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
目錄著作。陳振孫撰。宋、元有刻本和抄本行世,到清初56卷之全本已不可見,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重編為22卷,刻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四十三年(1778),盧文弨據秀水朱氏曝書亭抄本、元抄殘本、《文獻通考·經籍考》等加以校訂,輯成《(新訂)直齋書錄解題》56卷,現存上海圖書館,缺8—16卷。今人徐小蠻、顧美華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為底本,參考元抄殘本、盧校本和《文獻通考·經籍考》,校點標注,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陳振孫,字伯玉,號直齋,宋代浙江安吉人,嘉定末年任江西南城縣官,理宗寶慶、紹定年間做興化軍通判(在福建莆田)。端平三年(1236)以朝散大夫知臺州。嘉熙元年(1237)改知嘉興府。后任臨安國子監司業,歷官某部侍郎、寶章閣待制。淳祐九年(1249)致仕,贈光祿大夫。官福建莆田時,曾傳抄當地鄭樵諸家的藏書,得5萬余卷,仿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體例撰成本書。收書共3039種,每書著錄其卷數和著者姓名,并寫成提要,評論得失。考證較詳。分類排列,雖未標出經、史、子、集四部之名,實則按四部序列。前10類屬經部,次16類屬史部,再次20類屬子部,后7類屬集部,共53類。本書與晃公武的《郡齋讀書志》,被后人譽為宋代私家目錄的雙璧。由于著錄豐富,其中不少書籍早已失傳,本書是考查宋以前古籍的依據,所以《四庫全書總目》說:“古書之不傳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偽,核其異同,亦考證之所必資,不可廢也。”這個評價是極其公允的。
·19.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