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CADAL項目標準規范體系包括數字對象框架、資源集合框架、信息組織框架和知識組織框架、輔助框架等5大框架14個標準規范集。本分冊匯編的標準規范涉及資源集合框架和輔助框架,包含數字資源發布標準規范集、數字資源訪問規范、數字版權管理標準規范集、數字資源加工版權許可規范等。
韓松濤 ·文化研究 ·10.2萬字
本書從新媒體時代日本動漫文化全球傳播的現象出發,遵循文化何為、傳播何在、產業何立的思路。內容生產是核心,動漫文化編從日本漫畫緣起、動畫溯源以及個案研究切人分析動漫“是什么”;平臺搭建是關鍵,動漫傳播編從傳播話語系統、平臺注入、受眾解析與效果反饋闡釋其“為什么”能夠實現全球化傳播與二次元用戶聚集;產業啟示是進路,動漫產業編建立在對日、美、韓三大動漫強國的解讀之后,重點論證中國動漫產業該“怎么做”。
方亭 ·文化研究 ·29.2萬字
本書首先對李瑞智本人的外交生涯、學術背景及其漢學、中國學研究進行梳理,從而在整體上厘清其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特點。在此基礎上,探索其關于盎格魯-美利堅文明與東亞、南亞-中華文明歷史淵源、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尤其是他對這一不同模式所表現出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傳統共性的論述以及他追根溯源,用“反證”或者說“還原”的方法對這一現象、趨勢、模式背后各自的“源頭”概念與價值的探討,具體將從學習、知識、君子、科學、社會、能量、生產與消費、中醫與健康等方面展開論述。最后,對李瑞智新世紀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價值觀進行批判性分析。澳大利亞屬于西方俱樂部成員,但又身處亞太地區,因此,有關李瑞智澳大利亞亞洲命運的研究也是本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書倉 ·文化研究 ·21.6萬字
這是一本研究日本村落變遷的民族志。作者歷時多年,深入日本村落內部,在觀察和訪談的基礎上,探討了日本村落在社會政治變動、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如何受到沖擊,又是如何維系和發展的,并發現日本稻作村落之所以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村落仍然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共同體社會”。全書圍繞稻作這一日本農業的根基命脈,全景式、多方位地展現了一個不為我們所熟知的日本鄉村形象,小到日常耕作、大到村落自治,諸多生動的細節一一道來,是了解相關主題的一本佳作。
李晶 ·文化研究 ·22.7萬字
本書圍繞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專題進行學術史的整理,收錄相關專題研究中有重大學術貢獻的論著,并由主編撰寫不少于3萬字的導讀對其進行評介,展現問題研究的緣起、沿革、發展和意義。書中精選二十余篇澳門法律文化研究中的經典之作,根據研究對象共分五篇,主編在導讀中對這一專題研究的緣起、發展進行了梳理,對每一篇論文的內容、學術貢獻及局限進行了學術定位,并附有關該專題研究的主要論著目錄索引于書后。
邱少暉主編 ·文化研究 ·30.7萬字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創世神話,追求神圣是各民族先民創造創世神話最深層的心理動機。本書利用豐富的文獻記載和田野調查成果,從天地形成神話、人類起源神話、考驗與洪水神話、文化創制神話、族源神話等方面具體闡釋了我國南方民族在族類神圣性樹立方面的表現。
劉亞虎 ·文化研究 ·28.6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人口老齡化持續深化的新時代中國,如何踐行包容性發展與治理理念,更好地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包容性發展與治理,既是一種新的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與治理理念,又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實踐。本書將在這一理論視角下,揭示“未富先老”的中國嚴峻現實;其次,從養老保障與養老服務的關系角度,分析新時代實現“老有所養”的戰略路徑與政策重點;最后,分別探討如何改革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如何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
高傳勝 ·文化研究 ·24.3萬字
