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本草新編
免費

成書于1687年。清代陳士鐸撰,日本寬政元年(1789年)東園松田義厚翻刻本(卷1刻本,卷2、卷3、卷4、卷5均抄本)。該書采用問答的形式,討論藥物的臨床應用,配伍等。主要是著者的心得,體會及個人見解,回答問題詳盡而透徹。書中某些藥其炮制與藥性有關時,方提出來進行討論。書中認為古人常提出的“飯上蒸”,是為了克服忌鐵鍋而又要用鐵鍋,采用的補救方法。對酒制白芍,乳制茯苓,首烏熟用和黃芪蜜炙等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芍藥正取其寒以涼肝之熱,奈何以酒制,而使之溫耶”;茯苓“若過用乳制,則通利之性反失”;“黃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謂黃芪炙則補而生則瀉,其實生用未嘗不補也”;何首烏“蒸熟能黑須發,但最惡鐵器,凡入諸藥之中,曾經鐵器者,治其以前味,絕無功效……惟生首烏治瘧,實有速效,治痞亦有神功,世人不盡知也,雖然首烏蒸熟以黑須發,又不若生用之尤驗,蓋首烏經九蒸之后,氣味盡失,又經鐵器全無功效矣,不若盡以石塊敲碎,曬干為末……共搗為丸,全不見鐵器,反能烏須發……有些體輕之藥如淫羊藿,蒲公英等,需用劑量大,體輕占體積大不好攜帶,該書提出制成煎膏,縮小體積,以便于帶出,配方用。例蒲公英“夫蒲公英煎膏,實可出奇,尤勝于生用也,而煎膏之法若何,每次必須百斤,石臼內搗爛,鐵鍋內用水煎之,一鍋水煎至七分,將渣濾起不用,止用汁……俱取清汁,入于大鍋內,再煮至濃汁,然后取砂瓶內盛之,再用重湯煮之,俟其汁如蜜,將汁傾入盆內,牛皮膏化開,入之攪均為膏,曬之自干矣,大約濃汁一斤,入牛皮膏一兩,便可成膏而切片矣。一百斤蒲公英取膏七斤,存之藥籠中,以治瘡毒火毒尤妙,凡前藥內該用草一兩者,止消用二錢,再簡妙法也。無鮮草可用干草,干則不必百斤,三十斤便可熬膏取七斤矣”。

陳士鐸 ·國學 ·19.5萬字

最新章節 第45章 2015-11-11 11:05:49
直齋書錄解題
免費

目錄著作。陳振孫撰。宋、元有刻本和抄本行世,到清初56卷之全本已不可見,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重編為22卷,刻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四十三年(1778),盧文弨據秀水朱氏曝書亭抄本、元抄殘本、《文獻通考·經籍考》等加以校訂,輯成《(新訂)直齋書錄解題》56卷,現存上海圖書館,缺8—16卷。今人徐小蠻、顧美華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為底本,參考元抄殘本、盧校本和《文獻通考·經籍考》,校點標注,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陳振孫,字伯玉,號直齋,宋代浙江安吉人,嘉定末年任江西南城縣官,理宗寶慶、紹定年間做興化軍通判(在福建莆田)。端平三年(1236)以朝散大夫知臺州。嘉熙元年(1237)改知嘉興府。后任臨安國子監司業,歷官某部侍郎、寶章閣待制。淳祐九年(1249)致仕,贈光祿大夫。官福建莆田時,曾傳抄當地鄭樵諸家的藏書,得5萬余卷,仿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體例撰成本書。收書共3039種,每書著錄其卷數和著者姓名,并寫成提要,評論得失。考證較詳。分類排列,雖未標出經、史、子、集四部之名,實則按四部序列。前10類屬經部,次16類屬史部,再次20類屬子部,后7類屬集部,共53類。本書與晃公武的《郡齋讀書志》,被后人譽為宋代私家目錄的雙璧。由于著錄豐富,其中不少書籍早已失傳,本書是考查宋以前古籍的依據,所以《四庫全書總目》說:“古書之不傳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偽,核其異同,亦考證之所必資,不可廢也。”這個評價是極其公允的。

陳振孫 ·國學 ·19.5萬字

最新章節 第23章 章奏類 2015-12-27 08:46:12
絜齋集
免費

南宋哲學家袁燮的著作匯編。因學者稱袁燮為絜齋先生,故名。此書包括了袁燮的主要著述和他的主要思想。在此書中,袁燮將陸九淵既視作道德本源又視作知覺主體的“本心”著重引向倫理道德方面,說“人之本心萬善咸具,乍見孺子將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嗟來之食,寧死不受,是之謂本心”(卷八《跋八箴》)。他進一步認為,人的一切社會行為皆是“心”的體現:“心之精神洞徹無間,九州四海靡所不燭”(卷一《都官郎官上殿劄子》)。此書中袁燮從陸九淵的“心即理”觀點出發,推出了“天人一理”的命題:“國無定論,人有離心,乖氣所召,災患必作,此恒燠所以應也。天人一理,隨感而應,可不畏哉!”(卷三《論弭咎征宜戒逸豫劄子》)此書反映出袁燮除了學宗陸九淵以外,也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他接受了朱熹的道統觀,認為:“(孟氏之后)豈無儒宗,然雖有求道之心,而未有得道之實……于是乎道統寢微,不絕如線,寥寥至于我宋,乃始有濂溪先生者,精思密察,窺見其真,得顏氏子之樂,潛養既深,蹈履既熟,乃筆之書,乃見諸行事。二程之學淵源于茲,遂以斯道師表后進,迄今學者趨向不迷,系誰之力,實惟先生復開其端,豈可忘所自哉!”(卷九《濂溪先生祠記》)《絜齋集》既是袁燮的主要著作,也是象山學派的代表作之一。原為二十六卷,后集十三卷,已佚。后據《永樂大典》所載得文章二百四十八篇,詩一百七十六首,成二十四卷,又以其子袁甫所作序附之,即成今本《絜齋集》。有珍柏木、閩覆本、杭縮本、甬江袁氏刊本等。

