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引未來(《復旦金融評論》第16期)
本期主題:職引未來。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與個人發展和家庭幸福緊密相關。近幾年來,隨著經濟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不少人面臨就業難題,如行業轉換需重新就業、畢業生規模連年攀升、競爭力加大等各種難題。在這一背景下,“新就業形態”應運而生,“新就業形態”是一種以互聯網為基礎、以平臺為載體、以靈活為特征、以創新為動力的新型就業方式,包括網約工、共享經濟、眾包、電商直播等。截至2021年末,我國靈活就業人員約2億。其中,平臺外賣騎手達到400多萬,平臺從事主播及相關從業人員有160多萬,比2020年增長了3倍。“新就業形態”在大力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社會保險參保存在障礙,平臺企業、勞動者與勞務承包商之間的責任劃分尚不明確等。因此,本期圍繞“新就業形態”的種種矛盾點,我們邀請到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教授王勇、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研究室副主任鮑春雷、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等領域學者專家就這一話題進行討論。此外,本期對話欄目中,魏尚進主編對談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共同探討:貨幣對經濟會產生哪些影響?貨幣中的外生貨幣對中國經濟重構是否有著重要的意義?魏尚進主編還從短期、中期、長期的時間維度來分析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困境和選擇,發表了相關觀點和建議。
·9.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