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犀角地黃湯加羚羊角、連翹、鮮石斛、黑山梔、銀花、淡黃芩、蘆根。

某 瘧久陰傷,項發(fā)痰核,頭傾不舉,腹中有塊。年逾二八,天癸未通。慮延勞損。

大生地 制首烏 茯苓 丹皮 懷山藥 軟柴胡 白芍 當歸 陳皮 十大功勞某 肝經(jīng)郁火,乘犯陽明,牙齦癢痛出血而發(fā)牙疳。舌紅碎裂,頭眩心煩,營陰內(nèi)虧。而納谷氣撐,又屬脾氣虛也。猶喜大便燥結(jié),可用清滋,先平其炎上之火。

羚羊角 鮮生地 鮮石斛 元參 麥冬 茯苓 石決明 女貞子 棗仁某 陰虧火亢,繞頸生痰,寒熱似瘧,而實非瘧也。少陰水虧不能涵木,少陽火亢更來灼金,金木交戰(zhàn),乃生寒熱,飲食少,脾胃弱,慮延勞損。

六味地黃湯加牡蠣、黨參、麥冬、柴胡、白芍、五味子。

某 結(jié)喉癰生于咽喉之上,視之不見,脹塞不通,湯水難進,極為險重。急以化痰宣竅、開通肺氣方法。

射干 牛蒡子 僵蠶 薄荷 荊芥 桔梗 山豆根 貫仲 生甘草 茅柴根洲按∶吹喉之藥必不可缺。

某 對口生疽,足根發(fā)疔,此二處皆屬太陽膀胱之絡。濕熱內(nèi)聚,風熱外侵,勿得輕視。

羌活 防風 連翹 歸尾 萆 乳香 沒藥 土貝母 銀花 甘草梢 桑枝某 牙齦滲膿,二載不愈。此屬牙漏,腎虛胃有濕熱所致。

六味丸(三錢) 資生丸(二錢)相和。每朝服四錢,淡鹽湯送下。

某 馬脾風極重險癥,危生倏忽。姑與牛黃奪命散。

大黃(生切,四錢) 檳榔(一錢五分) 黑牽牛(三錢)共研末。分二服,白蘿卜汁溫調(diào)服。

某 肺癰咳吐膿痰,肺葉已傷,勢屬重候。

羚羊角 冬瓜子 桔梗 葶藶子 苡仁 生甘草 桃仁泥野茭根 川石斛 蘆根又 痰臭雖減,咳嗽未除。

羚羊角 川貝母 杏仁 苡仁 桃仁 桔梗 蘇子 甘草 冬瓜子 蘆根 野茭根張 怒則肝氣逆而血苑于上,章門結(jié)塊硬痛,寒熱脈數(shù),小便短少。癥屬肝癰,防其內(nèi)潰咳吐膿血而劇。

紫菀 郁金 新絳 柴胡 天花粉 桃仁 旋復花 當歸 穿山甲 忍冬藤 降香 青蔥管繆 病起微寒微熱,右肋章門穴酸疼。兩月后痛處略腫,食少便溏,面浮足腫,腰脊酸痛。脈附骨極細而銳。此脾家有濕熱瘀傷,癥屬脾癰。日久正虛胃弱,恐其不克支持。

黨參 炙甘草 陳皮 白術(shù) 川樸 木香 吳茱萸 干姜 當歸 川芎 白芍 六神曲 茯苓 肉果 砂仁敷方∶官桂 吳茱萸 干姜 川烏 生半夏 獨活 乳香 沒藥 南星 白芥子 當歸(各一錢,研末)用陳酒干面調(diào)和,燉溫,敷痛處。

某 盤腸癰腹痛已久,二三日來驟然脹滿,連及腰脅,小便莖中亦痛,勢已有膿。擬用牡丹湯排膿逐毒,從大腸導下之。所慮飲食極少,胃氣不克支持耳。

丹皮 桃仁 皂角刺 冬瓜子 紅花 大黃(制) 延胡索 廣橘皮 山楂肉 赤苓 歸尾又 盤腸癰已成膿,不得不從大腸導下之法。

生黃 皂角刺 歸尾 桃仁 紅花 土貝母 金銀花 甘草 丹皮 山甲片 冬瓜子 廣皮又 腸內(nèi)癰膿將足,脈細食少。治以托里,冀其外潰為妙。

黃 銀花 穿山甲 肉桂 當歸 赤苓 澤瀉 皂角刺 苡仁 廣皮 血珀屑許 寒氣入于厥陰,濕熱隨經(jīng)下注。睪丸腫脹,少腹結(jié)硬腫痛。防成縮腳小腸癰重癥。

