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城市尋端·大連開埠建市》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講述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大連港口和城市的規劃與建設過程,構建了大連城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歷史演變的清晰脈絡,再現了120年前大連從一個小漁村向遠東自由港和貿易中心推進的曲折歷程。
蔣耀輝 ·地域文化 ·18.5萬字
本書通過社會學調查和口述史研究的方法占有資料,多維度地探尋了一座建筑、一例公共藝術品的來龍去脈,描述了行政權力、社會思潮、建筑師、營造隊伍、普通市民和其他各種專業人士在公共藝術產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方式,介紹了一個文化符號的創意、設計、構建和解讀、追認以及后續開發利用的過程。
嬰父 ·地域文化 ·7.8萬字
《海淀史地考論》一書內容圍繞青龍橋、西山碉樓、香山、門頭溝、藍靛廠、圓明園等北京市海淀地區歷史悠久的地名為出發點,收錄了多篇史地研究的學術文章,詳細且有深度地研究了海淀多地的古代名人、歷史掌故等內容,是一本研究海淀地理歷史文化的學術研究資料。
樊志斌 ·地域文化 ·13.3萬字
本書以僑批山水封為研究對象,圖文結合地解讀山水封圖案中蘊含的文化內涵。
羅仰鵬主編 ·地域文化 ·1.2萬字
本書對山東省內49個各具風格的、正在使用或已經被棄用,卻在運輸史上做過貢獻的火車站進行深度挖掘,對這些火車站的概況和歷史人文進行了介紹。作者懷著對鐵路、對火車由衷的熱忱,講述歷史上發生在各個火車站的故事。
王旭光 ·地域文化 ·14.4萬字
本書為“杭城活地圖”錢益知先生遺作,初名為“杭州地名史話”,是考察歷史悠久的杭州城各處地名前生今世的珍貴作品。從杭州地名探源、城垣街巷及河道橋梁地名、南宋皇城及城內諸山、西湖及各景點地名、西湖湖區景點地名、西湖北山景點地名、西湖西山景點地名、西湖南山景點地名等八大方面較為詳盡地考述了各處地名的來歷,間以地名的考證、掌故、名人軼事、文人題刻等,并配以插圖,集歷史、文化知識和閱讀趣味性為一體。
錢益知 ·地域文化 ·14.4萬字
《哈爾濱城市音樂研究》是一本綜合性的音樂研究著作,旨在對現今活躍在哈爾濱城市中的各類音樂現象進行較為全面的田野考察和歷史梳理。本書圍繞基督宗教音樂、西方音樂所奠定的哈爾濱城市音樂基礎這個歷史發展主線,對哈爾濱城市音樂家、傳統音樂、大眾流行音樂、街頭音樂以及哈爾濱音樂廳在其百年音樂發展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各音樂類別之間的關系、發展機制、生存狀態及其今后的發展走向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關杰主編 ·地域文化 ·14.6萬字
衢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燦若星辰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孔氏南宗家廟是杰出的代表之一,是最值得衢州引以為豪的“家珍”。歷經800多年的生息繁衍和遷徙融合,孔氏南宗對衢州及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孔氏南宗家廟這一寶貴的歷史遺產修志,對弘揚很好歷史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衢州文化界的同仁集眾家之力,編纂了本書。
衢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地域文化 ·14.1萬字
為系統整理、展示“千年古邑文化武平”的獨特風情和深厚底蘊,推動歷史文化挖掘研究、宣傳闡釋和傳承弘揚,中共武平縣委宣傳部組織編撰這套系列文化叢書,命名為“梁野文庫”。《悠遠的古道:武平古代交通印記》即其中之一。書中梳理薈萃了武平境內古道、古橋、古亭、古渡、古埠等交通“五古”的基本情況,藉以折射武平古代交通概貌及其歷史演變,同時,作為“千年武平”的一個側影,供讀者管窺。
陳廈生 ·地域文化 ·12.7萬字
本書作者近十年來從事湖北省文化旅游建設規劃與項目管理工作,走遍了全省的山山水水,深入了解了荊楚多樣豐富的文化。與徐霞客記錄現實的游歷不同,作者寫下的是未來的游歷。他以文化為靈魂精心謀劃一個又一個的景點景區,并用虛擬游記散文的筆觸,妙筆生花,“映日荷花別樣紅”,導引我們神游那一個又一個美妙的意境。本書作者結合實際工作耗時五載所撰。內容包括兩個篇章及三則附錄。
徐新橋 ·地域文化 ·16.7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居所尋舊·大連老建筑》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介紹了旅順、金州、大連、莊河等地的數十座老建筑,著意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如八七療養院建筑群、長隆德莊園、關東都督府、肅親王府、大連藝術館、大連火車站、中山廣場等。建筑是歷史的見證、凝固的音樂,本書在文字與建筑的交融中,展現出建筑背后的歷史變遷、人物命運。
晚述 ·地域文化 ·15.6萬字
