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分為兩個專題,專題一“藝術符號學”,運用符號學理論對當代藝術產業、西方藝術表意模式和中國天道秩序進行了探索性的闡釋,為視覺藝術和視覺文化研究開拓了新的研究視野。專題二“醫療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身體”,所輯文章通過文獻細讀和跨文化比較,對女性身體觀、遺體處置、身體透視、結核病的性別隱喻和魏晉士人身體觀進行了微觀社會史的分析。而“其他來稿”中,則既有前沿性的文化研究理論探討,也有具體文化現象的批判性分析。
周憲 胡疆鋒 陶東風 周計武 ·文化研究 ·25.4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本套書的古代卷下。
吳笛 ·文化研究 ·29.3萬字
本書為山東社科院與韓國國立安東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五次中韓儒學大會的論文集。大會的主題是“孟子與中韓儒學”,設有四個分選題:孟子思想研究;中韓孟學史研究;中韓孟子思想比較研究;孟子思想在中韓儒學發展中的傳承與創新。學者們就孟子思想之于現當代社會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進行了深入挖掘和探析,圍繞孟子與中韓孟學史、中韓孟子思想比較研究、孟子思想在中韓儒學發展中的傳承與創新等議題進行了切磋和探究,這些探討對于實現儒家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拓展和拓寬儒學研究新方向和新領域,特別是深刻揭示孟子思想在當今世界文明發展中的地位和價值,深入激發孟學在促進人類社會文明和諧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的作用,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孫聚友 石永之主編 ·文化研究 ·30.2萬字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樂府學》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外相關學術動態等方面都有研究。
吳相洲主編 ·文化研究 ·25.3萬字
吳相洲主編 ·文化研究 ·23.5萬字
本書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學術史名著,將近三百年的學術流變,數以十計的學科概貌,上百種學術專著,幾百位儒士學者,縱橫論列,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實為梁氏學術論著的代表之作,在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梁啟超 ·文化研究 ·24.8萬字
本書主要從概念辨識、解構他者、文學地理對話、原始思維、宗教內蘊、變態心理、生命傾訴、文學資源等方面,展開莫言和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敘述風格的文學表征和生命生成意義研究,這是一本對中國作家莫言和馬爾克斯創作心理進行的比較研究。
王保中 ·文化研究 ·32.8萬字
本書主要關注兩個問題,即《詩經》作品的斷代以及建立在斷代認識之上的《詩經》創作演進過程的討論。《詩經》作品的斷代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本書綜合采用傳世文獻考證、詩旨探討、金文等出土文獻語料辨析等各種方法,對斷代問題進行全面梳理,構建了《詩經》篇章的創作與斷代的整體體系,并在此基礎上試圖恢復詩篇與當時歷史情景之間固有的關聯,動態、立體地展示西周禮樂文明的建構歷程。
李山 ·文化研究 ·31.9萬字
《齊魯服飾文化研究》以齊魯服飾為研究對象,依托豐富可靠的文獻、考古和田野調查資料,較為全面地記錄了齊魯服飾文化傳承流布的狀況,并系統地厘清數千年來齊魯服飾文化中的優秀遺產。書中收錄了近300幅精美圖片,有畫像石拓片、剪紙、年畫、壁畫、照片等。
徐靜 穆慧玲 ·文化研究 ·10.9萬字
反虛無主義文學是指與別車杜革命民主主義文學相對立的一種文學派別,強調在19世紀中后期文學中的功利主義、理性主義橫掃一切之際,俄國文學仍有人立足文學本位,以獨立的思考和創作對抗這種意識形態的獨裁。本書主要以19世紀俄國文學中的反虛無主義為研究對象,挖掘了一批因意識形態而遭埋沒的思想家、批評家、小說家及其代表作。
朱建剛 ·文化研究 ·28.1萬字
清末女學堂的興起,不僅改變了女性的生活方式,也參與了近代中國民族國家話語的建構。清末民初目迷五色的女子教育圖景,亦受到報章和小說家的關注。小說作品中眾多的女學生,不僅見證了女性生活的新變,改寫了文學的版圖,也保存了一代作者、讀者的趣味和整個社會的文化心理。
黃湘金 ·文化研究 ·27.9萬字
