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智囊》是一部集智慧和韜略于一體的經典名著。全書分為上智、明智、察智、膽智等十部二十八卷,集中展示了作者馮夢龍的重要政治見解和思謀韜略,堪稱“中國古代智慧的錦囊”。本書對原典進行了精準的注釋與翻譯以及評析,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及其精髓。本書將會讓您感受到那種智慧的碰撞,巧思的火花,以及閱讀經典的震撼與感觸。讀者也可掃描書中二維碼,聆聽配樂朗誦章節。
(明)馮夢龍 ·國學普及讀物 ·17.4萬字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它是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其中保存了大量極為珍貴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歷史資料,戰國時總稱為《書》,直到西漢時期才改稱為《尚書》。本次出版,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我們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基礎上,又進行了詳盡的注釋和準確流暢的翻譯。
中華文化講堂注譯 ·國學普及讀物 ·20.6萬字
“漢字很難寫,尤其是刀刻甲骨,漆書竹簡,不可能像今天用電腦,幾分鐘就是一大版。故古文簡約,少廢話,這是老祖宗的一項特長,不應該輕易丟掉。”這是鍾叔河先生二十多年前提出的觀點,本書正是作者這一觀點的體現。《念樓學短合集》共精選古代短文五百三十篇,涵蓋經史子集各類內容,共分為五卷。每篇除不超過百字的古文部分(學其短),還有作者對古文的流暢譯文(念樓讀),以及作者結合自己知識、閱歷,聯系古今中外的一些感悟(念樓曰)。每篇文章短小精悍、耳熟能詳、兼具信達雅,對于中小學生學習古文是一種很好的參考,成年人閱讀亦能從中受到啟發。
鍾叔河 ·國學普及讀物 ·32.7萬字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道家兒童啟蒙書目。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后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弟子規》是一部成書于清朝并且被廣為流傳的一種兒童啟蒙的讀物,其主要目的就是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為將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闡釋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所應具備的一些禮儀與規范。
馮國超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7萬字
《國學小叢書-古詩論》洪為法著商務印書館這是一本學習古典詩詞的入門級讀物。本書融學者的嚴謹與文人的敏感于一體,既能條分縷析、折衷群言,又能深味詩心、燭照幽微,以史論、創作、鑒賞三維并舉,給我們揭示了絕句、律詩、古詩在形式上的獨特審美內涵,展現出民國詩學研究的獨特風貌。《國學小叢書》是由王云五策劃并擔任主編。王云五于1922年由胡適推薦進商務印書館擔任編譯所長,他大刀闊斧地按新知識、新學科改組編譯所,擴大出書范圍,以新知識為內容,以通俗為目標,以商業為前提,加強出書的系統性。他非常注重小叢書的出版。他做的第一套書是《百科小叢書》,以后又陸續出版了《國學小叢書》等數十套,并在這些小叢書的基礎上匯編而成大型叢書:《萬有文庫》。
洪為法 ·國學普及讀物 ·64字
書中按照國學經典《四庫全書》的分類,將內容分為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四個部分,涵蓋經學、史學、諸子學說、古典文學、歷代科學與藝術、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內容,不單是收羅了大量國學瑰寶知識,讓大家了解到國學研究和學習的必要性,同時,還有北大學者的各種研究成果和觀點佐證。在書中,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多國學的重要內容,比如,道家、儒家、釋家到底講了什么,主要思想和核心內容是什么,精髓何在。這些對諸子百家學問的探討,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國學的博大精深。編者力圖用簡潔的文字將國學中精華的思想傳遞給讀者,為讀者提供想知道、需要知道和應該知道的國學知識。比起學術研究層面的知識來說,書中的內容更顯得通俗易懂、清新有趣。豐富的內容、簡明的體例,讓你一書在手,就如走進北大國學課堂;一卷在握,就將傳統智慧收入囊中。
文章編著 ·國學普及讀物 ·32.5萬字
《詩經》是我國很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孔子 ·國學普及讀物 ·18.4萬字
《老子》一書雖只有短短五千余言,但言簡意深,于政治、經濟、歷史、哲學、軍事、養生等諸多方面作了精彩闡述,是一部能開慧明道的經典。本書的著譯和解析,有助于讀者直接地感受、體味《老子》一書的原文含義以及言外之意,更好地領會《老子》一書的玄妙哲思,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思想與文化。
