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權正致中:傳統辯證思維方式(中華傳統中文化研究叢書)
最新章節:
注釋
思維方式是構成一個文化體系的最深層、最關鍵的因素,是區別不同文化體系的質的規定性,也體現著一個民族的邏輯思想及邏輯傳統?!爸泻汀彼枷胱鳛槿寮艺軐W的核心范疇和理論基石,鑄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與民族精神,對中國邏輯傳統具有一定的影響。而先秦時期中和思維方式的形成與同期辯證思維方式的形成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權正致中”式的中和思維方式融嵌在傳統辯證思維方式中并對先秦邏輯思想產生了影響,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傳統中的主要內容。本書從中國古代邏輯傳統角度,以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萌芽、形成、繼承、拓展為主線,選取了古代傳統邏輯思想高峰時期的先秦、兩漢、宋明、清初四個時期,爬梳融嵌在中國傳統辯證思維方式中的中和思維,論述具有中國古代邏輯傳統特色的“權正致中”式的中和思想的發生發展的規律及特點,以及這種思維方式在中國傳統邏輯思想及辯證思維方式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及影響。本書認為,“權正致中”的理路作為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傳統的主要內容,其具體展開則是“權—正—中”的辯證思維樣式在不同時代的逐步演進和成熟。
目錄(139章)
倒序
- 封面
- 序
- 導論 思維樣法與“中”文化
- 第一節 思維“樣法”——文化因素之一
- 第二節 權正致中——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過程及目的
- 一、中——傳統文化的精髓
- 二、權正致中——過程與目的
- 第三節 如何“權正”而“致中”——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根據
- 一、觀念與方法——愛因斯坦的啟示
- 二、變則通,通則久——從“權變”走向“致中”的理路
- 第一章 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萌芽
- 第一節 疏川導滯——神話中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四極正——渴望秩序的朦朧選擇
- 二、疏川導滯——意圖和方法的直覺辯證
- 三、子孫無窮——對矛盾轉化的“相信”態度
- 第二節 咸庶中正——《尚書》中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選善棄惡——“成湯革夏”中取法標準的演變
- 二、中正——“德”標準的確立
- 三、允執厥中——“權”的過程與結果
- 第三節 天命靡?!对娊洝分械霓q證思維方式
- 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認識的全面性
- 二、天命靡?!袛嗟臈l件性與取法標準的變化性
- 第四節 保合太和——《周易》中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易者象也——有意味的形式
- 二、陰陽對立——“唯變所適”的前提
- 三、陰陽轉化——“唯變所適”的過程及結果
- 第五節 以和、宜也——《左傳》中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物生有兩——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 二、寬猛相濟,政事以和——君、民、神的辯證認知
- 三、名分大義,義者宜也——“春秋筆法”之“凡例”論式中的辯證認知
- 第二章 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形成(一)——先秦儒家的辯證思維方式
- 第一節 執兩用中——孔子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以名正實的名實觀
- 二、對倫理道德范疇“通權達變”的靈活理解
- 三、辯證的認識方法
- 四、孔子辯證認識方法的比較及現代意義
- 第二節 執中而權——孟子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對名分等級觀念的辯證認識
- 二、對“孝”“信”及如何“仕”問題的辯證理解
- 三、矛盾對立的定義方法
- 四、“執中而權”——論辯中對于是非的辯證認識
- 第三節 中則正——荀子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中則正”的意涵
- 二、制名原則中的樸素辯證因素
- 三、對“辭”中樸素辯證法因素的分析
- 四、全面性思維要求的提出及運用
- 五、“貴其有辨合,有符驗”的論辯原則
- 六、“辯則盡故”與“解蔽”的論辯原則
- 七、“與時遷徙,與世偃仰”的談說方法
- 第三章 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形成(二) ——先秦墨家的辯證思維方式
- 第一節 擇務從事——墨子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取實予名”的名實觀
- 二、對同實異名和同名異實現象的區分
- 三、對談辯時機、地點及不同地區風俗習慣的關注
- 四、辯證選擇“他物”的比喻式推類論辯方法
- 第二節 權,正也——《墨經》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對“名”的變化性的關注
- 二、對“名”“謂”的分類
- 三、對“名”的矛盾定義法
- 四、“同異交得”之“權,正也”的辯證思想
- 五、論辯的具體方法
- 六、《大取》《小取》中的語境意識
- 七、“通意后對”的論辯要求
- 第四章 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形成(三)——先秦道家的辯證思維方式
