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信錄
中國古史考證辯偽著作。崔述撰。其門人陳履和曾刊刻崔述遺書19種,光緒5年(1789)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收《考信錄》12種。顧頡剛搜羅整理、編成新的《崔東壁遺書》校點書于1936年在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另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崔述,字武承,號東壁,清直隸大名(今屬河北)人。乾隆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知縣。清代開疑古風氣之先的經史學家。一生著述凡34種,88卷。本書36卷,翼錄10卷。其中《考信錄提要》(一名《考古提要》)2卷,《補上古考信錄》2卷,為“前錄”2種;《唐虞考信錄》4卷,《夏考信錄》2卷、《商考信錄》2卷、《豐鎬考信錄》8卷,《洙泗考信錄》4卷,為“正錄”5種;《豐鎬考信別錄》3卷,《豐鎬考信余錄》3卷、《孟子事實錄》2卷、《考古續說》2卷,《考信附錄》2卷,為“后錄”5種;《王政三大典考》3卷、《續風偶識》4卷,《古文尚書辯偽》2卷、《論語余說》1卷,為“翼錄”4種。本書取司馬遷“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之意以名之。以懷疑、辨偽、考信三者為事。治學以儒家經典為主,凡諸子百家以及秦漢后傳注所言為群經所不具者,皆不輕信,必舉秦以前史實參互比較,以求其真;對異端邪說不經不言,則辟其繆而一律削去,系統考訂了中國上古及歷史和孔子、孟子的事跡。其治學用以經證經之法研究古史,與當時正文字、明音訓、釋名物、考典章的考據學在內容與方法上均有所不同,因而不為時人所重。雖然崔述治學謹嚴、目光銳敏,但其學術以尊經衛道為宗旨,故唯經是從,疑辨考信到經而止,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自信太過,致失是非之準者亦時有之。其疑古辨偽的精神對20世紀20年代崛起的古史辨學派產生很大影響。
·80.6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