姚淦銘譯解 ·國學普及讀物 ·12.1萬字
呂留良(1629-1683),字莊生,又名光輪,字用晦,號晚村,別號恥齋老人、南陽布衣;暮年為僧,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浙江崇德(今屬桐鄉)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理學家、時文評選家、出版家。著有《何求老人殘稿》《晚村先生文集》《呂晚村先生四書講義》《東莊醫案》《晚村先生家訓》等。譯注者:張天杰,浙江桐鄉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后,現任杭州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學院教授。著有《張履祥與清初學術》《蕺山學派與明清學術轉型》等學術專著并發表學術論文五十多篇。魯東平,河南沈丘人,浙江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現任浙江桐鄉第二中學一級教師、桐鄉市呂留良研究會會員、桐鄉市崇福鎮文聯名人研究會秘書長。王曉霞,黑龍江虎林人,現任浙江桐鄉第二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呂留良研究會會員,曾發表《為人清高景仰起,清輝照人敬此生——從呂留良削發為僧看其身份的多重性》等相關論文。
(清)呂留良著 張天杰 魯東平 王曉霞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11.7萬字
《少年讀古文觀止:周朝經史》是給青少年的《古文觀止》的第一本,主要記載時間是周朝,尤其是春秋的歷史,主要編選介紹《左傳》《國語》《公羊傳》《谷梁傳》四種書中的經典文章。《古文觀止》由清初吳楚材、吳調侯叔侄編定,與昭明太子的《文選》齊名,是自清代以來頗為通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其選目獨到,取材廣泛,選編了上自先秦下至明朝的二百二十篇古文精品,分十二卷,以散文為主,兼收駢文經典,大體反映了古代散文發展的主要面貌;篇幅適中,多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便于誦讀。本書作為給青少年閱讀的版本,以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觀止》為底本核校,所選文章篇幅適中,多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便于記誦。同時我們約請業內專家進行譯注、把關,結合各專家的意見給每篇選文配備了題解、注釋、譯文和知識點,并配以精美的手繪古風插畫,講明時代背景,注釋力求精當,譯文追求流暢自然,希望幫助青少年讀者更深入地閱讀欣賞《古文觀止》這部經典。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國學普及讀物 ·6.2萬字
上卷記載了常見谷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養蠶、紡織和染色的技術,以及制鹽、造糖的工藝。中卷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舟車的制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則主要集中于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寶石的采集加工等。按照全書的結構來看,食物、著衣兩個方面的內容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與金屬開采、冶煉、錘鍛有關的內容。書中所提到的各種技術都是以國內當時最先進的地區為準,如蘇杭的絲綢、景德鎮的瓷器、云南的礦產等等。《天工開物》中,記載的許多傳統的手工藝,有些已經生生不息地在華夏大地上傳承了數千年。它們不僅體現了華夏工藝文明的巔峰,集結了高度的科學與智慧,更滋養著整個中國的民生命脈。
斯塔熊著繪 ·國學普及讀物 ·2.2萬字
《國學小叢書-周易論略》陳柱著商務印書館1933年陳柱字柱尊,號守玄,廣西北流縣民樂鎮蘿村人。著名國學家,出身于書香世家,自小養成勤奮好學、鍥而不舍的精神。?在我國學術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堪稱學界奇人,沒畢業就被南洋大學聘為國文教師;寫了那么多書,居然還有閑暇經常出去旅游;本來喜歡子學,民國以后,“子學朋興,六藝之言,漸如土苴,余性好矯俗,乃轉而治經”。真是個學術怪才。雖然他只活了54歲,著作卻達120余種,1000余萬字,很多著作還是文言文,且遍及經史子集。《周易論略》是作者研究《易經》的重要著作。
陳柱 ·國學普及讀物 ·65字
中國傳統文化中,“十三經”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其薈萃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涵蓋中國古代的文學、哲學、歷史等諸多領域,極具文獻價值。西漢以降,它們又逐漸被確立為國家經典,備受尊崇。但“十三經”大多文辭深奧,為幫助讀者讀通和理解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邀請程俊英、黃壽祺等名家分別對各經進行注釋、講解和今譯,歷經十數年精心打造,匯為《十三經譯注》,自上市以來,屢獲嘉評。現推出最新版《十三經譯注》優惠套裝,回饋廣大讀者的厚愛。本套書包括《周易譯注》《尚書譯注》《詩經譯注》《周禮譯注》《儀禮譯注》《禮記譯注》《左傳譯注》《春秋公羊傳譯注》《春秋穀梁傳譯注》《孝經譯注》《論語譯注》《孟子譯注》《爾雅譯注》。
