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跳脫出以個別古代家訓為主的說教式或文字釋讀式的寫作方法,而將中國古代家訓中的精髓提煉出來,將重要的家訓內容與歷史人物、典故融為一體,點面結合、寓理于情。作者身為大學教授,長期關注我國的教育體制,他主張現代教育應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尤其要從家訓家教中獲得啟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改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思路與方法。本書榮獲2018第13屆“文津圖書獎”。
韓昇 ·中國文化 ·14.7萬字
本書對于涉及企業和個人生存之本的“誠信”的內涵作出充分的闡釋。從修身、處世、做人、為官、為商等多方面闡述誠信的重要性,生動運用古今中外的大量事例輔助說明誠信的價值觀,希望讀者心懷誠信行走天下,做到“我誠信故我在”,讓誠信成為每個人心中和整個社會不變的主旋律。做到信義傳千古,美德恒久遠。
謝寒梅 ·中國文化 ·17萬字
本書深入細致地剖析家庭和睦的要素,以及家庭和睦對于個人發展、家族興旺、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意義,同時還提供了切實有效的一些治家之法,夫妻之道,子女教育等。希望每個讀者從本中汲取養分,提高個人素質和道德品格,積極影響和教育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以個人的積極能量去感染身邊的人,促進小家的和諧,為社會的大和諧做出一份貢獻。
謝寒梅 ·中國文化 ·18萬字
本書將傳統孝道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針對孝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分析,通過古今中外的小故事來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百善孝為先”的含義。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孝心”永遠不應該被人們淡化。因為這不僅僅是天性使然,更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責任。讓我們大家都先從孝敬父母長輩開始,學會助人和奉獻,學會做人和處世。
謝寒梅 ·中國文化 ·18.7萬字
國學,傳承數千年,博大精深。當世界普遍出現反思傳統、走向自然、文化回歸的思潮,國學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熱點,本書則是立足于北大各位先哲、國學大師對諸多國學典籍的講解和梳理,結合古今中外的諸多例證,從多個角度闡述國學中的哲理與智慧。相信讀者在書中北大國學思想的引導下,能夠走好自己的道路!
徐兵智 謝寒梅主編 ·中國文化 ·12.5萬字
曾國藩自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30年的翰林院和從軍打仗生涯中共有1500封信留世,這本《曾國藩家書》選取其中部分信件。內容上至曾國藩寫給祖父母、父母,中對兄弟,下及寫給子侄,多為家務、勸誡,有國事,有政務,有軍事指示,有人物評論,還有讀書、寫字、作文的理念。全面細致顯示了在風云變化的晚清背景下,這位力挽狂瀾的歷史重臣的心路歷程,從側面講述他是如何成功的以及被人稱道的家風何如形成,讓每個讀者從中見微知著,有所悟有所得。這一部家書足以體現出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精神偶像。
(清)曾國藩著 李金水編譯 ·中國文化 ·19.9萬字
喜事慶典主持辭及典型致辭大全集——婚禮、宴會、生日、節日、葬禮、商務慶典及其他喜事慶典主持辭及典型致辭應有盡有,一書在手,主持辭及致辭再不發愁。從此不再做期期艾艾的“木訥者”——如果還在為找不到合適的主持辭而手忙腳亂,如果你還在為不知道如何開口表示祝賀而抓耳撓腮,《紅白喜事主持辭及典型致辭》給你錦詞妙句,讓你能脫口而出;給你華章美文,讓你能信手拈來。
代瑩瑩 ·中國文化 ·15.9萬字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代表著炎黃子孫的智慧、思想、文化。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了《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的精神實質;以謀略故事為例加深讀者的感受和思悟,便于讀者更好地領悟這兩部經典的深刻內涵與博大精深,從中汲取營養,啟迪智慧,成就人生。本書通過精心的版塊設計,將其中的精深思想深入淺出地展現在了青少年讀者的眼前。讓青少年在誦讀中輕松快樂地親近國學,更直觀、真切地感受國學的魅力,在閱讀中積淀文化底蘊,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從而受益一生。
陳志明 ·中國文化 ·13萬字
《中華美德故事》以簡單樸素的語言講述著睿智深刻的道理,在它有限的篇幅內蘊涵著無限的風景,讓我們流淚,讓我們歡笑,讓我鐫胸襟開闊、靈魂溫暖。《中華美德故事》指引著小學生邁入經典美德故事的殿堂,讓小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到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獨特魅力,讓大放異彩的文掌在孩子們心中如鮮花般怒放。
蕊兒 ·中國文化 ·11.8萬字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風家訓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始終受到極大的重視。時至今日,我們做人處世的種種準則大都源于傳統的家風家訓。為人父母者有責任和義務將其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本書將中國家風家訓的經典范本《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弟子規》做了深入透徹的解讀,分成了原文、注釋、譯文、歷史故事、知識點鏈接等版塊,融知識性和可讀性于一體,是弘揚傳統文化、親子共讀的良好版本。