《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二十六輯)》作為“中國中古的鈔本與知識史專號”,由童嶺教授主編。就如下內容收錄國內外高水平論文:1.海外佚存的中古經、史、子、集四部漢籍研究;2.海外所藏突厥、回鶻、粟特等史料文獻研究;3.隋唐時代西域及絲綢之路佚籍(包含非漢語文獻);4.隋唐時代東亞佛教典籍與佛教思想;5.遣唐使等國際文化交流與使節交往研究;6.中古時代東亞世界的天命觀、王權觀等知識史研究;7.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以域外舊鈔本、石刻等為中心)。
童嶺編 ·文化研究 ·34.1萬字
本書是第22輯,較為全面、系統地梳理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研究界的諸多性別理論譯介者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家就“語境”問題展開的思考及實踐;考察了弗洛伊德和朱迪斯·巴特勒的相關理論,揭示兩位西方理論家的學說與女性主義話語發生的耦合;探討“自由”與“平等”在整個現代中國思想史和現代歷史實踐中對女性問題研究產生的深遠影響以及西方女權主義在中國存在的“適用性”與“對接”問題;對女性形象、流行文化等議題如“迪士尼公主團”“陰柔流行”“偶像文化”以及“情動”理論進行了多緯度的探討。
艾尤主編 ·文化研究 ·21.9萬字
本書是國內學界首次討論巴爾特在話語符號學相關問題上的理論建樹與文本實踐,在法國符號學從語言系統符號學向話語符號學發展的歷史中,重新定位巴爾特的符號學建樹,并測試其應用于文學與文化現象的解釋能力。以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為透鏡,本書也旨在破除符號學發展史中的諸多俗見,一并橋接符號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窺見人類的語言之基、主體意識與符號生命。
韓蕾 ·文化研究 ·23.1萬字
《文化研究》集刊創刊于2000年,至今已出版50期,是國內文化研究領域唯一連續出版的大型集刊。該刊由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聯合主辦,陶東風教授、周憲教授輪流擔任執行主編,胡疆鋒教授、周計武教授擔任副主編。該刊從2008年開始連續入選CSSCI來源集刊,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全文收錄。《文化研究》主要以專題形式刊發論文,常設的欄目有記憶研究、空間研究、藝術學研究、聽覺文化研究、跨文化形象學研究等,深度參與推動了相關研究在中國的落地和推進。本輯是《文化研究》第52輯,內容包括偵探小說研究、性別與消費、新媒體文化研究、創傷記憶研究、電影研究及其他論文。
陶東風 周憲主編 ·文化研究 ·28.5萬字
公元前4世紀,也即雅思貝爾斯所說的人類文明“軸心時代”,東西方文明的中心地區同時出現了集學術、教育功能為一體的機構,分別是中國戰國時期齊國的稷下學宮,以及希臘的柏拉圖學園。柏拉圖學園堪稱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設立的真正意義上的高等學府,成為那個時代最負盛名的學術與思想文化中心。稷下學宮則是中國文化史上最早的國辦大學堂,也被郭沫若先生稱為中國最早的研究院,它是當時諸子百家學派思想學術爭鳴的主陣地。本書匯集了中國和希臘兩國學者的文章,內容涉及稷下學宮研究、柏拉圖學園研究、稷下學宮與柏拉圖學園比較研究等方面,既有宏觀層面的比較研究,也有較為微觀層面的探討。
王志民 海倫·卡拉瑪倫古主編 ·文化研究 ·31.8萬字
作者從阿摩司·奧茲女性想象的自覺入手,以猶太歷史與文化、女性主義、闡釋學、認同理論、創傷理論、主體間性理論與弗洛伊德、福柯、薩特、布迪厄、哈貝馬斯等人的學說為支撐,剖析作家小說中女性群體的戀父、背叛傳統、單戀歐洲傾向,揭示這些女性所在性別、宗教、文化、政治諸場域中的復雜權力運作,闡釋作家的對話與主體間性立場。著者在對奧茲作品進行研究,從社會文化層面對猶太女性的生存困境進行規范分析的同時,還對猶太傳統與現代、猶太文化與歐洲文化間的紛繁復雜關系進行了深入的闡釋。本書是目前學術界出版的第一部奧茲作品研究專著。
李沁葉 ·文化研究 ·12.7萬字
法國漢學家勞格文教授連續四十年調查研究我國農村社會,以地處福建、江西和廣東的客家聚居區為個案,與中國地方合作者共同努力,開展中國傳統地方社會文化調查。這場調查經歷中國改革開放、農村城鎮化、中國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的巨大變遷與全球化的外來沖擊,勞格文教授等搶救了客家地方文化資料,取得了一套中外對話的重要成果。四十年,一萬四千六百天,勞格文常年深入我國閩、粵、贛農村,從理論上堅持非西方中心的中國文化研究模式,從實踐上堅持不脫離本地民眾和本土學者團隊的學術研究,雖然困難重重,但他從未半途而廢。他把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和熱愛傳遞給世界上不同語言、不同膚色和不同文化的人們。本書細致梳理了勞格文和他所帶領的團隊的研究成果,精編為四冊,分別為:《中國客家地方社會研究(一)閩西客家社會——長汀》,《中國客家地方社會研究(二)閩西客家社會——寧化》,《中國客家地方社會研究(三)江西客家與非客的社會》,《中國客家地方社會研究(四)粵東粵北社會》。
