猶豫地說:“我當然贊同提水滅火的人,反對那助長火勢的家伙。”
墨子笑著說:“既然如此,我當然是肯定‘兼愛’的主張,而反對您的觀點啦。”
楚王好細腰選自《墨子·兼愛》
昔者,楚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春秋時有個楚靈王,偏愛腰細的人。朝中的大臣都害怕自己因為腰肥體胖,失去寵信,所以不敢多吃飯,原本一天吃三頓飯,改為一天只吃一頓。每天起床穿衣服,都要先屏住呼吸,盡量束緊腰帶,然后再扶著墻站起來。
一年以后,滿朝文武個個面色黑黃,骨瘦如柴。
勾踐好戰士選自《墨子·兼愛》
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訓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在此!”越王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而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而退之。
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踐,喜歡看軍隊戰士的勇猛表現,也常常以這樣的標準來考驗臣子。
有一次,越王偷偷命人放火燒船,以考驗部下。他對戰士們說:“我們越國的寶藏都在這條船上啊!”并親自擂鼓來激勵部下勇猛向前。戰士們受到鼓聲的刺激,爭相沖到船上救火,有上百人被燒死。越王見此才收兵。
擊鄰家之子選自《墨子·魯問》
有人于此,其子強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鄰家之父舉木而擊之,曰:“吾擊之也,順于其父之志。”
一戶人家,兒子沒出息,又蠻橫粗暴,他父親拿起一條竹鞭教訓他。鄰居家的老頭見了,也跑來舉著棍子痛打年輕人,嘴里還說:“我這是順著他父親的意思教訓他哩!”
絲與染缸選自《墨子·所染》
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
墨子看見染房的人在染各種顏色的絲,便感慨道:“絲本身是白色的,將它放進青色的染缸,就變成了青絲;將它放入黃色的染缸,就成了黃絲。所進入的染缸顏色不同,絲的顏色也會跟著發生變化。染過五次,絲的顏色也就跟著加深了五次。由此看來,染色不可不慎重啊!”
不僅染絲是如此,國家的治理也是同樣的道理。
多言何益選自《墨子·間詁》
子禽問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蠅,日夜恒鳴,口干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
有個叫子禽的人,請教墨子:“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子回答:“蛤蟆、青蛙和蒼蠅,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叫個不停,可沒人去聽它們的。而雄雞只在黎明時分啼叫,可以使天下人醒來。話說得多有什么好處?關鍵是切合時機。”
弈秋誨弈選自《孟子·告子上》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國最好的圍棋手。有人請他教授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全神貫注,一心一意地聽弈秋的講解。另一個雖然也坐在那里聽講,心里卻總想著天鵝就要飛來了,該如何拿弓箭去射獵。他雖然和別人一塊學習,學習效果卻遠不及對方。難道是這個人的智力比不上人家嗎?我說不是的。
以鄰為壑選自《孟子·告子下》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戰國初期,有個叫白圭的水利專家。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縫、漏洞而滲出水來,他一到就能修好。后來,他被魏國請去當相國,魏王對他很信任。
有一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會見他的時候,得意洋洋地說:“我治理洪水的本事,連古時的大禹都比不上啊!”
孟子說:“您錯了!大禹治水,是按照水流的規律,由高到低,最終把洪水疏通到大海里去,因此是以四海作為蓄水的溝壑。您則恰恰相反,把鄰國作為蓄水的溝壑。一旦水被堵得倒流,就會像洪水一樣泛濫成災。您這樣做,是被有良知的人所反對、所痛恨的!所以在治水這方面,您可大錯特錯了!”