本書為日本文字學家、漢學家白川靜(1910—2006)代表作《中國古代文學》的第一部。在本書中,作者將中國文學的原點之作——《詩經》與《楚辭》的寫作和表現手法,與日本古典文學的經典之作《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進行比較研究。作者認為,《詩經》與《楚辭》誕生的時代,正是古代共同體崩解、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代,亦是民眾命運劇烈變化的時代。本書觀點新穎深刻,視野包羅萬象,讀來饒有啟發。《中國古代文學》是白川靜研究中國上古至南北朝時期文學的普及性著作。其書被日本中央公論新社收入文庫叢書,是面向一般讀者而不做艱深學術分析的著作。原書承接白川靜性質類似的著作《中國神話》,共分《從神話到楚辭》《從〈史記〉到陶淵明》兩冊;我們此次引介,亦分兩冊獻給華語讀者。
(日)白川靜 ·文化研究 ·13.6萬字
本書稿是屈原文化研究叢書之《讀騷拾零》,為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大委托項目(2016WTA05)階段性成果。為更深入地研究原文化,本書占叢書一角,重點探討屈原之經歷、人格,屈賦之特色,以及端午文化等具有學術討論價值的問題。
劉石林 ·文化研究 ·27.1萬字
本書主要探索本土化英語寫作的理論與實踐,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篇從研究者的角度對本土化英語寫作進行探討,包括語言教學理論對英語寫作教學的影響和啟發、二語習得理論及其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及作用等,提出本土化英語寫作的內容之一是在寫作中用“中國英語”表達和傳播中國文化。下篇從教師的角度對英語寫作進行闡述與指導,包括遣詞造句、段落的構成與展開等應試英語寫作及學術英語寫作等不同的方面,期望找到適合中國特色的本土化英語寫作思路。
羅燕子 ·文化研究 ·10.4萬字
全書以災異思想為切入點,以西漢經學災異思想與思潮為中心,結合先秦至西漢間的時代背景與思想氛圍,在細致考察與解讀相關文本的基礎上,對西漢經學災異思想的觀念來源與理論先導、創立過程與時代特色、理論形態與建構方法,以及災異思潮與現實政治的互動等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對于經學災異思想何以會在西漢建立、經學災異思潮緣何會在西漢爆發、經學災異論造成了怎樣的歷史影響,以及如何評價災異論氛圍中的西漢儒學與儒生群體等問題,本書也進行了系統的反思,并提出了一系列見解。
馮鵬 ·文化研究 ·30.5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這套書的當代卷上。
殷企平 ·文化研究 ·27萬字
本書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學界對外國流派研究情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考察和總結。該分析考察在簡要回顧建國前研究情況的基礎上,分別對建國后前17年和改革開放30年來的研究進行了整體性分析,對此間的研究所存在的問題做了概括性分析,并對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提出了一定前瞻性的思考。研究情況的資料翔實,分析準確而透徹,對總結六十年來的成果及經驗得失提供了積極而有益的思考。
申丹 王邦維 ·文化研究 ·26.8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這套書的當代卷下。
吳笛等 ·文化研究 ·27萬字
本論文集以間文化、泛文學、全媒介為關鍵詞,探討當前文學和文化理論中的重大問題。“間文化”既承認文學的民族性,也認為民族性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概念,而是一個自我呈現旦呈現于他人的交流和對話的概念。“泛文學”要求回到文學的原初狀態,承認其社會性、人民性和能動性,因為文學原本就流淌在生活的血脈之中。“全媒介”是媒介發展的當代現實,媒介無處不在,媒介無所不(替)代(如人工智能),其中的理論意義雖有待更深入的闡發,但一種對媒介研究和美學研究傳統范式進行革新的召喚則是清晰而有力的。
金惠敏 王福民主編 ·文化研究 ·30.6萬字
本書以中國傳統法律中的“家”與“戶”為研究對象,從學術史的角度,梳理近百年來關于家戶法律傳統的研究成果,總結其中的學術發展脈絡與趨勢。本書所選文章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基本反映學界在不同的時空語境下對于家戶法律傳統的研究旨趣。當前,我國的民法典正在編纂之中,梳理家戶法律傳統研究的百年學術史,可以從法律文化的視角,為民法典中民事主體資格、親屬、繼承等相關內容提供歷史鏡鑒,對于傳承民族精神、豐富民事立法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李偉主編 ·文化研究 ·2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