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華年俗文化》叢書從歷史、民俗、傳說等角度,通過對中華吉祥年俗文化(福、祿、壽、喜、財)演進變遷、淵源流向的客觀陳述,力圖為廣大讀者充分展現具有中華民族特質的喜樂觀和人生觀,使得每位朋友都能納福、進祿、增壽、添喜、生財。本書對民間祈福納福習俗、民間認為可以帶來福氣的寶物以及納福的文化內涵及注意事項、福運和住宅的互為依存關系等諸多方面予以層層講析,內容通俗易懂易于實踐,非常適合所有對納福知識感興趣、渴望改善自身福運的讀者閱讀。
《中華年俗文化》編輯部 ·民俗文化 ·6萬字
《傳統節日的由來》是一本深入探究中國傳統節日起源與發展的書籍。書中詳細闡述了眾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寒食節以及上巳節等。對于每個節日,它從起源傳說展開,像端午節中屈原投江、伍子胥的淵源、孝女曹娥傳說與端午的聯系;中秋節古代祭月習俗的發展和嫦娥奔月神話與中秋的關聯等。同時,也對各節日的傳統習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解讀。如七夕節乞巧、拜織女等習俗體現的女性成長與社交文化內涵;重陽節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習俗的意義以及敬老愛老文化在現代社會的體現等。不僅如此,還涉及到部分節日之間的關系演變,如寒食節與清明節從早期區別到逐漸融合的過程等內容。整本書內容豐富全面,是一本幫助讀者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佳作。
李清明編著 ·民俗文化 ·3.6萬字
87版電視劇《紅樓夢》唯一民俗指導鄧云鄉從《紅樓夢》涉及的風俗談起,敘歲時,記年事,說禮儀,談服飾,講古董,論工藝……舉凡民風民俗,無不包藏。作者長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華故事、風俗舊聞,詳征博引,溯本求源,洋洋大觀,讀之忘倦。
鄧云鄉 ·民俗文化 ·10.3萬字
在《迷信與宗教》一書中,井上圓了針對普通讀者,對西方、中國大陸、臺灣、沖繩、日本各地的迷信做了詳盡的介紹,對狐貍、天狗、鬼魅、咒術、卜筮、緣起等進行了版本比較,并以簡單的邏輯指出迷信的疑點,權衡迷信的利弊。他會援引報章文字或自身經驗,說理方式靈活。他還結合自身提倡的妖怪說,對“真怪”“誤怪”“假怪”“偽怪”做了區分,認為“真怪”與純正哲學殊途同歸。
(日)井上圓了 ·民俗文化 ·11.4萬字
本書全面總結和剖析了中國人請客吃飯求人辦事過程中的禮儀、技巧和注意事項等,重點從備局、設局、布局、對局、收局等幾個角度舉例闡述飯局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讓你在飯局之上盡顯紳士風度和淑女風范,有助于你在觥籌交錯間結交貴人,輕松成事。
常娟 ·民俗文化 ·10.2萬字
本套叢書共包括六本書,分別是:《光宗耀祖——宮廷婚禮》《群星耀眼——名人婚禮》《異彩紛呈——少數民族婚禮》《儀式符號——農村婚禮》《中西合璧——城市婚禮》《域外奇俗——世界婚禮》。這套書突出學術性、資料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結合。在把我學術前沿和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生動的文筆對于婚禮有關的習俗、現象、事例、個案和民族志等進行深入淺出的描述和解釋,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各種婚禮文化的閱讀興趣。
鄭萍 李茂 ·民俗文化 ·14.9萬字
五岳祭祀是中國古代山川崇拜的最高形式,深入研究五岳祭祀演變,是研究古代山川信仰的重要突破口。本書通過對秦漢以來歷朝五岳祭祀做出通代考察,總結歸納出五岳祭祀史上的主要環節,揭示五岳祭祀變遷的思想動力以及五岳在歷朝的政治地理意義。書中提出了若干新論點,指出東漢“五岳”融入了朝廷的禮制體系,這與受儒家影響的西漢神爵之制是一脈相承的;提出隋代在五岳祭祀制度上的創新頗多,其建樹不亞于兩漢等。
