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權正致中:傳統辯證思維方式(中華傳統中文化研究叢書)
- 劉琪 郎需瑞等
- 506字
- 2024-06-04 11:20:38
第一節 疏川導滯——神話中的辯證思維方式
中國現代哲學家張東蓀在其《知識與文化》中說過:“中國人論到政治的好壞問題無不把天視為標準。”注134在他看來,在古代社會,天、治者、人民三者之間是一種相互貫通、相互聯系的穩定性互動關系。張東蓀以一種直觀的三角圖形進行了描述:

亦即,治者承天命而治民;民既被治者所治,又時時以民意折射天意。于是在人民與統治者之間,又插進一個標桿式的起著穩定性取法標準作用的第三者——天。因此,一個世道的好壞、治亂,無不以反映天意的民意為標準。治者順天意而治民,是謂治世;治者逆天意而治民,是謂亂世。于是,三者不同的互動分別顯現著治世與亂世。但是,這種起著穩定性作用的“取法于天”之標準的確定,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形成的?它有無一個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我們可以并且也應該將眼光追溯至產生“天”的人倫意識的上古神話階段。這是因為,上古神話是初民以幻想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心理、愿望對所接觸的各種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人類自身所做的最初的想象和描摹,從思維認知科學的角度去探討上古神話中所體現的初民的意念、意識、意志和思維,似可從源頭上去體會為什么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統括人的意念、意識、意志和思維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