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部論文集,共收錄原創論文二十余篇,主要內容以固原的歷史文化研究、語言民俗研究、文學藝術研究為主,分為歷史與文化、語言與民俗、文學與藝術、地方文化交流四部分。本書圍繞固原歷史文化展開視角多元、內容豐富、方法多樣的研究,開設地方文化研究交流專欄,形成不同地域歷史文化研究的交流與互動,呈現固原歷史文化研究的最新動態。
劉衍青主編 ·文化研究 ·16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對青少年手機游戲成癮進行系統性探討的專著。本書首先對手機游戲的基本界定、特點以及分類進行概述,并以時間為軸對國際、國內手機游戲的發展歷程與演變進行詳細梳理。在此基礎上,著重結合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特征,考察青少年手機游戲使用現狀及其內部的具體屬性結構、行為特征,并總結出手機游戲成癮的測量與診斷。其次,本書從系統論的角度,綜合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以及教育學等多個學科視角探討影響青少年手機游戲成癮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探討手機游戲成癮對青少年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負面影響。最后,立足我國實際情況,結合國際上主要的青少年手機游戲成癮干預對策和經驗,力圖為我國構建系統、科學、高效、精準的青少年手機游戲成癮干預體系提出相應的參考。
劉毅 ·文化研究 ·15.8萬字
本書體例精練而獨到,語言淺近而暢達,材料翔實而豐富。作者以駢散分合和時間順序結構全書,持論客觀公允,不乏真知灼見,是中國散文史研究方面的一部大作。
陳柱 ·文化研究 ·9.7萬字
本書是張維為主編“中國話語叢書”中的一種,由相對獨立的8篇文章組成。作者聚焦“工業黨”文學、“速食電影”(如B站up主“谷阿莫”)等網絡文化新現象,在總結西方國家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與意識形態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討論、思考在互聯網新技術條件下如何實現更為合理、有效的文化治理邏輯與途徑,實現文化宣傳工作中的群眾路線。
林凌 ·文化研究 ·11.6萬字
《孔子的智慧》是林語堂寫作的一本解讀孔子思想的哲學讀物。在林語堂先生看來,孔子的思想不只是“處世格言”“道德修養”,更是一種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種對人生意義的執著追求,充滿了詩意的情感內容,具有“終極關懷”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傳,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里,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心魂”。
林語堂 ·文化研究 ·10.7萬字
本書以我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鄂倫春族的神話為研究對象,借助神話理論,以搜集整理的鄂倫春族神話研究豐富學術資料為基礎,以必要的實地調研數據材料為支撐,將紛繁復雜的鄂倫春族神話分為創世神話、人類起源與族源神話、英雄神話和薩滿神話四種類型,進行深入的主題分析、意涵挖掘以及形象研究,并將鄂倫春族的神話與其他民族的神話進行比較,同時闡釋鄂倫春族神話的社會文化價值與當代傳承,呈現鄂倫春族神話的特點與文化內涵。
楊金戈 ·文化研究 ·17.7萬字
西遷精神作為西安交通大學百廿發展歷程中承上啟下、歷久彌新的優質精神文化資源,近年來愈發受到黨中央、中宣部、中組部、教育部和社會各界關注,其對大學精神文化的發展大有裨益。大學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如何推動大學精神文化良性健康發展,是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亦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應深耕的學術沃土。本書在進一步挖掘提煉西遷精神內涵、特點、要素等的基礎上,就西遷精神對大學精神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價值、機制、存在問題、提升路徑及啟示意義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為新時代大學精神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建設等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上的參考借鑒,且為西安西安交通大學精神文化建設乃至整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方法論指引。
