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
成書于1687年。清代陳士鐸撰,日本寬政元年(1789年)東園松田義厚翻刻本(卷1刻本,卷2、卷3、卷4、卷5均抄本)。該書采用問答的形式,討論藥物的臨床應用,配伍等。主要是著者的心得,體會及個人見解,回答問題詳盡而透徹。書中某些藥其炮制與藥性有關時,方提出來進行討論。書中認為古人常提出的“飯上蒸”,是為了克服忌鐵鍋而又要用鐵鍋,采用的補救方法。對酒制白芍,乳制茯苓,首烏熟用和黃芪蜜炙等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芍藥正取其寒以涼肝之熱,奈何以酒制,而使之溫耶”;茯苓“若過用乳制,則通利之性反失”;“黃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謂黃芪炙則補而生則瀉,其實生用未嘗不補也”;何首烏“蒸熟能黑須發,但最惡鐵器,凡入諸藥之中,曾經鐵器者,治其以前味,絕無功效……惟生首烏治瘧,實有速效,治痞亦有神功,世人不盡知也,雖然首烏蒸熟以黑須發,又不若生用之尤驗,蓋首烏經九蒸之后,氣味盡失,又經鐵器全無功效矣,不若盡以石塊敲碎,曬干為末……共搗為丸,全不見鐵器,反能烏須發……有些體輕之藥如淫羊藿,蒲公英等,需用劑量大,體輕占體積大不好攜帶,該書提出制成煎膏,縮小體積,以便于帶出,配方用。例蒲公英“夫蒲公英煎膏,實可出奇,尤勝于生用也,而煎膏之法若何,每次必須百斤,石臼內搗爛,鐵鍋內用水煎之,一鍋水煎至七分,將渣濾起不用,止用汁……俱取清汁,入于大鍋內,再煮至濃汁,然后取砂瓶內盛之,再用重湯煮之,俟其汁如蜜,將汁傾入盆內,牛皮膏化開,入之攪均為膏,曬之自干矣,大約濃汁一斤,入牛皮膏一兩,便可成膏而切片矣。一百斤蒲公英取膏七斤,存之藥籠中,以治瘡毒火毒尤妙,凡前藥內該用草一兩者,止消用二錢,再簡妙法也。無鮮草可用干草,干則不必百斤,三十斤便可熬膏取七斤矣”。
·19.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