拔苗助長選自《孟子·公孫丑》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從前,有個宋國的農民,總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他天天到田邊去看,但秧苗好像總是那么高。用什么辦法可以讓秧苗長得快一些呢?宋國人想啊想啊,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跑到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從中午一直干到太陽落山才干完。
他十分疲倦地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真累啊,我幫田里的每棵秧苗都長高了一大截!”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去看,發現田里被拔高的秧苗全部都枯萎了。
馮婦攘臂選自《孟子·盡心下》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晉國的馮婦,原本是個打虎能手,后來做了善人,發誓不再殺生。有一天,他駕著馬車到野外去,看到一群人在追捕一只老虎。那只老虎被趕到一處角落,仍然兇猛咆哮,負隅頑抗,沒有人敢近前捉拿。這時有人望見了馮婦,便跑來請他前去抓老虎。馮婦欣然答應,挽起袖子,跳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只有那些儒生譏笑他沒有信守誓言。
乞食墳間選自《孟子·離婁》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間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有個齊國人,娶了一妻一妾,一起過活。他每次出門,總是酒足飯飽后才回來。妻子感到十分奇怪,就問和他一塊吃喝的都是什么人,他說都是些有錢有勢的人物。
妻子感到疑惑,把這件事告訴了小妾,并和她商量說:“我們的丈夫每次出去,一定吃飽喝足了才回來。問他和誰在一塊吃喝,他就說是些有錢有勢的人,可咱們家里從沒來過什么顯赫的人物。我想悄悄跟著他,看他究竟去了什么地方。”
第二天一清早,她便悄悄跟在丈夫后面,觀察他的去向。可丈夫走遍全城,卻沒有一個站住跟他說話的人。最后,她見丈夫來到東門外的墳地里,向上墳的人乞討祭禮完畢后的酒食。沒有吃飽,就到別處去討。妻子終于明白了丈夫吃飽喝足的門道!
她氣憤地回到家里,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訴了小妾,并說:“丈夫是咱們終身指望和依靠的人,誰知他現在竟是這個樣子!”妻妾二人在院子里邊哭邊咒罵不成材的丈夫,而她們的丈夫還不知道,依舊大搖大擺地從外邊回來,在妻妾面前洋洋自得地夸耀起他那些權貴朋友。
五十步笑百步選自《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戰國中期,有個叫梁惠王的國君。為擴大疆界,聚斂財富,他想了很多辦法,甚至將百姓趕到戰場上為他打仗。某天,他問孟子:“我對國家可以說是盡心盡力了!河內年成不好,我就把災民們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調到河內來;河東遇到荒年,我也同樣設法救災。看看鄰國的君王,沒有誰像我這樣關心百姓的。可是,鄰國的百姓并沒有大量減少,我國的百姓也沒有明顯增加,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作比方吧。戰場上戰鼓敲起,雙方的士兵剛剛交鋒,就有人丟盔卸甲,拖著刀槍趕緊逃命。有個人逃了一百步,另一個人逃了五十步。如果逃了五十步的嘲笑逃了一百步的膽小怕死,您說這樣對不對?”
梁惠王說:“當然不對。他只不過沒有逃到一百步罷了,可這同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既然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
以羊易牛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梁惠王坐在廟堂之上,有個人牽著牛正好從堂下過。惠王見了,問他:“這牛要牽到哪兒去?”牽牛的人回答說:“要牽去殺掉,用它的血涂鐘。”惠王說:“趕快放掉它吧!瞧它那驚恐戰栗的模樣,像這樣沒有什么罪過就被殺掉,我可不忍心!”牽牛人就問:“那是不是不必涂鐘了?”惠王忙說:“鐘還是要涂的,那就換只羊吧!”
校人烹魚選自《孟子·萬章》
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悠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從前,鄭國的大臣子產當權的時候,有人送給他一條大活魚。子產讓管池塘的小官吏把魚養在池子里。這個小吏卻把魚煮來吃了,還報告子產說:“您讓我養的那條魚,剛剛放進水里時,它還半死不活的,過了一會兒,就搖頭擺尾地游動起來,一轉眼就游得無影無蹤了!”子產信以為真,高興地說:“找到它應該去的地方了!找到它應該去的地方了!”
這個小吏出來便對人說:“誰說子產聰明?我已經把魚吃到肚子里了,他還說‘找到它應該去的地方了!’”
楚人學齊語選自《孟子·滕文公》
孟子謂戴不勝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問宋國大夫戴不勝:“如果有個楚國大夫想讓兒子學說齊國的語言,那是讓齊國人教他好呢,還是讓楚國人教他好?”
戴不勝回答:“應該讓齊國人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