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新聞史的視角,按照時間線索打撈和挖掘了近現代中國史上的諸多細節和歷史真相,詳細梳理了1900—1949年的中國新聞人、報刊和重要新聞事件,涉及王韜、梁啟超、魯迅、胡適、徐志摩、邵飄萍、林白水、張季鸞、鄒韜奮、王蕓生、瞿秋白等近現代重要的歷史人物,以及《新民叢報》《大公報》《新青年》《新月》《語絲》《民立報》《現代評論》《申報》等知名報刊,還原了現代中國新聞史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文人的時代氣質。
汪兆騫 ·文化史 ·20.8萬字
在西力沖擊下,中國社會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因為婚姻對中國人的文化意義重大,它順理成章的成為近代先覺者反思國家、民族命運鏈條的起點,婚姻變革被賦予了“強國保種”的悲壯語境。本書梳理1860—1930年中國婚姻文化的變遷歷程,清晰地把握兩性倫理和婚姻功能的變化脈絡,得出該段時間中中國兩性的解放和個體自由度的提高,它使人的自由意志得到體現,個性得以彰顯的結論,并認為自此人們開始追求有尊嚴的生活。
王棟亮 ·文化史 ·42.6萬字
漢代的掾史,為各級長官自行選任的屬吏,大都充當秘書、助手與參謀的角色,以公文撰寫謄抄、輔助長吏行政、溝通官民聯系等為職守。他們地位普遍不高,卻是兩漢官僚和知識群體中的大多數,致力于書法印章的日用、碑祠刊立的主事和音樂詩文的雅作,促成了兩漢藝術的主體擴展、創造力提升、經典作品累積及制度傳導,成為后世官僚或知識階層藝術創作情境與模式的源頭。本書以任職于兩漢中樞各部、王侯屬國、各州郡縣鄉,由長吏辟用的掾史屬佐為對象,借助簡牘、碑銘、詩賦、箴頌、畫像石、畫像磚、墓室壁畫及藝術論著等,研究這一主體職司文藝、依仁游藝的各種藝術活動和現象,從藝術創作角度考察他們與公卿長吏、儒林學士的關系,探析其創作模式、情境和特征,從而確認兩漢掾史之于中國古代藝術主體分化、藝術創造力提升、門類藝術衍生、經典作品累積、藝術風格演繹、藝術觀念承啟、藝術流派形成等諸方面的影響或意義。
周珩幫 ·文化史 ·28.2萬字
《廣府文化》是由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廣府文化論壇”之論文精選,每年一本,已出三本,亦為輯刊。廣府文化是一種粵語文化,也是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一種地域文化。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是廣東省委宣傳部批準建立的“廣東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也是廣州市規劃辦確認的“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匯集了省內外一大批從事廣府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本輯,是“第六屆廣府文化論壇”的參會論文之精選,主要討論廣府文化與陳白沙文化專題,包括廣府語言文學、廣府民俗信仰、廣府工藝美術、廣府文化的傳播、陳白沙文化專題等論文,所選論文資料翔實,論述充分,新意撲面,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
紀德君 曾大興主編 ·文化史 ·20.1萬字
此為中國儒學通志先秦卷的紀事部分,內容主要是先秦儒學的重要事件?!吨袊鍖W通志》擬分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紀年篇、紀事篇和學案篇。結合《20世紀儒學通志》,基本覆蓋先秦至20世紀末的整個儒學歷史,為中國儒學的演進、發展理清脈絡。該書以歷代大儒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傳統文獻為依托,從較高的高度俯瞰整個儒學發展脈絡,體系完備,方法科學,可望著成新時期儒學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曹景年 ·文化史 ·21.6萬字
本書以時間為線索介紹唐代詩歌的發展與變遷,以初、盛、中、晚唐各時期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為切入點,結合人物生平、文學史重要變化,唐代重大事件等,深入淺出對重要作家的主要作品進行解讀,勾勒出唐代詩歌發展與變遷的歷史過程。史料可靠豐富,有最新的研究成果,行文生動有趣可讀。
金鑫 ·文化史 ·24.4萬字
全書分上中下三編。上編講述燕園的前世,內容涵蓋明末勺園,清代弘雅園、集賢苑、暢春園、淑春園、鳴鶴園、朗潤園、蔚秀園、承澤園、鏡春園、治貝子園等相關園林的歷史興衰和文化脈絡。中編講述燕園的開辟和燕大的精神。下編講述燕園的今生,內容涵蓋從紅樓到燕園的融合與升華;北大又一個甲子的風雨兼程,燕園“一塔湖圖”象征的形成;以及北大人“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品格與情懷?!侗贝笱鄨@的前世今生》圖文并茂,以數百幅歷史圖片、風景圖片與翔實的史料為讀者呈現北大燕園的厚重歷史。
江溶 王燕飛 ·文化史 ·25.8萬字
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后,掀起了波瀾壯闊的“中國熱”,把王公貴族、文人墨客乃至市井細民全都卷入其中,令他們如癡如醉,無限向往;思想家們為如何看待中國文化展開了激烈的論爭,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中國商品的西去和傳教士的東來。固然為歐洲的“中國熱”準備了必要的條件,但是,應該承認,這些條件并不是中國人為他們送上門去的,而是歐洲人自己主動創造的。《歐洲十八世紀"中國熱"》的內容是中國文化西傳和歐洲人對于中國文化的接受。
