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中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中文化。中文化是指中華民族信中、尚中、求中、執中、用中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體系。其主要內涵和特質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中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宇宙觀

人生天地間,首先關注的是天地人之間的關系。古人通過對天地運行變化的長期觀察,形成了以下觀念:

其一是天地之中的觀念。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地中間。北斗星“運乎天中”,地中則在嵩洛地區。地中是“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即地中自然環境條件最好,最適合人類繁衍生息。顯而易見,這里的“中”既是描述空間方位的概念,也是表達價值的概念。“天地之中”觀念的形成,標志著中華民族原初的宇宙觀已經確立起來。

其二是“天圓地方”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的增加和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天“大”、地“廣”,認識到了宇宙的無限性、事物的多樣性。

其三是萬物皆“易”,都是恒變無常的。何謂易?生生不息之謂易。宇宙的本質就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創新的過程。

其四是天人合一的觀念。人與自然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天地與人是共生、共存的有機整體。

在這些觀念形成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中”對于事物形成、發展、變化的極其重大的意義,從而提出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的論斷。沿著這一思維路向,后世思想家則進一步強調:“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并將“中”稱為“天理”,認為“天下之理統一于中”。這樣,以“天地之中”觀念為基礎,中華傳統文化以“中”為核心的精神體系便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起來。

二、中是中華民族認識事物、推動事物發展的方法論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必然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事物,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人們逐漸總結、形成了以下認識事物、推動事物發展的方法。

首先,將構成天地萬物的各種要素,歸結為“陰”“陽”兩個方面。提出了“萬物負陰而抱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一物兩體”等論斷。強調任何具體事物內部都包含著“陰陽”“兩體”,這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是事物存在、變化和發展的基本法則。

其次,強調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和諧、平衡,人和事物與外部環境的和諧、平衡,是人和事物存在、發展的前提。當某一事物內部各方面處于高度和諧、平衡狀態時,即謂之“中”。反之,則為“不中”。“中”既是對事物良好狀態的描述,又是對事物良好狀態的評價、肯定。因此,“求中”也就成了人們認識事物、分析問題和價值選擇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再次,“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即是說,在治理民眾、處理各種政事時,要注意傾聽各方面的意見,了解各方面的情況,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采取“適中”的方針措施。從而實現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這種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最后,執中致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為本,和為用,執中才能致和,致和才能夠促使事物各適其位,遵循規律、繁衍生息。

三、中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行為規范

人類社會要保持有序運行,就必須建立一套規范系統來約束、規范人們的行為。中華民族傳統的行為規范涵蓋了多個方面,是“中”的具體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道德規范和禮儀規范。

首先是道德規范。早在五帝時期,執政者就強調執中修德,“順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開始重視以德為政,以德教民。經夏、商、西周到春秋時期,道德規范趨于成熟。一是尚中、守中,以中為至高之德。二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標準修身養性。三是堅守君子之道。敏而好學,文質彬彬,坦坦蕩蕩,成人之美,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是做到“誠”,從而達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

其次是禮儀規范。中華傳統禮儀規范由來已久。西周時期,周公旦主持制定周禮。在夏、商禮制基礎上,制定了一套系統的禮儀規范。其核心內容是:以中為本,以禮立序,以德治國,以樂致和,自強不息,忠誠無私,舉賢任能,禮讓為先,尊老愛幼。周禮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禮儀規范、治國方案,也是一部法典,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四、中是中華民族的審美理想

審美是人認識、理解和評價外部事物的一種活動方式。與主體自身的宇宙觀、道德觀等密切相關。《國語》中提出了“和實生物”的命題。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正是構成事物的各要素高度“融和”的結果。而這種“融和”是以各要素的協調、平衡即“中”為前提和基礎的。即由“中”致“和”。事物各要素“融和”的程度越高,事物的存續狀態就越美好,就越能使主體得到愉悅。