牛敬飛 ·民俗文化 ·27.1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有:一是民俗學與民間文學研究,主要有對民族學和民間文學性質的研究,以及廣西壯族的民間文學總體風貌、民族文學史觀的變革等進行了調查研究。二是審美人類學研究,主要內容是關于審美人類學的價值取向與方法抉擇、學理基礎與實踐精神、審美人類學:研究方法與學科意義、審美人類學與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當代發展、審美理論研究研究,同時,也對藝術人類學的審美認知、人觀表征以及藝術與人類學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三是民間信仰與民族文化研究,本部分內容除了對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現狀與改革進行研究之外,主要還對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信仰和民族文化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包括壯族師公教基本要素的田野考察、度戒儀式、壯族民間師公教與巫儺道釋儒的整合等,同時,也對紅瑤身體裝飾的文化表達、紅瑤身體裝飾中的剪發易服的身體政治以及紅瑤身體裝飾與身體與家屋空間的構建、身體與南嶺瑤族村落空間的構建等進行了調查研究。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主要對廣西傳統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等體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并對廣西民族民間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和建議。
楊樹喆 海力波主編 ·民俗文化 ·24.8萬字
本書內容大多建立在作者多年的田野調查案例基礎上,從時空維度選擇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類型進行具體、深入地分析,以傳統民俗文化急劇變遷的現狀作為基本的思考對象,關注傳統文化在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的命運,關注在遺產保護語境之下究竟應該如何評估傳統民俗文化及其被遺產的過程等。前六章論述作為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在民眾生活中的功能,后六章主要分析和討論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幾種基本模式。作者致力于對當代中國社會的遺產保護運動給傳統民俗文化帶來的影響及變遷進行討論,尤其是對傳統民俗文化在當代中國被建構為文化遺產的現象做出深入的剖析,力圖通過文化遺產這一當代中國社會重大問題,拓展民俗學的學術領域,增強民俗學的活力。
徐贛麗 ·民俗文化 ·21.5萬字
本卷是“千村故事”之手技手藝卷。本卷收集和編撰歷史文化村落獨特的工匠(即木匠、石匠、鐵匠、泥水匠、篾匠等小五匠)技術,石雕、磚雕、木雕、竹雕竹編、繪畫、書法、剪紙、刺繡、女紅、戲曲、民歌、武術等鄉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人的故事,傳承鄉土手藝、技術和民間藝術。
唐子舜 任重 ·民俗文化 ·21.7萬字
孫叔敖少年即有智慧膽略,后遇狐丘丈人學習治水。治理期思洪水后,孫叔敖被虞秋子推薦給楚莊王,受命接手大型水利工程芍陂,建成后為楚國富強奠定堅實基礎。芍陂,是中國最古老而又著名的水利工程,曾被譽為“水利之冠”。自古至今,它對淮河以南地區的灌溉、航運、水產養殖、屯田濟軍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322字
本書通過對固原地域特色文化的整體梳理,用文本還原原生態的民間文化。全書分為源遠流長、草木匠心、民淳俗厚、珍饈美味、鄉土情懷五大篇章,多維度講述了固原異彩紛呈的民間民俗文化。
固原市委宣傳部 ·民俗文化 ·5.2萬字
該書作者從事民藝研究三十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對漢族鄉村和少數民族村寨的一草一木、一壇一罐都有詳細的追蹤和民俗學考察。全書按四季分類,將鄉土中國常見或不常見的農具、布料、瓶罐、窗戶等加以描摹和記錄,結合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繪制了一幅包含著民俗、民風、民情的民間文化畫卷,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民間社會的多姿多彩,以及鄉土中國的文化形態、藝術形態和生活形態,為弘揚傳統文化、記住中國人共同的鄉愁保存了一份充滿了美感的田野調查實錄。
潘魯生 ·民俗文化 ·14.8萬字