何志敏等 ·文化研究 ·14.8萬字
陜北之地“民俗不俗,民風可風”。陜北的飲食文化更是一朵艷麗孤傲的奇葩。本書通過對陜北歷史地理環境的研究、陜北人食材加工創作描述、陜北飲食禮儀的記錄,揭示陜北飲食文化的特點和飲食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及審美情趣,進而對陜北飲食文化的開發及利用價值作出探究。該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山野菜,生存的大智慧;第二章:粗糧細作,生活的大藝術;第三章:異族風味,營養的大平衡;第四章:豪飲美酒,釋放的大激情;第五章:飲食文化,創業的大天地。
張小兵 康華 李穎 ·文化研究 ·14.9萬字
方東美是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其學思歷程中始終表現出對審美問題的敏感、關注和探究。總體來看,他以現代西方生命美學為參照,重新闡釋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詩意的語言復活了其中的生命思想,建構了以傳統文化為本位的生命美學體系。這不僅有效地推動了中國美學的創造性轉型,同時亦促使中國美學重新回到了對人本身的關注,從而為解決現代性發展所造就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思想上的有效資源。全書圍繞方氏生命美學所涉及的四個核心問題展開:生命本體論是其美學體系的哲學基礎;美感生成論是其基于生命本體論而對生命之美的生成根源、條件、內在機理,及其在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家中的具體表現給予的說明和論述。
劉欣 ·文化研究 ·16.1萬字
本書以俄羅斯戰爭文學傳統為觀照,力求全面揭示俄蘇文學中獨特的反法西斯衛國戰爭文學的歷史傳承、發展歷程,深刻的創作內涵及其特殊的審美體驗。特別是通過重點探討六十余位俄蘇作家動人心魄的軍事題材創作,深入剖析蘇聯文學中獨具特色的戰壕真實派的崛起,關注社會問題的前線一代作家,史詩性的全景文學、紀實文學,戰爭文學的抒情風格及其戰爭創傷、戰后反思,戰爭中的道德叩問等諸多問題,以其探尋蘇聯文學軍事題材作品綿延不斷、持久不衰的恒久魅力。
李毓榛 ·文化研究 ·17.3萬字
作為一個自省意識明確的詩人,作者寫下這些只言片語,這些書信日志、筆記漫錄,意在觀察自己寫作的出發、進程、理想和困擾,以及因之而來的對詩人之病理和倫理的分析。雖然作者聲稱,并未刻意營建所謂的寫作詩學,但書中文字,在在指向對寫作行為及結果的觀察、反省。全書分為言辭、詩話、隨筆、閱讀等五個部分。
陳東東 ·文化研究 ·18.5萬字
《穆旦詩編年匯校》到目前為止穆旦詩歌完備可靠的一部全集。它是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詩人穆旦的全部詩歌作品進行編年和匯校,編年是體例,匯校則是從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的角度對穆旦作品所進行的文獻整理。現存穆旦詩歌共約154首,但至少有120首以上存在著版本歧異現象,修改力度之大、范圍之廣可見一斑。結合所能找到的穆旦詩歌的全部版本展開匯校整理,即是本研究主要的工作內容。本書認為,穆旦對于詩歌的修改是一種典型的詩人修改,匯校其詩歌版本,將為穆旦研究提供一種更為切實可靠的研究基點。同時,對穆旦這樣一位重要作家的全部詩歌作品展開匯校,能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于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做出有效的探索。
易彬 ·文化研究 ·14.4萬字
通濟堰是公元前141年開創于岷江中游的大型水利工程,她的悠久歷史和厚積文化為研究其發展過程提供了素材。本書收集了戴建君先生近年來16篇專題研討通濟堰歷史文化的論文。本書適用于歷史、文化、農業、水利等技術研究,并為大專院校的師生提供借鑒。
戴建君 ·文化研究 ·8.4萬字
本書中的讀書筆記既有對儒家精神的發掘,對毛澤東著作的鑒賞,也有對親情的感悟,對現實的思考,文筆優美,內容涵蓋廣泛,對書籍內容的剖析深入淺出。
馬驍 曾道榮主編 ·文化研究 ·14.3萬字
