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對中國當代文學、文化中的戲仿現象進行了整體與系統的研究和評價。綜合運用文本細讀、文化研究等研究方法,從語言修辭、文本結構、文化視域等維度,全面、深入地分析和闡釋了當代戲仿現象的思想價值和藝術特質,為復雜多樣的戲仿文學及戲仿文化研究提供新的闡釋空間。
張悠哲 ·文化研究 ·19.7萬字
本書首先對李瑞智本人的外交生涯、學術背景及其漢學、中國學研究進行梳理,從而在整體上厘清其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特點。在此基礎上,探索其關于盎格魯-美利堅文明與東亞、南亞-中華文明歷史淵源、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尤其是他對這一不同模式所表現出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傳統共性的論述以及他追根溯源,用“反證”或者說“還原”的方法對這一現象、趨勢、模式背后各自的“源頭”概念與價值的探討,具體將從學習、知識、君子、科學、社會、能量、生產與消費、中醫與健康等方面展開論述。最后,對李瑞智新世紀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價值觀進行批判性分析。澳大利亞屬于西方俱樂部成員,但又身處亞太地區,因此,有關李瑞智澳大利亞亞洲命運的研究也是本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書倉 ·文化研究 ·21.6萬字
本書全面梳理了《群書治要》從成書到流布、亡佚,傳至東瀛并在日本流傳,又于清朝回傳中土并流布海內,最后從中國再次走向世界的過程,整理了此過程中《群書治要》諸個版本及遞嬗關系,重點對金澤文庫本《群書治要》這一“最古的全本”進行了研究。
聶菲璘 ·文化研究 ·13.8萬字
無論尊孔派還是反孔派,所尊與所反的,都不是真實的孔子。本書所要呈現的,是一個真實的孔子,進而才能正確地認識《論語》。由孔子及《論語》,而不是相反的順序,無疑是正確的解讀理路。夏傳才先生對孔子及傳統經典皆深有研究,功力深厚。本書回到原著本身,從文本詮釋入手,分門別類全面講《論語》,是正讀《論語》;舉重若輕地探討了《論語》的諸多精要;澄清了近人對《論語》的若干誤解;與艱澀的學院闡釋和通俗的大眾解讀相比,本書樸實無華,深入淺出。
夏傳才 ·文化研究 ·16.7萬字
讀史可以明智,讀史亦可以知興衰,最真實的是歷史,而最模糊的也是歷史,歷史的魅力與精彩就在于此。“人杰”是歷史中極具魅力的一群人物。顧名思義,“人杰”簡單地說就是人中之杰,是蕓蕓眾生中的杰出人物。既包括那些定國安邦、成就霸業的人杰,也包括那些心懷壯志的豪俠之士,而那些憂國憂民、滿懷豪情的文人墨客,也可以稱之為人杰。人杰應該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
秦榆 ·文化研究 ·19.4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本套書的古代卷下。
吳笛 ·文化研究 ·29.3萬字
本研究通過對莫言小說創作的整體把握,從形態學、哲學、藝術學、社會學等角度,對莫言小說中“動物性”的呈現姿態、理性思考、藝術特征等方面進行論述,并在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及西方現代性文學的比較中闡釋莫言小說的世界性意義。
張雪飛 ·文化研究 ·21.1萬字
本書作者深入湘黔桂界鄰侗苗等族群聚居的田野,從共時性與歷時性的視角,綜合考察了飛山公楊再思從“楊氏祖先”演變為“土著”神明,并跨越地域、族群等界限成為一位重要的區域性神明的歷史過程及當下民眾多元化的信仰實踐。自宋至清歷代中央王朝都曾致力推行的神明“標準化”“正統化”,只是該區域社會中信仰演變的一種可能趨向,而不同時期特定區域社會空間中,人們基于客觀條件與主觀需要展開的飛山公信仰實踐,則再現了這一信仰文化多樣性與區域社會結構演變之間的緊密關聯與張力所在。