王馨 ·中國文化 ·12.5萬字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本書以中西文明互鑒為大背景,從中華文明的起源、演變,中國歷史上的制度、思想、價值,以及藝術與審美等方面,簡明又系統地闡釋了中華文化的主要內容。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等多角度的闡發,并吸收當前學術界的經典觀點,是本書的鮮明特征。本書是我們理解中國的歷史發展、文明特征、智慧形態的門徑,對于弘揚中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干春松 ·中國文化 ·17.8萬字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塾師教導幼童的重要教材,是昔日知識分子重要的知識資源,深刻影響著他們成長。合共約二千七百多字,是古人用來識字的書目;同時,涵蓋道德、文化及歷史基礎知識的教育。古人在識字及獲得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寫作及研讀經典。
饒宗頤主編 區志堅導讀 ·中國文化 ·14.1萬字
中華文化的精髓便是《國學十二道》了,里面有著孔子的為人之道、老子的處事之道、莊子的養性之道、孟子的君臣之道、荀子的學習之道、孫子的韜略之道、管子的教練之道、韓非子的統馭之道、鬼谷子的權謀之道、大學中的修身之道、易經里的天地之道、禪宗里的生死之道。《國學十二道》讓讀者可以根據現狀自由選擇,采各家之長,秀兼濟天下之大德,以小見大,由淺到深,讓讀者可以輕松、快速地了解和掌握國學知識,將國學理念進行梳理,把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在讀者完美呈現。
金鴻儒 ·中國文化 ·13.7萬字
一群沒有絕對是非觀念的人,竟然成為那個時代的明星和英雄!《戰國策》是一部來歷不明的書。書中記錄的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事,然而此書流傳的版本,頂多只能溯至西漢。形式上,《戰國策》是戰國中紛紜事件的片段記錄;內容精神上,《戰國策》選擇記錄的,不見得是對這個國、那個國有重大變化意義的事件,而是縱橫策士對各國政治、軍事的游說、影響。《戰國策》的主角,不是國與國君,不是歷史變化發展,而是縱橫策士。《戰國策》的重點,在于保留當時有名的縱橫家的言談、行為,凸顯在那個時代,這些人曾經如此有勢力、如此重要。
楊照 ·中國文化 ·6.1萬字
這是梁文道筆下的“飲食社會學”——“吃”是聯結社會的紐帶,是構成“人民公社”的基石。本書為梁文道食評文集《味道》系列之一,主要談論“吃”的社會意涵,挖掘不同場合、不同人群、不同社會、不同時代人們“吃”的不同內容與邏輯,引出“吃”作為不可或缺的社會紐帶的意義,正是“吃”聯結或區隔了不同的個人與群體。
梁文道 ·中國文化 ·9.2萬字
除了儒家,還有一個超越人世、物我兩忘的世界觀,曾主宰了半個中國。在周文化成為主流之前,先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里。水草豐茂,煙霧繚繞,到處是沼澤、森林,鬼怪幽靈飄蕩其間,人不過是這大地上棲息的其中一物類而已。這種“連續的世界觀”在商朝滅亡以后,保留在了宋(商遺民的國家)和楚國文化里,而《莊子》及其精神本身反映的便是這樣一種觀念。莊子用自己高超的敘事技巧構筑起一個混沌的世界,在這里,有碩大無比的大鵬、大魚,有長壽綿綿的大龜、大樹,有海上仙山。他會跟你說各種荒誕的故事和寓言,但始終不肯點破,直到最后,你也分不清何為真實、何為幻象。
楊照 ·中國文化 ·5.4萬字
春秋五霸崛起的時代,誰在維護封建秩序最后的尊嚴?《左傳》幫助我們在兩千多年后,都能夠具體感受到什么是封建秩序,封建秩序中人們如何思考、如何行事,也能夠具體感受到,這樣一套存在了幾百年的秩序逐步衰頹瓦解,對這些人的生活、感受,產生了多大的沖擊。今天被通稱為“春秋”的歷史時期。“春秋”之名源自《春秋經》,不過若是光看《春秋》經文,我們只能對那個時代霧里看花,很難談得上認知了解,“春秋”的人與事,今天我們能夠談論“春秋”的歷史,其實主要靠的是《左傳》所提供的扎實內容。
追求心愛女人時唱的歌謠,哪有那么多搖頭晃腦的大道理!《詩經》真的是一部記錄了先賢大義的真理大全嗎?看看那些民歌,談的大多是尋常百姓家的大小事,說的不過是你我都能遇到、體會到的喜怒哀樂,那名因為如意郎君遲遲不來而焦慮不已的女子,那個不通人情世故、懷才不遇的郁悶青年,那群互相嬉鬧、青春洋溢的少男少女,是不是多少都有一些熟悉?縱使我們無法回到兩千多年前,但在楊照的解讀中,那一個個鮮亮的生命、他們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又一次,在兩千多年后,活過來了。
楊照 ·中國文化 ·4.5萬字
《尚書》可能是留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官方文字資料,收錄了夏商周三代乃至上古的一系列政府文書,包括如周公、周王這樣的重要人物的講話。在商周時期,文字具有神秘的魅力,是通天地、得永生的載體。而最早那些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很大程度上是當時人必須銘記于心的人和事,是“天命”。以《酒誥》為例,在楊照的解讀下,我們感受到了焦慮打敗了“大邑商”的周人的焦慮,他們反復確認上帝(天)傳遞給他們的信息,戰戰兢兢地、一次又一次地告誡子孫千萬不要重蹈商朝的覆轍。
楊照 ·中國文化 ·3.3萬字
孟子奮然繼起孔子的志業,“雖千萬人吾往矣”,就是他最真確的寫照。《孟子:雄辯時代的斗士》還原了孟子的經典、孟子的思想所處的真實歷史場景,孟子的觀點和想法在列國爭雄的時代遠遠不是主流,而孟子所講的道理也不為當政者及時人所理解,所以孟子要周游各國,大聲陳述自己的觀點以對抗時代。本書以《孟子》為依據勾勒出了戰國時代的孟子形象:承襲儒家理想的孟子,奮然繼起孔子奔走游說的志業,為維護儒家理想而戰。
楊照 ·中國文化 ·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