(法)勞格文 譚偉倫主編 ·文化研究 ·21萬字
本書主要從寧波草編發展的生態環境、人文因素、發展歷史、工藝特色,在國內外的影響,以及草編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等方面對寧波草編文化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馮盈之 余贈振 ·文化研究 ·9.7萬字
《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間故事研究》以故事類型分析為基礎,對1900-2000年間流傳在鄂爾多斯地區的近600則蒙古族民間故事文本進行研究,析出335則故事文本納入163個ATU故事類型編號,并根據同型異文情況,新增23個類型編碼,完成《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在故事敘事研究方面,對動物故事、喇嘛故事、英雄故事與機智人物故事四大故事群體進行角色功能、母題和情節特征、敘事主題等研究。在故事的傳播研究方面,對故事家朝格日布講述的“漢族故事”與漢族明清小說、田清波神父搜集的《阿爾扎布爾扎汗》與印藏流傳的《三十二個木頭人》等故事文本進行比較研究,探索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間故事的多元文化淵源、交流途徑與文化意義。
李麗丹 ·文化研究 ·31.5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教四十年來所撰寫的科研論文的自選集。作者以傳統文獻作為基礎史料,選擇一些具體學術問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予以論說,嚴謹為學,不發空論,力求對相關學術研究有所裨益。按文章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關于近代漢語及語言學的研究。二是關于宋遼金時代的文化研究。三是關于巴蜀文化學術的研究。
李文澤 ·文化研究 ·28.1萬字
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發生了重要轉型,社會劇變中的中國人尋找精神依賴和文化根基的迫切心理,以及生態文學這一題材本身所具有的的豐富內涵,使得中國當代生態文學呈現出一種異常迅猛的發展態勢,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中國當代生態文學歷經政治、經濟與文化諸多因素影響,綿延成新時期文學發展過程中蔚為大觀的文學現象。本書立足于當下本土生態文學創作的實績,運用跨文化比較研究的方法,對中國當代的生態文學進行整體性的審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龍其林 ·文化研究 ·23.6萬字
本書從大眾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辯證關系入手,以大眾文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價值困境為著入點,在厘定、闡述相關概念和理論的基礎上,聚焦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大眾文化的發展,重點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眾文化價值取向的歷史嬗變及存在的價值困惑,并借鑒美日核心價值觀主導大眾文化的歷史經驗,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大眾文化發展的路徑——宏觀的引領路徑、中觀的規范路徑,微觀的嵌入路徑。這些路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環環相扣,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大眾文化發展提供了具體的思路和方向。本書適合研究大眾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意識形態、思政教育等領域的學者、教師、學生閱讀。
任美慧 ·文化研究 ·20.1萬字
本書以江南望族義興蔣氏為研究對象,在縱向上對蔣氏家族在歷代的發展進行梳理,以展現蔣氏在文學創作、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特點;在橫向上,則把蔣氏家族置于整個社會大發展的背景下,著重分析科舉、婚姻、黨爭、交游等與家族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促進,對蔣氏家族長盛不衰的深刻原因以及在文化傳承中所起到的作用探本溯源。
劉冰莉 ·文化研究 ·2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