川楝子 吳茱萸 枳殼 歸尾 焦楂肉 橘核 小茴香 萆 焦黑梔 蔥白頭某 環(huán)跳臀股之間,從前曾患外瘍。今戽水傷筋,受水寒之氣襲筋骨之中,臀股胯凹腓 酸痛,大便燥結(jié),小便不利,氣墜尻酸。病在太陽、少陰二經(jīng),防發(fā)附骨陰疽。

六味地黃湯去山藥,加細辛、麻仁、獨活、川熟附。

另∶東垣資腎丸二錢,開水送下。

淵按∶辛、獨二味,發(fā)少陰之寒從太陽而散,佐附子以溫之,六味以補之泄之。

任 濕熱伏邪內(nèi)蘊,引動宿毒,遍發(fā)廣痘,亦曰廣風。恐其肢節(jié)酸強,殊難速效。

防風 當歸 赤芍 皂莢子 銀花 天花粉 連翹 甘草 陳皮 土茯苓許 腎巖翻花,在法不治。怡情安養(yǎng),帶疾延年。

鮮首烏 馬料豆 銀花 生甘草朝服六味丸三錢,淡鹽花湯送。

劉 腎俞漫腫色白,脈虛微熱,此腎俞發(fā)也。屬三陰虧損,濕熱入絡,氣血凝滯而生。最為淹纏。姑與消散法。

當歸 防風 杜仲 秦艽 金狗脊 丹參 廣皮 萆 獨活 胡桃肉 桑枝胡 胃脘生癰,脈虛形瘦。初起寒熱,延今四十余日,晨必泄瀉無度。是中氣大虛,不勝攻消之任也。今與內(nèi)托法。倘仍作瀉,則難矣。

黨參 木香 法半夏 茯苓 枳殼 砂仁 當歸 冬術(shù) 干姜陳皮某 面顴毒乃陽明郁火所結(jié),今已穿潰,孔如豆大。雖比顴骨疽較輕,然收功亦遲。須忌一切發(fā)風動火之物。

羚羊角 白芷 茯苓 土貝母 廣皮 黨參 連翹 丹皮 銀花 甘草劉 平日豪飲,胃濕必甚。去冬齦腫咳嗽,仍不節(jié)飲,以致音啞齦腐,蔓延及唇,此沿牙毒也。雖非牙巖之比,然亦不易收功。

甘露飲去甘草、天冬,加赤苓、黃芩、雞距子、葛根、蟬衣、茅柴根。

淵按∶陽明濕火所致。

陸 本原不足,兼挾風溫。發(fā)熱,頸間結(jié)核成痰。二十余日,不紅,不腫,不消散,亦不作膿,屬半虛半實。慎柔方有良法,用四君子加牛蒡子,世所未知,余曾驗過。

四君子加牛蒡子、象貝母、桑葉。

淵按∶四君補虛,佐蒡、貝以消風痰,桑葉清肺通絡。從補虛中想出祛邪之法,心思靈敏。

又 昨用慎柔方,是托散法。服下若汗出熱退,則數(shù)劑可消。若汗不出,仍發(fā)熱,則數(shù)劑成膿,且易潰斂。

前方加鉤鉤。

又 三歲孩童,但哺乳汁,不進谷食,脾胃虛弱可知。頸結(jié)痰核而有寒熱,必挾風溫,屬半虛半實。

今將一月,熱退復熱,其塊不消,不作膿,大便溏,脾胃不足,氣血兩虛。

黨參 冬術(shù) 陳皮 荊芥 黃 歸身 防風 葛根 砂仁 桑葉周 立齋云∶外瘍經(jīng)久不消散,亦不作膿,氣虛也。徒用攻消,恐無所益。

黃 黨參 防風 歸身 澤蘭葉 穿山甲 僵蠶 丹參 廣皮 桑枝朱 結(jié)毒穿破不斂,在于當額眉棱,俱屬陽明部位。已及半載,當養(yǎng)氣血以化毒。

大熟地 黨參 川芎 皂莢子 茯苓 土貝母 黃 當歸 生甘草 銀花 土茯苓陳 本體陰虧,四月間濕熱成瘍,潰膿而愈。愈后正虛,肝風升動,眩暈跌仆,以致腿股環(huán)跳受傷,漫腫色白,而生附骨痰疽。今二便阻塞,少腹脹滿,將有腸癰之變。

