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講的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課目:一是“茶是如何制成的”?如果連茶是如何制成的都不知道,喝起茶來就會像瞎子摸象?二是“各種茶的認識”。對市面上的各種茶有一些理論性的理解,才能更好地進入欣賞的領域。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沖泡和飲用。只有從喝茶中才能獲得茶的益處,才能體會到以茶為載體的思想、美學境界。
蔡榮章 ·文化研究 ·6.4萬字
在Web2.0時代里,互聯網上存在著大量可作為情感語料數據原型的評論,如何高效精確的獲取基于這些語料的情感信息,并依此進行相關研究成為當前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情感分析,又稱意見挖掘(opinionmining),是用于分析人對特定對象及其相關屬性的觀點、態度以及其他主觀感情的技術。本書在深入研究文本情感問題及現狀的基礎上,充分結合計算語言學、統計學、機器學習等相關理論及其方法,利用語義塊、句子、文本等不同語言粒度進行文本情感傾向性建模、分析與研究,從而提出高效、精確的文本情感分類技術與方法。本書闡述的技術可廣泛應用于推薦系統、社會輿情分析、產品在線跟蹤和質量評價、影視評價、Blogger聲譽評價、新聞報道評述、事件分析、股票評論、圖書推薦、敵對信息檢測、企業情報系統等方面。
朱儉 ·文化研究 ·15.8萬字
中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是一座智慧的寶藏,是我們祖先用智慧的雙手和頭腦歷經數千年的風雨創造和積累而成的,它如同河蚌中的沙粒經受了痛苦的磨煉和時間的考驗,最終升華為閃閃發光的珍珠。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沒有理由不去閱讀這些歷史,沒有理由不繼承這些智慧精華并把它運用于實際。而今天我們所呈現給廣大讀者的是這其中忠臣良將的諫議謀略與銳利檄文。
秦榆 ·文化研究 ·16.2萬字
本書研究內容覆蓋1942—2001年的60年期間,時間跨度從二戰期間至9·11事件,其中包括《華美周報》《世界日報》《太平洋周報》《星島日報》等一批知名報紙,讓我們有機會系統地了解華人報刊的發展及其意義。研究依據JohnBerry跨文化適應理論模式及框架理論,歸類、整理和梳理了60年間互動演進的四個歷史階段報刊所呈現的美國華人對祖籍國與定居國之間的文化身份構建狀態、特點與影響因素。結論是:當祖籍國與定居國關系和諧時,華人報刊呈現出的文化認同環境較為寬松,認同模式以“融入”為主,即保留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在融入美國社會和文化,甚至構建“雙重文化認同”;當祖籍國與定居國關系表現為敵意、對抗時,報刊折射出的華人文化認同具有一定的極端性和復雜性,表現為文化隔離或文化邊緣化。
張海燕 ·文化研究 ·13.3萬字
本書以較寬廣的視野,立足于中國當代文化建設和文學批評的繁榮,并將兩者有機結合。書中涉及當代文化創新、人文文化、區域文化、城市文化,以及當代文學創作與批評的觀察與思考、戲劇與影視藝術的探尋等諸多領域。在中國當代文學創作與批評對人文文化和精神品格的建設與提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建構,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現狀、缺失的整體反思,以及影視批評如何從貧乏走向豐富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富有反思性和啟發性。書中還對中國當代文學中的部分新老作品、文學現象、文學史寫作等進行了實事求是的解讀和深入淺出的闡釋。
王衛平 ·文化研究 ·19.7萬字
“花兒”,是主要廣泛流傳于我國西北地區的一種民歌,是黃土地上的山歌民曲。自從“花兒”誕生以來,它就真實記錄著西北各族人民的生活命運,演唱著來自遼闊土地上的情感。本書立足于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力圖從西北民族民間文化的深處挖掘整理文化瑰寶,從花兒的定義、類別、民族地域屬性、傳播流布狀況、民俗價值、歷史、人文、藝術價值、保護與傳承幾個方面展開研究,將已試教兩年多的《花兒十講》重新修訂整理,編成了一部具學術性、知識性、欣賞性、實用性并重的花兒教程。
劉明 劉同生 ·文化研究 ·5.9萬字
什么是超藝術托馬森?是附著于土地或建筑,且被保存得很美的無用之物,也是日復一日的熟悉街道中埋藏的獨特趣味。本書為風靡日本、至今不衰的“路上觀察學”“考現學”經典著作,目前依然常常殺入日本亞馬遜社會學暢銷榜前十。作者赤瀨川原平在偶然散步于東京街頭時,發現了一座不通往任何地方但被悉心保存的樓梯,至此開始了對整個都市的另類探索,掀起了一場觀察街頭和認識附近的運動,并于1986年與建筑家藤森照信、插畫家南伸坊等人發起“路上觀察學會”。作者詼諧、調侃、充滿玩樂精神的文字背后,是對都市現代化進程的嚴肅思考以及對日常風景的探尋和解剖。在城市居民步行經驗越來越少的當下,以散步為基礎的路上觀察旨在喚回人們對附近的親切感,找回個人與外界的切身接觸。
(日)赤瀨川原平 ·文化研究 ·11.5萬字