- 第一節 玄同——老子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道”與名(言)的關系
- 二、有形事物與名(言)的關系
- 三、“正言若反”的表達方式
- 四、“不辯”的論辯思想
- 第二節 以和為量——莊子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道與名(言)的關系
- 二、具體事物與名(言)的關系
- 三、“言不盡意”
- 四、泯滅一切事物對立的“齊物”思想
- 五、泯滅是非對立的“齊論”思想
- 六、“辯無勝”思想
- 七、以和為量——“辯無勝”問題的啟示
- 第五章 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形成(四)——先秦名家的辯證思維方式
- 第一節 時措其宜——鄧析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循名責實”“按實定名”的名實觀
- 二、“兩可”之說
- 三、“時措其宜”的論辯原則
- 四、“時措其宜”的全面性要求
- 五、雙重論證
- 第二節 天地一體——惠施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歷物之意”的十個命題
- 二、惠施“譬”式推論的“中”理
- 第三節 物實位正——公孫龍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名實概念的界定及其相互關系
- 二、對詞性的區分
- 三、對兼名和單名的分析
- 第六章 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繼承——兩漢時期
- 第一節 多類不然——《呂氏春秋》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關于語言和思維關系的論述
- 二、關于推類的論述
- 第二節 與化轉移——《淮南子》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對名實關系的探討
- 二、對推理的論述
- 三、對推理原則的論述
- 第三節 中和——董仲舒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常變經權論
- 二、中和論
- 三、辭指論
- 四、五行論
- 第四節 引物事驗言行——王充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對論證方法綜合性、系統性的辯證運用
- 二、對條件性的辯證思考
- 三、對于語義、語用、語境的辯證思考
- 第七章 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拓展——兩宋時期
- 第一節 量宜知權——張載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量宜而行”——張載氣學中的名辭理論及其辯證思維運用
- 二、“不可不知權”——張載易學推理及其辯證思維運用
- 第二節 因“權”知“道”——二程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權即是經”——二程名辯思想中辯證思維的基礎
- 二、“因事以制名”——二程理學名辯思想中辯證思維的體現
- 三、“知幾能權”——程頤易學推理方法中的辯證思考
- 第三節 權正得中——朱熹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權而得中,不離于正”——朱熹名辯思想中辯證思考的基礎
- 二、“隨時釋義”——朱熹理學名辯思想中的辯證思考
- 三、“理不走作”——朱熹易學推類中的辯證思考
- 四、“求同究異”——朱熹政治思想論證方法中的辯證思考
- 第八章 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延續——明清時期
- 第一節 窮理行權——方以智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稱物當名”——方以智的名辯思想及其辯證思考
- 二、“費隱適當”——方氏易學思想及其辯證思考
- 第二節 因時辨宜——王夫之的辯證思維方式
- 一、“在彼在此之無定者”——王夫之理學中的名辭理論及其辯證思考
- 二、“遭變事而知權”——王夫之易學推理方法及其辯證思考
- 第三節 明末清初其他思想家的辯證思維認識
- 一、顧炎武
- 二、黃宗羲
- 三、唐甄
- 四、顏元
- 五、戴震
- 結語 傳統辯證思維方式的研究意義及現代轉換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 參考文獻
- 后記
- 作者簡介
- 注釋 更新時間:2024-06-04 11:21:20
推薦閱讀
- 人與諸神:荷馬的世界圖景
- 傳統文化與素質教育研究
- 古人名字解詁(第二版)
- 趣談邏輯
- 數字化時代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觀:中美文化論壇文集
- 楮墨蕓香:衢州紙韻
- 從蕭門到韓門:中唐通儒文化研究
- 中國藝術心靈
- 中國哲學常識
- 酸食志:解構中國人的酸食DNA
- 知識追求與文化關懷:布迪厄的文化理論研究
- 個體生命視角下的莫言小說研究
- 蚌埠武術文化研究
- 儒家大同思想的現代價值
- 魯迅面面觀
- 西晉詩歌批評史研究
- 中國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
- 八大山人研究(第二版)
- 《復仇者聯盟》與哲學
- 楊絳的人格與風格
- 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
- 從價值傳播到國家形象
- 孝親的音符:寧波民間喪儀歌哭音樂與風俗研究
- 菊與刀
- 論巴爾特:一個話語符號學的考察
- 音樂地理學視域中的嶺南傳統音樂
- 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典藏本)
- 陶淵明經緯
-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
- 中國食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