忍冬藤 丹皮 桃仁 延胡索 鮮首烏 車前子 歸身 牛膝 血珀(五分,研末,藥汁調(diào)下)某 濕熱積聚,阻于少陽。病起發(fā)熱,便少腹偏右板痛,足屈不伸,小腸癰也。身熱不止,防其成膿。

甘草 桔梗 枳殼 蘇梗 赤苓 土貝母 砂仁 延胡索 焦楂肉 川楝子 澤蘭葉許 肝膽郁火,凝結(jié)成痰。腮頰硬腫,牙關(guān)不開,此骨槽痰也。脈象郁澀,氣失利暢,藥力不易見效。

柴胡 黑山梔 香附 秦艽 制僵蠶 石決明 土貝母 丹皮 桑葉 郁金 骨碎補 刺蒺藜 鉤鉤某 鼓槌多骨流痰,膿孔甚多,手掌及腕皆腫硬,而色紫不痛。已出過多骨,出骨之處已斂,而余外仍腫。此風毒濕熱錮結(jié)手經(jīng)。延來五月,收功不易。

當歸 防風 苡仁 丹皮 連翹 廣皮 生甘草 紅花 桑枝另蜣 蟲炙五錢,研末,摻。

汪 《內(nèi)經(jīng)》云∶一陰一陽結(jié),謂之喉痹。指少陰君火合少陽相火上逆而為病也。病由內(nèi)生,非關(guān)外感風溫,故治之不易速效。養(yǎng)陰降火化痰,每相須為法。惟嫌脈息太細,系素稟六陰,真陽不足。然清藥亦宜酌用,恐陰未足而陽先傷耳。慎之。

沙參 石決明 白扁豆 元參 懷山藥 蛤殼 川石斛 生甘草 茯苓 川貝 桔梗另∶元明粉一錢,朱砂五厘,冰片二分,研細末,吹。

某 腎主骨,膝者,骨之溪谷也。腎虛則骨髓空,而寒濕乘之,兩足跟痛及于膝。久而不已,防成鶴膝風痹。

大熟地 萆 苡仁 牛膝 桂枝 枸杞子 川斷 防風 獨活另∶虎潛丸,每朝三錢。

某 心火與濕熱交結(jié)而成痰核。上則舌下,中則脘間,下則陰頭,皆結(jié)小核如棉子。此皆火郁之所致。

川連(二錢,酒炒) 陳皮(一兩,鹽水炒) 甘遂(三錢,面包煨,去心) 半夏(一兩五錢) 茯苓(二兩) 澤瀉(一兩) 蛤殼(二兩,研粉) 紅芽大戟(三錢,洗淡,炒)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朝一錢,開水送下。

淵按∶直搗其巢,非膽識兼優(yōu)不能。然虛者未可漫試。

某 風毒內(nèi)攻入腦,走入耳竅,疼痛出膿,膿出不爽,盤及耳后頸間硬腫不消,此盤耳癰也。已延兩月,癥無頭面,牙關(guān)不痛,恐滋蔓骨槽等變,殊非易治。

羚羊角 元參 磁石 甘菊花 細生地 牛蒡子 制僵蠶 菖蒲 鉤鉤 蔥白頭某 舌根邊僵木不痛,已經(jīng)數(shù)月,防變舌疳。此屬心脾郁火。治以清養(yǎng)營陰,稍參苦降。

鮮生地 川連 元參 丹參 麥冬 生甘草 丹皮 桔梗又 川連(三分) 蒲黃(一錢) 冰片(二分) 五靈脂(一錢) 人中白(四分, )上味共研細末,吹舌根。

吳 暑熱蒸迫,心火暴甚。喉舌腫痛,及今旬日,勢防成膿。用涼膈散加犀、羚,解上焦以泄君火之燔。

牛蒡子 犀角 連翹 焦山梔 生軍(水浸) 大貝母 元明粉 竹葉 蘆根 薄荷又 消管丸。

胡黃連(一兩) 刺 皮(一兩,炙) 象牙屑(一兩) 五倍子(一兩,炙) 蟾酥(酒化,三錢) 陳硬明角燈(二兩,炙)上藥為末,煉蜜丸。用上好雄精三錢,泛上為衣。每朝三錢,金銀花湯送下。