羅兆均 ·文化研究 ·21.4萬字
文藝理論的存在從來不是靜態的,即便作為知識形態的文學理論也多半屬于思想探幽、理論建構與知識生產的結果。現代文藝理論觀念的演變,即便在走出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觀念年”之后,依然與哲學思辨、歷史探幽、社會考察以及文本細讀等等,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并且以對于現實的關切、闡釋、反思與批判等形式,實現自己作為理論實踐的社會擔當。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博士生以敏銳的思想觸角、宏觀的理論視野、扎實的文本解讀以及嚴密的邏輯表達,展現青年一代在文藝理論觀念探討與文藝理論實踐中的新面貌、新追求。本書是連續出版物,擬每年出版一本。
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學科主編 ·文化研究 ·16.1萬字
本書在漢宋間政治、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的視域下,考察前四史人物列傳編纂范式的形成;藉由人物列傳編纂范式的延續與變革,討論史家意圖的流轉變化;關照列傳編纂范式限定下的史傳與其他文獻的互動與整合。通過列傳編纂這一命題,考察前四史形成的現實基礎及其中蘊含的史學思想,乃至文學意識,反思漢宋間史學發展的情況及史學與社會政治的互動,進而揭示漢宋史學發展的脈絡,及其背后的深層歷史動因。
曲柄睿 ·文化研究 ·26.5萬字
西門慶如何在商場和官場“摸爬滾打”,一步步獲得巨額財富和高官地位?潘金蓮的身世和情愛之路究竟是怎樣的?她如何掙扎謀求一個更好的未來?西門府的仆役丫頭,社會上的僧道巫卜、三姑六婆,這些小人物是如何生活的?明朝有哪些至今還在沿用的節日習俗?吃飯買衣、購房置地到底要花多少錢?《金瓶梅》中描寫的日常餐飲反映出怎樣的世道興衰?……《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書”之首、中國古代文學名之一,是研究中國明代中后期社會風貌的重要參考作品,海外影響力甚至超越《紅樓夢》。《金瓶梅》可謂巨幅文字版《清明上河圖》,從亦商亦官的暴發戶之家庭生活,到上自宮廷下至市井的人間百態,都描摹得細致寫實、生動傳神。本書是劉心武多年研究《金瓶梅》的集大成之作,是面向大眾讀者的一本《金瓶梅》原替代性普及讀本。全書分五大部分,共八十二講,以人物為線索,梳理出西門慶宅院里上上下下主要成員的人物命運,包括西門慶及其妻妾潘金蓮、李瓶兒、吳月娘等,西門家的女仆、男仆以及與西門家有密切往來的官、商、妓女、僧道巫卜、三姑六婆等各種角色的故事,同時對《金瓶梅》的藝術獨創、寫作風格、文本得失,及其對《紅樓夢》的深刻影響進行評述。通過劉心武通俗有趣的講述,讀者可以全面了解《金瓶梅》的故事,以及隱藏在明朝故事背后的眾生百態、人情世故。
劉心武 ·文化研究 ·32.7萬字
本書主要探索本土化英語寫作的理論與實踐,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篇從研究者的角度對本土化英語寫作進行探討,包括語言教學理論對英語寫作教學的影響和啟發、二語習得理論及其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及作用等,提出本土化英語寫作的內容之一是在寫作中用“中國英語”表達和傳播中國文化。下篇從教師的角度對英語寫作進行闡述與指導,包括遣詞造句、段落的構成與展開等應試英語寫作及學術英語寫作等不同的方面,期望找到適合中國特色的本土化英語寫作思路。
羅燕子 ·文化研究 ·10.4萬字
