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先秦寓言 (7)
- 中國寓言故事(新課標必讀叢書)
- 新課標研究組
- 4735字
- 2013-08-02 23:39:57
有個老家仆,累得筋疲力盡,這姓尹的富人卻仍然使喚他做很多事情。這老頭白天干活累得半死,晚上卻睡得很香。四肢舒展,精神放松,每天晚上都夢見自己做了一國之主,居于百姓之上,管理著國家大事,在宮殿里盡情享樂,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誰都快樂。等美夢醒來又繼續做苦工。別人很同情他的勞苦,老頭卻說:“人活在世不過百年,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我白天做仆役,倒是很辛苦,可到了晚上我就做了國王,無拘無束,快樂無邊,我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這姓尹的富人,白天全副身心都用在謀劃和積攢家業上,弄得身心疲憊。到了夜晚,昏沉沉地躺在床上,夜夜都夢見自己給別人當苦役。奔波勞碌,什么活都要干;挨打受罵,事事都要忍。所以晚上他總睡不踏實,愛說胡話,呻吟嚎叫,一直折騰到天亮。他感到非常痛苦,就去向朋友討教,看看有什么解決的好方法。朋友對他說:“你現在的地位已十分顯赫,財富也多得用不完,別人根本沒法比。你晚上做夢給別人當仆役,是因為安逸與勞苦的生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轉換的,這是普遍規律。你想醒時、夢里都過好日子,哪里能做得到呢?”富人聽了朋友的話,便不再苛刻地役使仆人,同時也減輕了自己心理負擔。睡不踏實的毛病也好了一些。
燕人還國選自《列子·周穆王》
燕人生于燕,長于楚,及老而還本國。過晉國,同行者誑之,指城曰:“此燕國之城?!逼淙算溉蛔內荨V干缭唬骸按巳衾镏??!蹦肃叭欢鴩@。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廬?!蹦虽溉欢?,指垅曰:“此若先人之冢?!逼淙丝薏蛔越M姓邌∪淮笮Γ唬骸坝柘冉H若,此晉國耳。”其人大慚。乃至燕,真見燕國之城社,真見先人之廬冢,悲心更微。
有個燕國人,在燕國出生,在楚國長大。等到年老之時,才重返故土。
在回國途中路過晉國時,同行的人有意戲弄他,指著晉國的城市說:“這就是你離別多年的燕國城鎮。”燕國人一聽,頓時傷感起來,現出凄愴的神色。
那人又指著一個土神廟說:“瞧,這就是你家鄉的土神廟啊!”燕國人萬分感慨,長嘆了一聲。那人又指著一棟房子說:“這是你的先輩們居住過的院落?!毖鄧瞬粍俦瘋滩蛔×鞒鰷I來。路過一片墳地,那人又指著一座墳說:“這就是你家的祖墳了?!边@一回,燕國人哭得連聲音都變了。
那人見他這副樣子,突然哈哈大笑,對他說:“我先前說的話都是騙你的,這里還是晉國呢?!毖鄧寺犃酥棺×丝奁?,為自己的輕信感到萬分羞愧。等真的到了燕國,見到燕國的城鎮和寺廟,祖輩們的房舍和墳墓,燕國人反而沒那么激動悲愴了。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達千萬丈。它們原本坐落在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面。
那時,大山北面住著一位老人,人稱“愚公”,年近九十。他的家門正對這兩座大山。因為有高山阻塞,一家人出門要繞很遠的路,十分不方便,于是愚公就召集全家人商量:“我和你們竭盡全力來鏟平這兩座大山,開出一條路來,通往豫州南部,直達漢水南面,怎么樣?”家人都表示贊同,而他的老伴提出了疑問:“憑你這點力氣,連魁父那樣的小山丘也鏟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怎么樣呢?再說了,挖出來的土石,又該往哪里堆放呢?”大家商議說:“可以把土石運到渤海邊上,或者隱土的北邊去。”
于是,愚公就領著三個能挑擔的子孫,鑿石頭,挖土塊,用畚箕把土石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小兒子,剛到換牙的年齡,也蹦蹦跳跳地跑來幫忙。因為路途遙遠,到了冬夏換季的時候,他們才能往返一趟。
住在黃河河彎處的一個名叫智叟的老頭知道了這件事,便來勸愚公:“你可真傻??!憑你這把老骨頭,剩的這點力氣恐怕連山上的一把草都拔不掉,又怎么能鏟除這么多土石呢?”愚公聽了,長長嘆了一口氣,說:“你的思想實在是閉塞,簡直到了一竅不通的地步,還不如孤兒寡母呢!你想,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又添孫子。孫子又有兒子,這樣子子孫孫,代代相傳,是沒有窮盡的。而這兩座大山卻不會再增高了,為什么還擔心挖不平呢?”河曲智叟被駁得無話可說。
后來,手握雙蛇的山神聽到愚公這番話,害怕他挖山不止,急忙把這件事報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真誠所感動,便派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這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州以東,一座放到雍州南部。
從此以后,自冀州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沒有大山的阻隔了。
夸父追日選自《列子·湯問》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尸膏肉所侵,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夸父是個巨人,沒有估量自己的能力,一心只想追趕太陽。他一路追趕著,一直追到太陽落下去的地方。夸父這時感到非常口渴,來到黃河、渭水邊飲水解渴。這里的水不夠,他打算再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可還沒跑到那里就在路上渴死了。死前他拋下手杖,用自己的身體為它提供養料,使它長成了一片茂盛的桃林,綿延幾千里。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吾以日始出時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币粌阂匀粘醭鲞h,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孔子去東方游說,路上遇見兩個相互爭辯的小孩??鬃泳屯O聛韱査麄冊跔幷撌裁磫栴}。
其中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我們近;中午時離我們遠?!绷硪粋€則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得遠,中午時離得近。
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馬車上的傘蓋,而中午時只有圓盤那么大。這不正是離近了大、離遠了小的道理嗎?”另一個爭辯道:“早上太陽剛出來時空氣清涼,可到了中午,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正是離遠了冷、靠近了熱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他們的辯解,一時也不知道誰對誰錯。兩個小孩轉而嘲笑他:“誰說你博學多聞的?”