淵按∶方極佳。惟蟾酥大毒走竄之品,每日服分余,未知可否。減半則穩(wěn)當矣。此治外癥久而成管者。

某 足丫碎爛,南方濕熱之常病也。患者甚多。今足趾碎爛,掌心皮濃而燥,非徒濕熱,血亦枯矣。經(jīng)云∶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碎爛不愈,恐成風濕。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祛濕先治脾,脾旺濕自絕。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制首烏 丹參 當歸 防風 苡仁 懷山藥 茯苓 萆 草 紅棗 三角胡麻周 咳吐臭痰,已延三月。脈數(shù)而虛,其陰已傷。面白無華,飲食漸減,肺失所恃,防成肺痿。

沙參 黃 麥冬 白芨 茯苓 元參 大生地 杏仁 百合 蘆根尖又 咳痰腥臭,面色青晦,脈數(shù)而虛,納谷大減。此木火乘金,金傷及土,臟氣克賊,恐延不治。

北沙參 桑白皮 麥冬 苡仁 茯苓 白扁豆 野茭根 橘紅 紫菀 元參 蘆根尖楊 一陰一陽結(jié)謂之喉痹。一陰者,厥陰也;一陽者,少陽也。相火寄于肝膽,君火一動,相火隨熾,上炎灼金,痹喉之癥作矣。

鮮生地 元參 麥冬 焦山梔 大生地 石決明 沙參 桔梗 生甘草 豆衣 梨肉王 寒痰凝阻,頰車不利,高而腫硬,色白不紅。此屬陰寒骨槽,與色紅身熱者不同。

大熟地 麻黃 桂枝 秦艽 防風 制僵蠶 當歸 白芥子趙 脾虛濕熱入絡,兩手指節(jié)手腕皆木腫。此乃鼓槌流痰,不易速愈。

黃 白術(shù) 防風 秦艽 川貝母 當歸 茯苓馮 臍風由乎脾腎濕熱而成。今腹痛便泄,先運其中。

白術(shù) 赤芍 茯苓 陳皮 木香 當歸 六神曲 龍齒 砂仁某 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體肥濕勝之人,衛(wèi)恒虛冷,營多盛熱。故肥人當暑,往往肌膚常冷,而易生外瘍也。瘍發(fā)背脊三候,內(nèi)膿已結(jié),外腐未透。營中之火極熾,衛(wèi)弱失于敷布,不能引血化腐,載毒外出,漸顯內(nèi)陷之機,頗為可慮。非溫不能助衛(wèi)陽以鼓舞,非清不能解營熱以化毒。經(jīng)曰∶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此法是矣。

黃 (附子煎汁,炒) 鮮生地 穿山甲 地丁草 連翹 皂角刺 制僵蠶 金銀花另以三角風熏。

淵按∶三角風未詳是否三角胡麻。

趙 咽喉腫及上 ,的屬喉癰。湯水難咽,痰多便閉。癥交四日,邪火熾張。秀翁主以清化滌痰,極是。鄙意竟用涼膈散通徹表里,尤為簡凈。仍候裁正。

涼膈散加牛蒡子、桔梗、蘆根。

仁淵曰∶欲為瘍科名家,須多讀內(nèi)科方書。蓋外科之難治,在內(nèi)傷陰證。然亦不外表里陰陽虛實寒熱八字。能明此八字,生死難易,胸中自然了了。夫人身營衛(wèi),環(huán)周不息,一有壅逆,即腫硬作痛,而生外瘍。外科書分五善七惡,以定吉兇,無非在陰陽兩字推求。謂五善不宜少四,七惡不宜有三。陽多即吉,陰盛即兇。若善惡兼見,可死可生,是在善治者得治則生,失治則死。

即奇怪之證,方書師傳所未及,茍學問精深,定其六經(jīng)部位,審其陰陽虛實,生死吉兇,胸中自有把握。而膏丹敷摻之藥,宜不吝金錢,誠心虔制,自可應手取效。蓋有形跡可求,較內(nèi)科有捉摸耳。若手法刀法須有師傳,否恐動手便錯,及至回頭,其人已吃虧不小矣。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沁县| 青海省| 雷州市| 类乌齐县| 广丰县| 平阴县| 长春市| 南开区| 洪湖市| 石景山区| 东乡| 化隆| 广德县| 清河县| 沐川县| 青岛市| 博乐市| 江孜县| 枣强县| 丹江口市| 江城| 县级市| 长葛市| 康平县| 苗栗县| 竹山县| 若尔盖县| 渭源县| 宁阳县| 鹤山市| 勐海县| 宜州市| 页游| 连江县| 郴州市| 罗江县| 江津市| 利辛县| 石狮市| 十堰市| 蒙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