《紅樓夢》既是古典小說的集大成,又是傳統民俗的大展匯。本書嘗試從民俗學的角度,運用文藝民俗學的理論對《紅樓夢》進行關照與透視。側重于探尋《紅樓夢》中涉及的一系列民俗意象,民俗基因和民俗原型。探索其內部民俗意象生成的機制與規律,分析民俗基因與民俗原型在《紅樓夢》中的表現形態。力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用交叉學科的理念,對《紅樓夢》和民俗文化的關系進行更全面深入的學理研究,從而認清文化多元化語境下《紅樓夢》的民族屬性及本色。
趙云芳 ·民俗文化 ·16.4萬字
本論著將從浙江西南部菇民所唱之山歌及其與菇民區特殊的經濟民俗之間的關系作較為深入的探討。使人們了解浙西南香菇發源地的先民們,在深山老林中的勞作及他們種菇技術的發明和傳承方法。通過挖掘和收集整理菇民山歌,了解它的歷史背景以及古人奇特的制菇技術,發現它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很強的獨特性,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菇民山歌中既承載著香菇栽培的技術起源、生產歷史,又是菇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種菇技術、生產條件、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內容的映射,是菇民區內民間藝術、民俗事象、種菇技術、宗教信仰等內容之間的聯系紐帶和運行載體。同時,菇民山歌又是香菇種植村落中的一種象征性文化,是一部香菇生產的史詩;是菇民離鄉前往深山密林種植香菇前閑暇時間的精神寄托和主要娛樂形式;是當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歌,成為當地百姓祭祀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它的調查和研究,將為浙江菇民史和中國香菇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同時,也將為研究浙江人文歷史提供一些珍貴而稀有的資料。
田中娟 ·民俗文化 ·14.8萬字
古代、如今,國內、國外,《傳承的力量:民俗常識1000例》將節日,建筑、風景、名勝、傳說、婚俗、服飾、姓氏、飲食、禮儀等多種多樣的內容充分融入書中,帶你徜徉民俗的海洋,找尋那些五彩斑斕、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讓你用最短的時間,體味到傳承的力量。
宋衛云 ·民俗文化 ·19.1萬字
雷州歌是雷州半島的地方民歌。她豐富多彩,妙趣天成,既是獨特的藝術瑰寶,又是認識雷州的重要窗口。但因語言隔閡,外地人難賞其趣;又因浩瀚如煙,本地人也難究其奧。本書特選雷州歌中的古今精品約60首,就其產生背景、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社會影響加以評析,并與唐詩宋詞、名文妙聯和格言典故比較鑒賞,融會成篇。每首歌一篇,評說透徹,文采飛揚,雅俗共賞。一冊在手,讀者可一窺雷州歌倩影芳資,盡覽雷州風土人情。
何安成 ·民俗文化 ·17.4萬字
文化變遷是人類學主要研究的課題之一,也是民俗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置于人類社會中的民俗文化從古至今都在發生變遷。民俗文化研究民眾的生計方式以及與此有關的民眾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傳統的,包括一個族群的生計方式、語言傳統、衣食住行、婚喪娶嫁、民間社會組織、民俗信仰等系列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模式,民俗文化又是現代的,民俗學也研究傳統的文化模式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所呈現的形態和種種變異,研究其現代的形態與傳統之間的聯系。本書在深入民族地區進行廣泛調查基礎之上系統論述了久居在內蒙古區域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變遷。
邢莉等 ·民俗文化 ·46.9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劉干才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服飾是人類生活的必須,也是人類禮儀文化的主要載體。本書以簡明的文字、形象的圖片,從服飾的分類體系、服飾禮儀的流變、服飾的禁忌以及服飾的改革等幾方面,系統介紹了體現中華文明的服飾發展歷史和與之相伴相生的服飾禮儀。
黃強 ·民俗文化 ·1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