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四極正——渴望秩序的朦朧選擇

上古時期,自然環(huán)境惡劣,生產力極其低下,上古初民盡管已經“人猿相揖別”,但遠未真正從自然界脫離出來。他們的生存條件時刻受制于自然的現實存在。對自然環(huán)境無可奈何的順應以及渴望對之施加改造以期使之順應自己的矛盾心情,理應在上古初民的思維中激起二分式的情感,即對自然的恐懼與崇拜,并不自覺地規(guī)定了他們下意識的取舍態(tài)度,亦即趨利避害的思維定式,并由此構成了上古神話的基線。

在比較接近于原始形態(tài)的上古神話如“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中,其所描述的情景,實際上就是自然界從無序到有序、再至無序、再至有序的變化: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天日高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是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數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處于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fā)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注135

這種從無序到有序的發(fā)展的描述,表明初民對自然正常秩序的渴望。雖然這種對自然界無序狀態(tài)的描述,可能并非是上古初民的理性理解,而是上古神話在口傳筆錄的歷史化過程中,滲入了后人的道家思想。如《莊子·應帝王》所載: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這個故事表明了道家對自然無序狀態(tài)的一種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但在從無序到有序的發(fā)展過程中,以人之形體各部,比附自然世界的天地萬物,卻鮮明地表現了初民由人體的有序狀態(tài)想象出自然界亦理應如此。這種心境應是初民對所處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的無可奈何的折射。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生活中,初民對于自然界是無能為力的,但出于安定生存的愿望,他們又時刻熱盼著一種穩(wěn)定秩序的永存。雖然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經常打破初民的迷夢,“洪水神話”中的洪水猛獸時刻威脅著初民的生存,現實的存在使他們不能不采取一種忍受態(tài)度,但在現實的生存中,他們又不甘心消極地忍受,于是在矛盾心情中,他們把再生秩序的渴望寄托在神話中,這突出地表現在“女媧補天”中。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有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注136

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注137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image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注138

雖然“女媧補天”仍然是神話歷史化的結果,在遠古時期“女媧煉石補蒼天”與“共工怒觸不周山”是完全獨立的兩個故事,至東漢王充利用“共工怒觸不周山”為背景,完善情節(jié),解釋了“女媧煉石補蒼天”中緣何天塌地陷、發(fā)生滅世災難的原因,至此,女媧補天與共工觸山,融合成了一則救世神話,使得“女媧補天”具有了現實的社會意義。這是因為,在這些神話故事中,無序表明的是一種自然界的無常,而有序則是安定生存的保障,因此,初民面對這種現實存在和現實理想,出于趨利避害的直觀感受和直覺意識,必然要產生出一種被動的選擇意識。

但在現實存在中,初民所直接面對的是自然之天,其間還并無第三者插入,因此,初民別無選擇地將自然之天定為利害的標準,人與天之間是一種非常簡單的二元關系。自然之天的好壞,決定了初民現實存在的利害,現實的存在取法于自然之天。遠古的“創(chuàng)世神話”和“洪水神話”鮮明地表明了這一點。

雖然初民具有選擇意識和選擇標準,但這種選擇應該是極為被動的。因為,他們本身并不具有這種選擇的自主權,他們只能在自然的無序狀態(tài)中無奈地仰望蒼穹,期盼著自然的有序。這種原始思維的過程,按文化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所認為的,就是神話在最荒誕的幻想中隱藏著“秩序”,沒有了“秩序”,就沒有了神話的活力。這種“秩序”體現為“一再于全世界重復出現”的秩序化的故事或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因此,神話是埋藏著“原邏輯”的原始思維的最好標本。注139

這種對于利害的被動選擇的“標本”,顯現了初民不甘心這種“安之若命”的等待和翹望,因此,在“英雄神話”中,初民將這種利害選擇的權力寄托在了重整自然秩序、救民于水火的神話英雄身上,對自然的崇拜轉變?yōu)閷ι裨捰⑿鄣某绨?。雖然這種崇拜明確的動機與內涵仍然是趨利避害,但在初民無力自助而用幻想來控制自然的思維認知中,神話英雄的好壞,決定了初民現實生存的利害。

神話英雄如不好,則民不聊生?;蛉?,古代神話中的水神共工:

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注140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注141

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fā),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注142

而倘若神話英雄好,則救民于水火?;蛉纾?/p>

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注143

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闕,導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干,萬民皆寧其性,是以稱堯舜以為圣。注144

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注145

在這種神話故事結構中,英雄人物承擔起一種“災難—救災—再生”的責任,其結果就是“女媧補天”之后的“顓民生”與“羿射十日”之后的“萬民皆喜”。這樣,在人與自然之天的二元關系中,初民就根據現實生存的需要安排了一個第三者——神話英雄。神話英雄人物歷史地充當了利害的取法標準,初民雖仍然受制于自然之“天”,但神話英雄代表了民意。神話歷史化的過程,使人類社會開始在想象中從自然界脫離出來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祝| 通化县| 宁津县| 三江| 海伦市| 新泰市| 肥西县| 潜山县| 南召县| 枣阳市| 莲花县| 无锡市| 金湖县| 双江| 秀山| 丰都县| 修水县| 台安县| 达日县| 大冶市| 平湖市| 周至县| 滨州市| 开鲁县| 洪雅县| 光泽县| 马边| 包头市| 临江市| 永安市| 青岛市| 金昌市| 佳木斯市| 防城港市| 延庆县| 榆社县| 梁山县| 乐清市| 福鼎市| 鄱阳县|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