《載欣載奔:過一過中國人的好日子》一書呈現了數十個家庭在學習和踐行優秀傳統文化路上,個人以及家庭的變化。第一部分以鄉土農村為主題展開,說明老家及家風帶給人的滋養。第二部分記錄了作者的生存感受和生命狀態。第三部分講述與傳統戲曲的緣分,闡述戲曲里的禮儀教化。第四部分講述了中國農村保留的一些傳統習俗。本書把孝悌精神、夫妻之道、教養之道融入日常生活,讓日子越過越順意,越有中國味道,社會更加和諧幸福。這些文章不僅融合了作者個人對傳統文化的實踐感悟和親身體驗,更是通過作者的現身說法,使得傳統文化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變得生動可感、可親可愛。
薛仁明主編 ·文化研究 ·17.8萬字
本書是關于改審開放前沿地帶的文化實踐與思考。書中用大量的案例揭示了深圳從“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文化強市”的變遷,對文化改革與發展獨具參考價值和理論意義,將為新時代文化逑設帶來積極的啟示,并將激發新的實踐與探索。
李小甘 ·文化研究 ·17.5萬字
原宿,日本潮流圣地;牛仔,美國文化名片之一,西部開拓先鋒。1964年東京奧運會前夕,當脫下沉悶制服、渴望展現自我的日本少年迎頭撞上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式時尚風潮,一場滿懷熱情與工匠精神的衣櫥革命就此展開。自此之后五十年,日本從一個時尚荒漠演變為當下最重視服裝搭配的國度之一。當年借由美式風格發展而來的時尚潮流,又從原宿出發反向輸出西方,進而影響全球。《原宿牛仔》借由講述潮流先鋒的故事,梳理日本五十余年街頭服飾發展脈絡。這些故事里藏著風靡一時的風格與品牌是如何成功的答案,也可由此窺見日本人的性格與文化精髓。
(美)W.大衛·馬克斯 ·文化研究 ·14.1萬字
魯迅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聞名于世。但是,近代中國向著現代轉型中,什么是“社會”的討論并不充分。社會是弱肉強食的叢林,還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設計與發明?還是魯迅的論斷,在道德背后,是吃人本質。從倫理角度討論這個問題曾是五四最重要的議題。在現代歷史的進程中,民族、階級、戰爭、知識分子立場等概念的介入,中國現代倫理的建立顯得尤為艱難。在魯迅對這些概念的體驗中,我們重新回到歷史論斷和抉擇的現場。
蘇懿 ·文化研究 ·18.8萬字
近一個世紀之前,陳寅恪先生在《陳垣敦煌劫余錄序》中寫道:“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況是敦煌文獻和敦煌藝術的新材料將引出新的研究問題,今天的情況則是經多幾代學人的積累,基礎性調查和材料整理已相當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產生的新問題帶動對材料的再發掘。巫鴻的這部新作通過“空間”這一角度,調動讀者自身經驗,從敦煌城一路向西,來到鑿有數千洞窟的鳴沙山;面對撲面而來的崖壁展開歷史想象,并以人的身體為尺度,進入不同時期的洞窟空間,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質和參觀方式的明顯變化。在洞窟中,身體參與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畫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最終目光視線落在單幅畫面上,進入畫面內部空間,完成精神層面的觀看意義。因此,書中雖然廣泛借助和征引了關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卻試圖從新的層面顯示它們的意義,激發讀者調動自己的身體和眼睛,在閱讀中開啟一趟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文化之旅。
(美)巫鴻 ·文化研究 ·13.7萬字
王爾德在以唯美主義追求為表象的審美追求驅動下,引申了古希臘面具表演的傳統形式,使之成為人格面具表演概念,同時吸取浪漫反諷思想,注入自己的人生及創作中,變成了呈現多重矛盾自我的面具塑造風格。這一風格被他運用自如后,成為其獨有的技藝,形成其“面具藝術”。本書以王爾德的多重矛盾面具自我之表象為依據,向前追溯至具有審美思想的德國浪漫主義傳統、唯美主義及現代審美主義,向后借用當代德國哲學、美學的理論觀點(審美),兼從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自我建構)的視角對之進行審視,解釋其“面具的真理”。以追求審美和自我建構為己任的王爾德,通過塑造多重矛盾面具自我,把對審美的追求推向了極致—使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審美化,為自己的生存建構了積極、主動的意義。王爾德不愧為“面具藝術”大師。本書審美與自我建構的兩個視角,在論述過程中之契合,讓我們看到兩者的內在統一性—對人自身的困境與拯救途徑之思考,是以哲學和美學為代表的人文學科的根基和出發點。對此命題的關注始于現代性發端時期的哲學家們,貫穿了王爾德的一生,在當今的理論界仍不斷被探索與完善,值得認真思考。
楊霓 ·文化研究 ·19.5萬字