許明龍 ·文化史 ·23.1萬字
《西方古典學術史》是英國古典學者約翰·埃德溫·桑茲極重要的著作,全書共三卷,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公元前6世紀至19世紀古典學術的發展歷程,細數希臘羅馬學術發展流變,涉及各時期文學、史學、哲學等領域,尤以文獻學、版本學、詞源學、語法學見長,著述極為詳贍淵博,可看作對以往各個時代古典學術成就的總錄。本書為第二卷,所講述的古典學術史由文藝復興起,至18世紀。全書首先以意大利為中心,講述文藝復興時期對希臘、羅馬著作的研究,接著16,17,18世紀各為一章,每章分國別講述古典學術史。古典學研究的重要地區,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英國、德國,均有詳細的論述。
(英)約翰·埃德溫·桑茲 ·文化史 ·38.2萬字
本書用鮮活的案例、數字解讀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五年。內容分為四個部分:電影與國家文化戰略;電影與資本;電影與文化產業;電影與中國故事。以任仲倫、王中軍、王中磊等等行上百位影視行業巨頭和資深投資人的專訪內容結合“每日經濟新聞”近五年來對電影行業的市場研究、案例解讀,結合權威大數據對其進行分析,呈現2018年~2022年電影這五年中國電影的發展,梳理這五年中國電影產業的重大事件、關鍵人物、新發展趨勢、產業數據等,全方位呈現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生態,以財經的思維和產業的邏輯冷靜地看待中國電影產業可喜的發展與值得提升的空間。完整展示中國電影的發展坐標與發展成就,直觀記錄中國電影發展成就,理性見證中國電影產業的經濟貢獻;剖析中國電影產業的投資和發展邏輯,挖掘中國電影產業中“中國故事“核心價值。
每日經濟新聞編著 ·文化史 ·20.2萬字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加快了構筑文化戰略的步伐,通過制定和發布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形成了具有鮮明日本特色的文化戰略。日本文化戰略內涵豐富,包括文化振興戰略、文化產業戰略和文化外資戰略,其獨特的三位一體結構,發揮出了明顯的相乘效應。文化戰略作為日本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日本在推進文化戰略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機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果。本書期望通過對21世紀初期日本文化戰略的探討,為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某種有益的借鑒。
崔世廣主編 ·文化史 ·23.9萬字
本書分為明朝篇和清朝篇兩部分,具體內容包括:建置沿革與行政區劃、社會學術思潮、學校教育、祭祀文化、佛教文化、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民俗文化等。
付金財 陳淑榮 ·文化史 ·29.2萬字
公元200年—公元900年,是文化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歐洲文藝復興讓人開始覺醒,中國歷史上,也有過類似的文藝復興。本書從儒林、美學、詩歌、藝術四個層面講述漢末至宋代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儒林里,西漢末年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劉歆,以古文經學掀起了儒家文藝復興運動,成為儒學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他一個人的文藝復興,影響了一個時代的命運。魏晉時期,文藝復興的審美風潮從清議轉向清談,魏晉人以老莊為榜樣,從政治優先的經學轉入審美優先的玄學,從名教回歸自然,君子英雄主義式微,亂世英雄美學開啟,人與山川相映發。中國的文藝復興還要格律化。唐朝以詩賦取士,使有唐一代成為唐詩的江山。唐詩江山從宮體詩走來,在宮體詩里完成了格律化。宮體詩變革,格律化的山水詩誕生,邊塞詩領唱,最終走向宇宙意識。中國文藝復興帶來的自由適合藝術的蓬勃生長。有宋一代,藝術上最閃耀的便是中國山水畫的興起,尤其水墨山水的興起,成為宋代中國文藝復興的標志,而市井風情畫則描繪了宋代文藝復興的社會新樣式。文藝復興需要巨人,也產生巨人。在歷史轉折的關頭,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中,這些思想、藝術、科學領域的巨人照亮了文化中國。
李冬君 劉剛 ·文化史 ·22萬字
何謂“美好的事物”?何謂“高貴的美德”?人類文明自誕生之初,從未停下自我探尋的腳步,東西方皆如是。對于近現代西方人來說,古希臘是深深影響后世的文化典范,更是令人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之一。希臘古典文明,古老而璀璨,理性又浪漫,而圍繞它的想象、哲思、溢美、甚至誤解,早已超越時空?!断ED思想與文化》一書將古希臘波瀾壯闊的兩千年文明畫卷徐徐展開,帶我們從神話與歷史曖昧交織的克里特-邁錫尼文明、孕育偉大史詩的荷馬時代、城邦文明初興的古風時代、光芒燦爛的古典時期,一路走到人類歷史上文化大碰撞的希臘化時代。本書脫胎于復旦大學吳曉群教授深受好評的同名著作,之前已再版三次,此次修訂版除了對內容的增刪和修補外,增加了百余幅精美插圖,結合希臘經典詩歌、史著、戲劇及演說詞等一手文獻,以古希臘人之眼與口,生動再現當時的城邦文化、娛樂節慶、雕塑繪畫、詩歌戲劇、體育競技、政治生活、宗教信仰、哲學思考和歷史記錄等,帶我們重回那個失落已久的古希臘世界。
