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先秦寓言 (8)
- 中國寓言故事(新課標必讀叢書)
- 新課標研究組
- 4746字
- 2013-08-02 23:39:57
造父開始跟著泰豆學習駕車時,行禮非常謙恭,然而三年過去了,泰豆沒有教導他一句話。造父越發恭敬小心。泰豆見他這樣有誠意,就對他說:“古詩上說:‘良弓之子,必先為箕;良冶之子,必先為裘。’——優秀弓匠的后人,一定先要學習做簸箕;優秀冶匠的后人,一定先要學習怎樣縫制皮革。你先觀察我快步走的姿勢,等你的步伐姿勢能像我一樣了,才可以控制住六條韁繩,駕御好六匹馬的馬車。”造父答道:“一切聽從您的指教?!?
泰豆豎起一些木樁作為練習快步走的道路。木樁的橫截面很窄,只夠放一只腳;泰豆按照一定的步伐數目放置木樁,然后踩著木樁健步如飛,往返多次,不會失足摔倒。造父按照泰豆的吩咐進行練習,只用了三天就完全學會了。
泰豆驚嘆道:“你真是太聰明了!學得這么快!駕御馬車也就是這樣了。剛才你的動作,得力在腳下,運用在心里。把這個道理推廣到駕馭方法上,六匹馬的韁繩嚼口排列得整整齊齊,六匹馬的快慢呼吸就變得一致了。理解了駕馭的訣竅,手里掌握著行進的節奏;既得于自身,又合乎馬意。因此就能夠依著準繩進退,按著規律旋轉,不管你走了多少路,走得多遠,體力都能得到保持,這就是實實在在掌握趕車的本領了。嚼口靠韁繩,韁繩靠雙手,雙手靠運用一心。這樣就不只是靠眼睛靠鞭子。心里悠閑自在,身體放周正,六根韁繩就會有條不紊,而馬蹄落地時也就沒有了差錯,回旋進退,沒有不符合節拍的。然后,車輪所過可以沒有空余的轍道,馬蹄所踩過的就沒有多余的地方;這樣一來,深山峽谷的險峻和平原的平坦,在你這駕車人看來都是一樣的了。我所掌握的技術也就這些了,你可要牢記?。 ?
田夫獻曝選自《列子·楊朱》
宋國有田夫,常衣缊黂,僅以過冬。暨春東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隩室,緜纊狐狢。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人,因為家里很貧窮,經常穿一件粗麻衣勉強過冬。等到第二年春天,他到村東頭的田中勞作,天氣晴朗時偶爾曬曬太陽,覺得非常暖和舒適。他不知道天下還有保溫的房舍深院,軟和的棉袍和貴重的皮衣,就對妻子說:“曬太陽取暖的辦法,這世上除了我恐怕沒有第二個人知道了。我們要是把這取暖的辦法獻給國君,一定會得到豐厚的賞賜的。”
列子學射選自《列子·說符》
列子學射,中矣,請于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标P尹子曰:“未可?!蓖硕曋?,又報以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标P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
關尹子是著名的箭術老師,列子跟隨他學習射箭。
有一次,列子正中靶心。他跑去請教關尹子:“老師,我射中了靶心,可以算學會射箭了吧?”關尹子沒有回答,反而問他:“你知道自己能夠射中靶心的道理嗎?”列子說:“不知道?!标P尹子說:“那你還不能算是學會射箭,繼續再學吧!”列子回去后又苦練了三年,箭術到了百發百中的地步。他又去向關尹子請教,關尹子仍然問了三年前同樣的問題,列子這次底氣十足地說:“我知道了?!标P尹子高興地對他說:“好!你已經學成了。記住,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它所包含的道理。不僅學射箭是這樣,治理國家,做人,更應該是這樣?!?
三年雕葉選自《列子·說符》
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鋒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國。子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葉者寡矣?!?
有個宋國人善于雕刻。他用象牙為國君雕刻樹葉,花了三年時間雕成一片楮葉,厚薄筋脈、顏色光澤足以亂真。把這片假楮葉混在真的葉子中間,根本分不出真假。這個宋國人因高超的技藝得到了國君的優厚獎賞。
列子聽說了這件事,譏笑道:“如果大自然也像這宋國人一樣,要花三年才能長出一片樹葉,那么每棵樹上也沒有幾片葉子了?!?