袁燮 ·國學 ·19.4萬字

最新章節 第25章 2015-12-18 10:40:05
毛詩故訓傳
免費

注釋書。西漢毛公撰。《詩經》傳至西漢,分為四家,齊魯韓三家為今文,毛詩為古文,《漢書·藝文志》著錄《毛詩》29卷,《毛詩故訓傳》30卷,然但稱“毛公之學”,不著其名,今人一般認為作《故訓傳》者為魯人毛亨(稱“大毛公”),毛亨授趙人毛萇(稱“小毛公”)。四家詩中,毛詩最為晚出,勢力也最小,自東漢末鄭玄為之作箋,始大行于世,以后三家詩漸次亡佚,毛詩遂成為《詩經》之唯一傳本。《毛詩故訓傳》是目前所存最早的傳注體訓詁書,““詁訓”第就經文所言者而詮釋文,“傳”則并經文所未言而引申之,此“詁訓”與“傳”之別也”(清毛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毛詩訓詁傳名義考》),“詁訓”亦即“故訓”,用來釋字詞,“傳”則用來通詩義。全書以“故訓”即解釋字義為主,行文簡約,大量采用直訓即“某,某也”的形式,然而多是隨文立訓,所注均為句中使用義,或以大類名釋小類名,或以小類名釋大類名,或以今字釋古字,或以通行字釋非通行字,等等。故同一個字可能用不同的字來解釋,而不同的字也可能用相同的字來解釋。其他術語,有“某猶某也”、“某亦某也”、“某謂之某”、“某某為某”、“某某曰某”、“某言某某”、“某,某屬”、“某,某貌”、“某,辭也”、“某,嘆辭”、“某,某也,一曰某也”等,訓釋詞與被訓釋詞在詞義上通常并不是完全的對等關系,而只限于本篇本句中的使用義。在“傳”的方面,毛公不但解釋句義、章旨、篇旨,也解釋創作手法,標明“興”體,還常介紹詩之背景材料。毛公的訓詁體例和術語并非都是自己獨創,而是淵源有自,繼承發展了前代學者的成就(今人可以從《國語》、《左傳》、《禮記》等書中考見其承襲之軌跡),把前人分散的詁訓體例和術語匯于一書中,形成了完整嚴密的體系,奠定了傳注體訓詁學的基礎。今通行者為《十三經注疏》本,又有宋刻單行本二部,藏北京圖書館。清段玉裁有《毛詩故訓傳定本》30卷,亦可參看。

段玉裁 ·國學 ·19.4萬字

最新章節 第47章 豳風(27) 2015-12-21 10:49:39
范文正集
免費

原名《丹陽集》,一名《范文正公文集》。詩文別集。北宋范仲淹(989—1052)撰。二十卷,別集四卷,補編五卷。仲淹字希文,幼二歲而孤,母改嫁朱氏,從其姓,名說,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舉大中祥符進士,始還姓更名。晏殊薦為秘閣校理。曾官吏部員外郎、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參政知事。任職時,正直敢言,察民疾苦。曾同富弼、歐陽修等向仁宗建議改革官制、重視農桑等十事。因被讒,于赴穎州途中病死。謚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是編元祐四年(1089)成書,蘇軾為之序。含賦二卷,詩三卷,議、頌、記、書五卷,祭文、碑銘、墓表等五卷,表狀五卷。計收詩賦二百六十八首,雜文百六十五篇。《別集》四卷,乃綦煥于淳熙十三年(1186)校定舊刻時續輯,含詩一卷,賦二卷,序一卷。計收詩文三十七篇。《補編》五卷,為清康熙中仲淹裔孫能濬搜輯,收奏議、序等一卷,制詞一卷,題跋一卷,碑記、祭文二卷。仲淹工于詩、詞、散文,其作品多有豐富政治內容。著名的《岳陽樓記》,抒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抱負,文中多用四言,雜以排偶,鋪敘藻飾,寫景壯麗,為歷代傳誦。其詞賦亦境界壯闊,風格蒼涼,突破了唐末五代詞之綺靡風氣。有《四庫全書》本,《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四部叢刊》影明本(題名作《范文正公文集》)。

(宋)范仲淹 ·國學 ·19.3萬字

最新章節 第30章 范文正集補編巻五 2015-10-09 14:10:10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潼关县| 建平县| 兴宁市| 罗定市| 家居| 周宁县| 东方市| 桑日县| 门源| 运城市| 漠河县| 桓台县| 澄江县| 棋牌| 铜山县| 进贤县| 平泉县| 孝感市| 绥宁县| 紫金县| 竹溪县| 萝北县| 社会| 油尖旺区| 盐城市| 包头市| 岚皋县| 亳州市| 闻喜县| 得荣县| 嵊州市| 锦屏县| 略阳县| 宁德市| 稻城县| 澎湖县| 崇明县| 宜州市| 泽普县| 扎兰屯市| 吉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