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孝肅奏議
一題《孝肅包公奏議》。北宋包丞撰。10卷。治平二年(1065)由包拯門人張田編次。分應詔、致君、任相、擇官等30門,凡171篇,多是針對時政提出的主張和建議,是包拯思想的集中體現。體現其政治思想的有《仁宗皇帝開天章閣親制策問》之對策、《七事》、《論大臣形跡》、《論冗官財用》、《論取士》等篇,針對時弊,切中要害。而《論詔令數改易》、《請絕內降》等篇集中反映其法律思想,提出了“法存畫一,國有常格”,方能取信于民,執法要公正公平。他希望統治者能愛民,以民為本,故上《請罷天下科率》、《請放欠》等篇,以期減輕人民負擔。針對當時邊備,他上《治邊將》、《請擇探候人》、《請發支汴河糧綱往河北》等篇,從實際出發,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和措施,反映出其對邊患的殷憂與關注,體現了他的國防思想。《包孝肅奏議》不僅是研究包拯思想的基本史料,也是研究宋代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文獻。張田10卷本傳至南宋初年,汪應辰因不滿張本“其事之首尾,時之先后,不可考也”,故對其進行了箋注。張本和汪本的原本均已失傳,今存最早的是明正統元年(1436)合肥方氏刊本,即出自張田本系統。1963年中華書局的《包拯集》即在張田本基礎上整理而成,并輯錄了兩篇佚文。1989年黃山書社的《包拯集編年校補》在現存各種版本的基礎上,增輯佚文15篇,對各篇章奏逐一考辨系年,分為4卷,是目前較好的本子。
·9.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