施孟兩家選自《列子·說符》
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以術干齊侯;齊侯納之,以為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悅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亦同,而窘于貧。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趨之方。二子以實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干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力爭,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八鞂m而放之。其一子之衛,以法干衛侯。衛侯曰:“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于他國,為吾之患不輕矣。”遂刖之,而還諸魯。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讓施氏。施氏曰:“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
魯國一戶姓施的人家有兩個兒子,一個精通儒家的仁義之學,另一個喜好軍事。精通儒學的兒子去游說齊王,意見被采納,受到重用,做了君王兒子們的老師。喜好軍事的那一個兒子,用法家的治國之道去游說楚王,受到楚王的贊賞,做了軍隊首領。他們獲得的俸祿,使家境變得富裕起來;他們受封的爵位,使家人感到異常榮耀。
施家有一戶姓孟的鄰居,家里也有兩個兒子。他們所學的東西與施家兩個兒子一樣,但家中的生活卻很艱難。孟家十分羨慕施家的改變,所以就向施家請教變得富貴的方法。施家的兩個兒子把各自的經歷如實告訴他們。
聽完了施家的講述,孟家學習儒學的兒子來到秦國游說秦王。秦王認為:“各國諸侯都在想方設法提高兵力、儲備糧草與他國對抗,如果用仁政來治理自己的國家,無異于自取滅亡?!庇谑菓土P了他,并趕出秦國。孟家的另一個兒子來到衛國,用權術之學游說衛王。衛王認為:“我們衛國是夾在大國間的弱者。對大國只有恭敬地事奉,對小國則溫和地安撫,這也是求得國家安全的兩全辦法。如果運用權謀和武力,那只有死路一條?!毙l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并且覺得這個人跑到別國游說,對衛國而言也是種禍患,于是斬斷了他的雙腳,繼而押送回魯國。
孟家的兩個兒子回到家中,捶胸頓足地責備施家。施家的兒子說:“無論做什么事情,順應時勢便會昌盛;違背時勢便會失敗。你們學習掌握的雖然和我們一樣,可得到的結果卻完全不同,這是因為你們沒有順應時勢的緣故,而不是我們所講的辦法不對!”
道見桑婦選自《列子·說符》
晉文公出會,欲伐衛。公子鋤仰天而笑。公問何笑,曰:“臣笑鄰之人有送其妻適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竊笑此也?!惫黄溲?,乃止,引師而還。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晉文公率領浩蕩的軍隊出征,想要攻占衛國。公子鋤見了,仰天大笑。晉文公問他為什么大笑,公子鋤說:“我在笑我的鄰居啊。他送妻子回娘家,路上遇見一個采桑的婦人,愛慕不已,主動和人家搭話。等他回頭一看,卻發現有人正招引自己的妻子哩。我正為這事暗暗發笑呢。”
晉文公明白了他話里隱含的意思,便放棄了攻打衛國的念頭,帶隊回國??蛇€沒等他回去,就聽說有敵人入侵北部邊疆了。
蘭子獻技選自《列子·說符》
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趨并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又有蘭子又能燕戲者,聞之,復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異技干寡人者,技無庸,適值寡人有歡心,故賜金帛。彼必聞此而進,復望吾賞。”拘而擬戳之,經月乃放。
宋國有個走南闖北的賣藝人,向宋國的君王進獻技藝。君王召見了他,并讓他當場表演。只見這個賣藝人,用比人身子還長出一倍的兩根棍子捆綁在小腿上,時而快走,時而奔跑,又用七把劍迭相拋出,有五把劍常在空中。君王大為驚喜,立刻賞給他金銀布帛。
后來,又有一個會雜耍技藝的人,擅長一種輕捷如燕的雜技。聽說了這件事后,又用他的技藝來求見宋國君王。誰知君王不屑一顧,非常生氣地說:“前不久有個用奇異的技藝來求見我的人,那技藝毫無實際用處,只是碰巧我高興,所以賞賜了些財物給他。你一定是聽說了這件事才來的吧,妄想也得到我的賞賜!”于是就命人把他抓起來準備殺掉,過了幾個月才免了死罪,把他放出來。
九方皋相馬選自《列子·說符》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蹦鹿娭?,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笔谷送≈刀P。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馬,乃有貴乎馬者也?!瘪R至,果天下之馬也。
秦穆公對相馬專家伯樂說:“您已經上了年紀。家族中有沒有人能夠接替您來識別千里馬呢?”