藍靛廠位于長河西岸、頤和園西南,因清代藍靛廠外火器營的駐扎,而人口驟增、商業繁榮,形成了不同于他處的旗營文化,同時,火器營外的西頂碧霞元君祠是北京重要的民間信仰空間,在北京史、海淀史賞都占有重要地位。地靈人杰的藍靛廠還涌現出不少知名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本書邀請相關專家和當地百姓,對藍靛廠的地理、歷史、人文、景觀、民俗等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回顧和研究,有助于留住歷史、留下鄉愁。
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 政協北京市海淀區委員會 ·地域文化 ·19.4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連語尋趣:大連方言》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本書選取最有代表性的大連方言若干,以隨筆的形式,剖析方言背后的市井生活、民俗風情與文化特質,帶你領略聲音里的別樣大連。
董曉葵 ·地域文化 ·19萬字
《浙江童謠全集》內容分兩個部分:一、浙江童謠文本。輯者收集了浙江全境86個縣(市、區)的童謠2200多首,從中篩選了1380首錄入集內,為有心于童謠及民間文化的人們提供豐富的童謠資源。二、浙江童謠輯錄研究簡史。簡要地勾勒了從上古于越時期開始的浙江童謠發展歷史,尤其對清代之后的輯錄研究歷史作了較為詳細的梳理。
王瑞祥編 ·地域文化 ·15.2萬字
本書綜述仙霞古道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仙霞古道位于浙江省與福建省之間,是浙閩交通咽喉之一。仙霞古道作為浙閩交通流線,早在南宋已被定為官驛道。仙霞古道沿線的江郎山、仙霞嶺、楓嶺和梨嶺等山嶺,或因險峻,或因秀美,或因其為省界象征,時時激發著詩人們創作的靈感;作為浙閩兩省之間的交通要道,仙霞古道是兵家爭奪的目標。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如《浙江通志》、《衢州府志》、《江山縣志》乃至明清文人的筆記小說等等,對于仙霞古道上軍事事件的記錄和描述極多;仙霞古道,在充當浙閩商貿運輸線時,沿途的幾個集鎮也因此發展成為浙閩贛交界山區的經濟樞紐。仙霞古道沿途誕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碼頭、集鎮和村莊。本書通過探討仙霞古道自然、歷史、人文等,從浙閩兩地的歷史背景出發,有助于了解仙霞古道在交通、軍事、經濟貿易以及文化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羅德胤 ·地域文化 ·11.9萬字
全書分為六個部分,即客家之味、客家之醉、客家之美、客家之魅、客家之慧、客家之歸,涉及客家的美食、審美、民俗、歷史、智慧等方方面面。詳略得當、圖文并茂地講述了客家的風俗人情,書中圖片真實,契合了客家文化的審美和味道,行文有據可依又有趣,是一部了解客家起源歷史、發展歷程、人文現狀的經典圖書!
客名君 ·地域文化 ·18.7萬字
如今,聞黃山而不知徽州者,大有人在。其實,徽州有綿延千年的歷史,人杰地靈,徽州樸學、徽州建筑,以及徽商、徽劇、徽醫等都曾名動天下,“徽州”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1987年,黃山成為這一地區的新名字,“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成為絕響,“徽州”正在被遺忘中。《可惜從此無徽州》是一本文化隨筆,李輝、馮驥才、錢念孫等人心系徽州,細細探究撤徽設黃的前因后果,娓娓道來徽州的歷史、文化故事,以鮮活的筆觸把沉淀的歷史寫活,展現了千年徽州的燦爛輝煌。
李輝 ·地域文化 ·6.3萬字
該套書為有關重慶本土歷史文化的通俗讀物,內容涉及重慶本土的美食、民俗、文化和歷史。作者精選重慶本土歷史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人、事、物,廣羅史料,去偽存真,用通俗的語言、詼諧的文筆,將重慶本土歷史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書中有趣的手繪老重慶線描圖,更是錦上添花,別有一番風味。
司馬青衫 ·地域文化 ·16.3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紹興市上虞區曹娥的綜合性地方文史資料書籍。全書共分十章,主要內容是從曹娥悠久的地域范圍歷史文化和古跡遺存,包括碑記、志書等考證、探索。對村落變遷、壩頭商業及由此形成的鄉風民俗,人民的生活習慣,杰出的鄉賢傳記,民間故事傳說逸聞等地方文獻作如實敘述。
陳秋強 ·地域文化 ·17.1萬字
清澗地處陜西省北部,榆林市南端,是聞名遐邇的革命老區,享譽全國的“紅棗之鄉”“道情之鄉”“石板之鄉”。這里山川靈秀,黃土宜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清澗籍杰出人物勇立潮頭、各領風騷、功震華夏、名垂青史;清澗道情、清澗剪紙等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獨具特色。《魅力清澗》一書從清澗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文化自信三個方面系統梳理了清澗文化發展脈絡,以文化為切入點探索發現之路,建設美麗清澗。該書的出版旨在向廣大讀者呈現清澗之美,提升清澗本地的文化自信。
康泰山 ·地域文化 ·16.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