自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文明對泰文化的沖擊及其激發的回響構成了泰國追求現代性道路上的變奏曲。泰國社會一方面要強化南傳佛教作為泰文化特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又需要確證南傳佛教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位置。佛教成為現代泰國創造自身文明性的重要領域,其文明化過程同時在國家、社會與個人三個層面展開。本書嘗試在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基礎上展示南傳佛教在泰國的文明化路徑,并通過呈現復數的他者來理解由諸多矛盾因素構成的社會發展動力。
龔浩群 ·文化研究 ·17.3萬字
岡倉天心以一己之力,縱橫捭闔,為我們闡釋了東方文化尤其是日本茶道文化所蘊含的美妙意境。——《紐約時報》在所有講述茶道的書中,這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岡倉天心的著述不僅是空前的,今后也很難有人超越他。——《東西》雜志我們可以欣賞日本茶道的美,我們可以共同品味藝術殿堂里的人類思想與藝術的精華,然而,當岡倉天心滿懷深情地守護“大和之心”時,難道我們不也應當好好守護我們的“中華之心”?——蔡春華(學者,岡倉天心研究專家)《茶之書》,是使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書,能讓日本人以及東方人認識自己的文化。——李長聲(學者,日本文化觀察家)
(日)岡倉天心 ·文化研究 ·3.3萬字
作為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梯姆·奧布萊恩因其越戰老兵身份在美國文壇發出了獨特的聲音。他在記錄越戰經歷的同時,也展現了一種歷史的關懷和文化的深度,被批評界譽為“美國的康拉德”。本著作以大量的原文文獻為依據,基于國外新近的相關研究,將修辭敘事批評與創傷理論相結合,在兼顧其前期作品的情況下,著重對奧布萊恩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小說創作進行重新闡釋與解讀,揭示出這些作品在性別、種族、暴力和愛情婚姻等方面表現出來的作家本人創傷化的內在矛盾,以及由此體現的作家深切的道德和現實關懷。對我國讀者了解美國越戰后文化和社會精神狀態很有幫助,具有較強的認識作用和社會意義。
柳曉 ·文化研究 ·17.3萬字
中國乞丐文化在歷史時段上有強大的延續性(時),在空間地域上有驚人的一致性(空),它與主流文化乃至精英文化之間又有生動活潑的交流性(上下),而這種交流性也反映在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上,其實質也是一種上下關系。本書是作者在其英文獲獎原著StreetCriers基礎上的再創作。全書緊扣時、空、上下這三個主題,對晚清以來的中國的城市底層文化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全書資料豐富、內容詳實、立論嚴謹、文筆生動,是中國都市文化史和次文化研究領域內一部有創意的新作。
盧漢超 ·文化研究 ·16.7萬字
本書通過大量的實地調查、訪談與文獻研究,對冀中音樂會(廊坊地區)進行了分析與研究,較為系統地反映了廊坊地區冀中音樂會的生存樣態。冀中音樂會歷史悠久,是絲路文化交流的典型;是宮廷音樂、寺廟音樂與鄉間音樂融合的典范。本書對其歷史、現狀、發展困境有實事求是的記錄,對音樂會發展前景提出了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應走藝術化、殿堂化、市場化的發展路徑的設想,以期音樂會能進入課堂、走入千家萬戶。
陳新海等 ·文化研究 ·18.5萬字
在當前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和實施《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的現實基礎上,景觀理論和景觀實踐的發展也面臨著更加豐富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對景觀與創意、審美和休閑的關系做一種新的思考和探索。而這種思考和探索的評判標準,仍應是景觀發展的“終極”目標。
俞武松 ·文化研究 ·17.4萬字
京味兒小說的發展源遠流長,在清末民初的北京文壇,以彭翼仲為首的著名報人,用白話報為小說家們開辟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以損公、劍膽、冷佛、儒丐為代表的京味兒小說家嶄露頭角,創作出數以千計的京味兒文學作品,受到京津地區廣大市民的熱烈追捧,他們的創作實績也成為京味兒文學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評講聊齋》作者尹箴明,是民國時期發表于《群強報》的評書連載。每期取《聊齋》原文一段,繼以白話評講,有敷衍故事、解釋原文、插科打諢等內容。語言通俗、詼諧,以口語寫成,有大量老北京話的口語語言成分,對語言學和文學領域的研究者都有很大的材料價值。本書選《曾友于》《花姑子》《嬰寧》《胭脂》《鳳仙》五個聊齋故事,共141期連載的內容。采取點校加注釋的方式加以整理,便于讀者閱讀。
尹箴明 ·文化研究 ·17.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