李民 王健 汪受寬 楊天宇 王維堤 唐書文 胡奇光 方環海 李夢生 黃壽祺 張善文 金良年 承載等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472萬字
清代詩壇的查慎行行蹤半天下,作詩逾萬首,詩風逼視蘇軾、陸游,才氣橫溢,時人評謂“猶孤鳳獨鶴,翱翔于百鳥雞群中,可謂橫絕一時”。本書入選查詩266首,詞24闋,文10篇,大致反映了查集的總體風貌和藝術特征。書中對每一篇作品都舉證出本事和創作年代,注釋詳贍,評點精當。
(清)查慎行著 聶世美選注 ·國學普及讀物 ·30.5萬字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漢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趙清文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10.5萬字
《吳船錄》是南宋文學家范成大所寫的游記。題名取杜甫詩《絕句四首》“門泊東吳萬里船”句意。對古代游記感興趣的讀者,本書不可不讀。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作者自四川制置使召還,五月由成都起程,取水路東下,于十月抵臨安(今浙江杭州),隨日記所閱歷,著為此書。書中對沿途名勝古跡如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長江三峽、洞庭湖、赤壁、黃州、廬山等記載尤詳,且時有考證。
(宋)范成大 ·國學普及讀物 ·2.1萬字
顏之推(531-590),字介,生于湖北江陵,祖籍山東臨沂。北齊文學家、教育家。初仕梁,后被西魏俘獲,逃入北齊,官至平原太守。北齊亡,又先后在北周、隋任職。顏之推博學多識,一生著述甚豐,但大多亡佚,今存《顏氏家訓》二十卷、《還冤志》一卷(或三卷)。譯注者:邵逝夫,自由學者,1977年生于江蘇射陽。曾師從朱季海先生研習訓詁。早年從事管理學研究,出版相關著述近二十部(署名邵雨)。2009年起,盡棄舊業,投身于傳統文化復興與傳播事業,立足心性工夫,兼習儒、佛精義。并常年講學各地,致力于古典教育的傳承與發揚。撰有儒學經典釋義、大乘佛典釋義等系列著述。2014年春,發起貞元義學。2018年起,推行明志教育。馬克,北京少年正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順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長期致力于傳播正氣和家風,開創并推動“樹家風,養正氣”和“養少年正氣”公益演講。著有《少年正氣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9年)等專著。
(北齊)顏之推著 邵逝夫 馬克譯注 ·國學普及讀物 ·20.4萬字
“細讀國學經典叢書”精選國學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邀請業內專家結合時代需求進行精細、精確解讀,力求以最權威的解讀區別于市場上良莠不齊的同類書,給讀者帶來深刻的啟發,并將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精華應用于工作和生活。《細讀》選取《莊子》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內容,逐條提煉標題進行細讀,以通俗簡煉的語言和內容角度,為讀者提供了與領導管理、個人修養有關的《莊子》的精華思想內容。
盧盛江 ·國學普及讀物 ·29.6萬字
《幼學瓊林》是中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作者程允升。《幼學瓊林》初為明代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編著,本名《幼學須知》,又稱《成語考》《故事尋源》,清人鄒圣脈作了增補,改名為《幼學瓊林》,也叫《幼學故事瓊林》。本次出版,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我們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基礎上,又進行了詳盡的注釋和準確流暢的翻譯。
程登吉 ·國學普及讀物 ·8.7萬字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時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老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稱“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莊子》又稱《南華真經》,《列子》又稱《沖虛真經》,與《道德真經》合稱三真經,被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主要思想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龍若飛編著 ·國學普及讀物 ·8989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