伯樂回答說:“一般的好馬,可以從體型、外貌筋肉、骨架這些方面看出來。而天下無雙的千里馬,則很難把握識別。從外貌上看,它們與一般的好馬差不多,特點也是若有若無,若隱若現,普通人觀察不到。這樣的絕世好馬奔跑起來,足不揚塵,過不留痕。我那些兒子才干不夠,只能識別出一般的好馬。不過,有個曾經和我一同擔柴運菜的朋友,叫九方皋,相馬的本領不比我差。我愿意向您推薦。”
秦穆公就召見了九方皋,讓他到各地尋訪天下無雙的千里馬。三個月后,九方皋回來報告說:“您要的千里馬已經在沙丘這個地方找到了?!鼻啬鹿s忙問:“是什么樣的馬?”九方皋回答說:“是一匹黃色的母馬?!鼻啬鹿闩扇税疡R牽回來。去的人報告說:“是一匹黑色的公馬?!鼻啬鹿懿桓吲d,叫來伯樂,埋怨道:“您推薦的那個九方皋真是不中用啊,連馬的毛色雌雄都分不清,怎么能說是相馬專家呢?”伯樂聽了卻贊嘆不已,拍著手掌說:“他的相馬技術竟達到了這樣的境界!您說的這些情況足以證明九方皋比我要高明得多。他識別好馬,完全不受外部特征的干擾,而是集中精力觀察其本質,審察那些應該審察的,排除那些不該審察的。這樣的相馬技術,實在是比千里馬本身還要寶貴啊!”
下人把馬牽到秦穆公和伯樂面前,經過試騎,秦穆公不得不承認,九方皋相來的這匹馬,果真是天下無雙的好馬。
遇盜之戒選自《列子·說符》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鄲,遇盜于耦沙之中,盡取其衣裝車馬,牛步而去,視之歡然無憂吝之色。盜追而問其故,曰:“君子不以所養害其所養。”盜曰:“嘻,賢矣夫!”既而相謂曰:“以彼之賢,往見趙君,使以我為,必困我,不如殺之?!蹦讼嗯c追而殺之。燕人聞之,聚族相戒曰:“遇盜莫如上地之牛缺也?!苯允芙?。俄而其弟適秦,至關下,果遇盜,憶其兄之戒,因與盜力爭。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辭請物。盜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以跡著焉。既為盜矣,仁將安在?”遂殺之,又傍害其黨四五人焉。
牛缺是上地的一個大學問家。有一次,他出門去邯鄲,走到耦沙這地方,遇到一伙強盜。強盜搶了他的衣服車馬,他卻大踏步地走了??瓷先ミ€挺高興,沒有一點因為被搶劫而發愁和吝惜財物的神色。這伙強盜就趕上去問他是什么緣故。
牛缺說:“君子不因為養身的財物而損害了身體。東西雖然被你們搶走了,可我的身體健在,有什么可發愁的呢?”
一個強盜說:“嘿!這個人真是賢明??!”
另一個強盜卻說:“是啊,以他的賢明,前去覲見趙君,假使說了我們搶劫的事,一定要來圍困我們,不如殺了他?!?
強盜們都覺得有道理,于是一道追上去殺了牛缺。
燕國有人聽說了這件事,就召集家族的成員,告誡說:“倘若碰見了強盜,可千萬別學那個牛缺呵!”家人都表示記住了。
不久,這人的弟弟要到秦國去,到了函谷關下,果然遇到了強盜。想起哥哥對他的告誡,便和強盜們奮力搏斗。結果勢單力薄,財物都被搶了,又趕上去向強盜說好話,請求還給他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