吳曉群 ·文化史 ·29萬字
本書為《形象史學》總第二十二輯,《形象史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辦,是CSSCI來源集刊?!靶蜗笫穼W”,是指把形與象作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歷史的一門學問。本輯有紡織考古、建筑考古、圖像研究、文本研究等四個欄目,兼具圖像與實物、文獻與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時段較長。入選的文章符合學術規范,都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較為圓滿的論證和說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獻、圖像材料等豐富、可信。
劉中玉主編 ·文化史 ·23.4萬字
《國學流變》實為中國思想小史,它以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潮演變為線索,圍繞人性論、天人關系以及人與社會關系,探尋傳統社會學術思想的發展變化軌跡和規律。書中“緒言”概述思想史研究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全書主體共分七章,即先秦諸子、漢朝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朝理學、明朝心學、清朝樸學?!坝嗾摗辈糠趾喪雒髂┯绕涫?840年以來,西學東漸對于傳統社會學術思想的影響和變化,以及人們對于中學與西學及其相互關系的復雜看法。主體中的每一章都均由三個板塊組成,即時代背景、社會思潮和學術思想代表人物。時代背景力圖囊括影響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各種事件,社會思潮努力描述當時社會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代表人物則包括思想家的生平事跡及其思想范疇和學術觀點。閱讀國學流變,我們可以系統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學術思想脈絡,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讓靈魂得到凈化,思想得到升華,人格得到镕鑄!
夏海 ·文化史 ·40.8萬字
1945年,戰后的歐洲滿目瘡痍,數千萬人流離失所,重建的需要和東西歐的沖突合成一股強大的動力,推動著歐洲各國領導人、各國際組織及知識分子群體持續思考歐洲文明的歷史和未來。保羅?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話語為線索,講述了歐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圖變遷的故事,呈現了另類的20世紀歐洲史。戰爭尚未結束,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即已成立,與其他國際救濟機構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質和道德上重建歐洲。為恢復國際司法秩序,戰犯被新成立的國際軍事法庭以反人類罪起訴。瀕臨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團結起來,提出了基本人權與信仰自由的主張。在戰爭破壞與核威脅的陰影下,舒適的家庭生活成了歐洲人首要關心的問題,各國都把捍衛家庭價值作為社會文明化的核心,致力于發展社會福利。老牌殖民帝國不甘失敗,試圖通過掠奪殖民地來挽救衰敗的命運,卻不得不面對非殖民化運動的巨浪。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在推進物質與道德建設,力圖發展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文明。文化多元主義逐步壓倒了歐洲中心論,世界的文明版圖朝著多文明共存的方向演變。“9·11”事件、恐怖主義和難民危機再次喚醒了人們對文明遭受威脅的恐懼和不安,各種保守勢力趁機將“保衛文明”作為分裂和進攻的借口。重新審視“文明”的內涵,或許能夠幫助人們跨越民族、國家和政治的藩籬,構想國際合作與和平的圖景。
(英)保羅·貝茨 ·文化史 ·31.8萬字
本書上編“隋唐佛教寺院建置興廢探賾”,辨析了隋唐長安佛教寺院建置沿革記載中頗有爭議的一些問題,勾勒了唐都長安佛教寺院建筑風貌,追尋了唐都長安佛教寺院書法文化遺產。中編“隋唐佛教高僧生平事跡索隱”,揭橥了隋唐高僧對儒學、語言文字學和中國書法的特別貢獻,補證了隋唐時期數位著名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跡,闡明了唐代胡僧的功績,評說了唐代內供奉僧的功過。下編“隋唐佛教社會文化史事谫論”,詮釋了隋唐長安佛教義林與義學風尚、隋唐時期的宗教消費、佛教與中古中外交通等隋唐佛教社會文化事象。
介永強 ·文化史 ·33.5萬字
在本書中,維多利亞·迪·帕爾瑪采取了"反風景如畫"的態度,對傳統上令人恐懼和蔑視的荒原風景進行了描述。她認為,18世紀英格蘭的信仰、技術、制度和個人的融合導致了一種有關"厭惡"的文化態度的形成,該文化態度直至今日依然在塑造著我們評估景觀的方式。本書包含的大量插圖最早可追溯至17世紀,涵蓋了景觀研究、藝術和建筑史、地理、歷史和科學技術史等多個不同的領域。通過這些材料,作者為我們展示了將沼澤、山脈和森林視作"敵對領土"的概念,她認為這些荒原不是出于任何基本的物理特征,而是由它們所激發的厭惡反應而被歸納在一起的。
(美)維多利亞·迪·帕爾瑪 ·文化史 ·20.2萬字
夏海 ·文化史 ·35.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