明清小品文承載著性靈文人的文學革新思想,有著超越文體的特征。不僅如此,它還深深地影響著當時日本、朝鮮的文風,但是其價值長久以來卻一直被忽略。本部著作從朝鮮著名作家李鈺的文學觀及其創作切入,探討明清小品文對韓國文學的影響,著重考察李鈺的文學觀,從李鈺的文學本質論及作家論兩個方面論述李鈺獨特的真實的文學、真情的文學、今時的文學,結合李鈺對老子、屈原、歐陽修、袁宏道等先賢作家的品評,考察李鈺的文學觀及其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關聯。
任曉麗 ·文化研究 ·13.7萬字
小說以20世紀七八十年代鐵路生活為背景,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講述了幾個中專生畢業后分配到艱苦的六盤水地區后,對工作與生活的理解與追求。小說成功塑造了鄭林忠、丁志遠、許芳眉、江雨來等人物形象,熱情歌頌了鐵路一線職工艱苦創業、戰天斗地的精神以及這種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也謳歌了西南鐵路運輸事業的建設與發展成就,故事有血有肉,人物栩栩如生。
曾從技 ·文化研究 ·15.7萬字
本書敘述中國小說發展的過程,一方面概述秦漢古小說、六朝志怪、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及近代小說的發展歷史,一方面又突出中國小說史上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的相對獨立演進和互相影響的趨勢,以及“史傳”傳統與“詩騷”傳統在中國小說藝術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書行文雖高度濃縮,卻也多角度地體現了小說注重世態人情、細節瑣事、奇談怪論以及娛樂色彩深厚的特征,反映了作者獨到的眼光與見識,是一部適宜大眾閱讀的學術普及著作。
陳平原 ·文化研究 ·14.6萬字
文藝理論的存在從來不是靜態的,即便作為知識形態的文學理論也多半屬于思想探幽、理論建構與知識生產的結果。現代文藝理論觀念的演變,即便在走出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觀念年”之后,依然與哲學思辨、歷史探幽、社會考察以及文本細讀等等,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并且以對于現實的關切、闡釋、反思與批判等形式,實現自己作為理論實踐的社會擔當。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博士生以敏銳的思想觸角、宏觀的理論視野、扎實的文本解讀以及嚴密的邏輯表達,展現青年一代在文藝理論觀念探討與文藝理論實踐中的新面貌、新追求。本書是連續出版物,擬每年出版一本。
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學科主編 ·文化研究 ·16.1萬字
本書綜介合運用多種方法,對發生于近代、主要是晚清的小說觀念變革進行了研究。本書的核心觀點是,近代小說觀念變革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文化事件,與同時期社會思潮的涌動、文學制度的變遷、知識學術的重組等皆有密切的關聯。小說觀念的變革受到一系列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要對小說觀念的變化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就必須同時對這些相關社會文化因素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在梳理近代小說觀念變革的過程中,本書實際上對百余年來支配中國文學界的若干基本概念進行了知識考古學意義上的追根溯源的研究,這些概念包括民族國家的文學、發展進步的文學、純文學、想象虛構的文學等等。通過這種研究可以看出,所有這些長期以來被視為天經地義、不可動搖的文學觀念,都是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啟動,一系列新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出現,才逐漸獲得其合法性的。
吳澤泉 ·文化研究 ·17.9萬字
白如編著的'古都雅韻:北京名園楹聯匾額賞析'介紹了北京名園中的匾額楹聯將數量眾多的名聯佳句分為江山篇、寫景篇、修身篇、佛教篇以此四種類型為主線條以字詞解讀為切入點對北京名園中的匾額楹聯進行了分類賞析。它能幫助我們準確把握匾額楹聯中的字句意義深入理解字句背后的歷史典故和思想淵源從而進一步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古圣先賢的睿智哲思。
王立軍 白如 ·文化研究 ·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