《左傳》載,晏子在論述“和”時曾謂“和如羹焉”。廚師做湯之所以要放入多種食材、佐料,目的正是在于“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好喝的湯,是不同的食材、佐料由“中”致“和”的結果。同樣道理,好聽的音樂也是不同的樂聲由“中”致“和”的結果。孔子在評論樂曲《韶》時曰:“盡美矣,又盡善也。”孔子認為樂曲《韶》的表現形式與思想內容高度和諧,故稱“盡善盡美”。

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質勝”則“文”不及,表現為粗野;“文勝”則“質”不及,表現為虛浮。“質”“文”高度協調、和諧,無過無不及,這才是完美的“君子”形象。

一般來說,審美有三種境界:一是“時中”之美,也可稱和時之美;二是中和之美,也可稱和諧之美;三是和而不同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最高理想境界。

五、中是中華民族傳統治國理政之策

《尚書》載,舜傳位禹時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舜要求禹要秉持“執中”的理念治國理政。舜這種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承繼于堯。堯、舜、禹一脈相承的這種治國理政的“執中”理念,為后世人們所繼承和發揚,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

秉持“執中”的理念治國理政,首先就是要“明于刑之中”。治理國家要“善刑”,“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要選擇公正的賢人做刑官,犯罪依律懲治,凡有疑不符者,從輕發落。審慎施法,讓當事者信服。

其次,“為政以德”“寬猛相濟”。“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當政者要忠誠守信,取信于民;要用財節儉,愛護百姓,薄賦輕徭,調用民力適時有度。

最后,要施行“仁政”。對民眾要先“富之”,然后“教之”。“制民之產”,使民眾具有一定的產業。要注重解決民眾面臨的實際問題。同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還要抓好農業生產,做好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工作。特別是要注意把控貧富之間的差距,不能使之過于懸殊。“大富則驕,大貧則憂。憂則為盜,驕則為暴。”要對“大富”與“大貧”進行“調均之”。所謂“調均”,就是在“大富”與“大貧”之間“求中”。

總之,秉持“執中”的理念治國理政,就是要求執政者做到公平、公正、無私,注意協調社會各方面的關系,注重教養民眾,不要采取偏激措施,以避免激化矛盾,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發展。秉持“執中”的理念治國理政,就是“以德治國”,就是“善政”。這種“執中”的執政理念,對于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中華文明的方方面面,都彰顯著中文化的精神。正是中文化精神的滋養,使得中華民族具有自強不息、兼容并包、寬厚仁和、敦親睦鄰、天下為公、協和萬邦的博大胸懷。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日漸增強。

基于這樣的認識,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設立了“中華傳統中文化研究”重大課題。課題組先后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天津社會科學院、湖北大學、深圳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三十多位學者參與討論和研究工作。確定了從資料收集梳理開始,然后設立子課題進行專題研究,最后進行綜合研究的思路和步驟。中華傳統中文化研究的任務是:探討中文化形成、發展的歷程;研究中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明確中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的地位;揭示中文化在新時代的意義和價值。

鄭州市嵩山文明研究基金會為本課題的研究和成果的出版提供了資金支持;鄭州嵩山文明研究院的同志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周到的服務和保障工作。在此,特向為本課題研究做出貢獻的各個單位、各位專家和工作人員,致以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image

2022年6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社县| 巫溪县| 临夏县| 河北区| 仁化县| 巴南区| 高平市| 阿勒泰市| 永川市| 博湖县| 余姚市| 颍上县| 增城市| 海伦市| 额尔古纳市| 苏尼特左旗| 武冈市| 繁昌县| 盐山县| 榆林市| 宜章县| 东光县| 绵竹市| 乌拉特中旗| 红安县| 定边县| 泊头市| 西峡县| 万盛区| 长武县| 都昌县| 牡丹江市| 五峰| 商洛市| 通河县| 商城县| 阳朔县| 新和县| 古交市| 阿城市|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