敦煌游藝文化中蘊含著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因素,本書將敦煌文獻和莫高窟壁畫中遺存的游藝資料悉數輯出,并分為武功技藝類游藝、歲時節日類游藝、博弈類游藝和兒童游戲類游藝等四個主要類型,采用文獻與圖像相印證的方法進行系統性討論,一方面豐富了中國傳統游藝研究內容,另一方面開啟了敦煌民俗研究的新視角。
叢振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本書以特定主題研究的方式為讀者介紹了西方文明的兩大源頭:希臘傳統和希伯來傳統。其中希臘傳統包括希臘神話傳統(以及希臘文學傳統對神話傳統的改寫與重述)和希臘哲學傳統,希伯來傳統包括舊約傳統和新約傳統。本書的特色在于探究兩種傳統內部的悖謬與沖突——希臘神話傳統與希臘哲學傳統的關聯與沖突、猶太教傳統與基督教傳統的關聯與沖突。實際上,西方文明傳承兩千余年的內驅力恰恰在于這種悖謬與沖突——希臘傳統與希伯來傳統之沖突、兩種傳統內部的沖突,促使西方文明在悖謬中思考、在沖突中發展。
楊慧 ·文化研究 ·19.7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這套書的當代卷下。
吳笛等 ·文化研究 ·27萬字
用通俗有趣的文字對山海經中的一百余種珍奇異獸按所居場所、外貌特征、習性等進行全方位梳理和考證,其中把博物科學與神話相結合,生動傳神地描摹出我國上古神話中諸多傳奇形象以及神話背后的科學現象。同時,為更直觀地展現這些異獸的魅力,本書特別選取古代《怪奇鳥獸圖卷》和《山海經圖鑒》中的彩繪圖片作為插圖,文圖對應,以增強可讀性和觀賞性。
李愛國 ·文化研究 ·2.3萬字
本書從宇宙論的角度契入,將古代政治分為工正型與臣正型兩種,并分別討論他們與儒墨兩個學派的關聯。本書重點討論戰國秦漢法律文化的轉型,對于改法為律、九章律等關鍵問題進行了討論,并進一步論證了文法與質法的差異,提出了認識秦漢政治的新范式。
陶磊 ·文化研究 ·19.7萬字
《中國越學》是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定期出版物。主要研究領域是江南及兩浙文化、越地文化。本輯是第七輯。大致由中國戲曲史視野中的江南暨越地戲曲研究、越地先賢研究、越地文化史研究三個板塊構成,對越文化進行了深入探究。
潘承玉主編 ·文化研究 ·37.4萬字
誕生于中國的作家魯迅在1936年與世長辭之后,卻于異域日本獲得了新的思想生命,這種特殊的跨文化傳播現象足以引起我們的長久思考。本書主要討論日本學院里的魯迅研究傳統。這個研究傳統,包括認識魯迅的基本立場和思想史語境、主要觀點的確立與闡釋架構的形成及其方法論視角的演變,重點在于梳理學術傳承的內在理路,尤其關注那些構筑起具有其個人特色的“魯迅像”的代表性學者的研究。例如,竹內好那個充滿“贖罪的心情”而執著抵抗的文學者魯迅,丸山升那個片刻不曾離開中國政治過程的革命人魯迅,木山英雄那個穿越對死亡的深度思考而獲得新生的詩人之哲學的思考者魯迅,伊藤虎丸那個象征著新亞洲個人主體性原型的魯迅,還有丸尾常喜的在土俗民間世界獲得反現代立場的現代主義者魯迅,以及代田智明的通過對1930年代上海文化所象征的殖民地現代性之批判而達到后現代境界的魯迅形象……代表性學者之外,本書還特設一個章節討論戰后七十余年來的《野草》研究歷程,以之為個案力圖呈現日本學者在文本內部分析和外部關系研究方面的精致功夫和卓越貢獻。
趙京華 ·文化研究 ·15.4萬字
本書回溯了20世紀苗族古歌的搜集整理史,探討了民俗學文本制作中傳承人缺位的現象。通過實地調查黔東南苗族古歌傳承人,使用民族志深描方法,具體闡釋了使傳承人在個人生活史、習藝過程、傳承譜系、演述實踐以及傳習活動等維度上實現口頭傳統“我者”表述和呈現的民俗學文本制作模式,指出關注傳承人是我們深入演述場域,在本土知識和民間話語體系中探究口頭傳統要義的關鍵路徑。
羅丹陽 ·文化研究 ·1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