薛譚學歌選自《列子·湯問》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薛譚跟隨秦國著名歌手秦青學習唱歌。薛譚急于求成,還沒等把秦青的技藝都學完,就自以為掌握了所有唱歌的技巧和本領,便向老師告辭回家。秦青沒有挽留,在城外為他餞行。臨別時,秦青雙手輕輕打著拍子,唱了一曲十分動聽的歌。那歌聲激越高亢,林間的木葉仿佛受到了振動,天上的行云也駐足聆聽這美妙的歌聲。
薛譚聽得如癡如醉,他這才意識到自己的淺薄,連忙向老師道歉請求原諒,希望能回去繼續學習。此后,薛譚再沒有提過回家的事情了。
韓娥善歌選自《列子·湯問》
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百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善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
從前,韓國的歌唱家娥向東到齊國去,路上帶的口糧不夠了,在經過齊國的雍門時,賣唱乞討食物。等她離開后,歌聲繞著那雍門的中梁,三日不斷,這一帶居住的人還以為她沒走呢。
娥途中住進了一家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娥因此放聲哀哭,鄉里的男女老幼無不因此而悲傷垂淚,三天都吃不下飯。大家趕忙把她追回。娥回來后,又放聲歌唱。全鄉人聽了,都情不自禁地歡喜跳躍,拍手舞蹈,忘記了先前的悲傷。于是大家給了她很多錢財,送她上路了。
高山流水選自《列子·湯問》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伯牙彈奏時,心中想到的是一座高山,鐘子期聽到琴聲,便會說:“彈得真好??!這琴聲表現的是一座像泰山般雄壯的高山!”伯牙彈奏時,心中想著流水,鐘子期便會說:“彈得真好??!琴聲表現的是一條浩蕩奔騰的江河!”無論伯牙彈琴時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體會到。
紀昌學射選自《列子·湯問》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后可言射矣?!奔o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之后,雖錐末到眥,而不瞬也。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后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后告我?!辈躁髴沂陔唬厦娑?,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車輪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甘蠅是古代一位有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搭箭,射野獸,野獸登時斃命,射飛鳥,飛鳥頃刻落地。甘蠅的學生叫飛衛,因為勤學苦練,箭術漸漸超過了老師。
有個名叫紀昌的人,慕名來向飛衛學習射箭。飛衛對他說:“你首先要學會不眨眼睛。這樣才能去學射箭?!奔o昌回到家中,仰面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面,兩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動的踏腳板。這樣過了兩年,這時即便拿尖錐子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不眨眼。
紀昌馬上又找到飛衛,告訴他這個好消息。飛衛說:“光練到這一步還不夠,還要練出一副好眼力。看極小的東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東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練到了這個境界,你再來找我吧?!?
紀昌回到家中,用一根極細的牛尾巴毛拴住了一只虱子,掛在窗口。每天面朝南面,目不轉睛地盯著它??戳耸嗵欤鞘釉诩o昌眼里,仿佛真的變大了一些;三年以后,這只虱子在紀昌看來,大得仿佛像車輪一樣。此時再看其他的東西,簡直都像看巨大的山丘似的,異常清晰。于是,他用燕國牛角裝飾的強弓,搭上北方蓬竹做的利箭,向虱子射去,正好射穿虱子的中心,懸掛虱子的牛尾巴毛卻沒有碰斷。
紀昌把這情況報告了飛衛,飛衛高興得跳起來,拍著胸脯激動地說:“射箭的奧妙,你已經學到了!”
造父習御選自《列子·湯問》
造父之師曰泰豆氏。造父之始從習御也,執禮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執禮愈謹,乃告之曰:“古詩言:‘良弓之子,必先為箕;良冶之子,必先為裘?!晗扔^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轡可持,六馬可御?!痹旄冈唬骸拔鶑摹!碧┒鼓肆⒛緸橥?,僅可容足;計步而置,履之而行。趣步往還,無跌失也。造父學之,三日盡其巧。泰豆嘆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應之于心。推于御也,齊輯乎轡銜之際,而急緩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執節乎掌握之間。內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馬志,是故能進退履繩而旋曲中規矩,取道致遠而氣力有余。誠得其術也,得之于銜,應之于轡;得之于轡,應之于手;得之于手,應之于心。則不以目視,不以策驅,心閑體正,六轡不亂,而二十四蹄所投無差;回旋進退,莫不中節。然后輿輪之外可使無余轍,馬蹄之外可使無余地;未嘗覺山谷之崄,原隰之夷,視之一也。吾術窮矣,汝其識之!”
造父是古時著名的駕車高手。他的師傅名叫泰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