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閑情偶寄》是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漁一生藝術和生活經驗的總結,論及戲曲理論、妝飾打扮、園林建筑、器物古玩、飲食烹調、竹木花卉、養生醫療等諸多方面的問題,觸及到中國古代生活的許多領域,具有極強的娛樂性和實用價值。李漁是著名的才子與“玩家”,他的《閑情偶寄》也堪稱是明清小品文中最富盛名的一種。此書以輕快的文風,表現了當時文人蓄聲伎、好歌舞,游山水、筑園林,嗜茶酒、諳美食,著蓑衣、披僧袍,讀閑書、作雅事的追求自然與愜意的生活。
李漁 ·中國文化 ·17.9萬字
《小窗幽記》儒道通俗讀物,一名《醉古堂劍掃》,十二卷,漢族格言警句類小品文,受呂祖學派影響很大。全書始于醒,終于倩,雖混跡塵中,卻高視物外;在對澆漓世風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雋,其格言玲瓏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一再為讀者所關注,其蘊藏的文化魅力,正越來越為廣大讀者所認識。
陳繼儒 ·中國文化 ·19.9萬字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史上,婉約詞散發著獨特的色彩與魅力,為我國古典詩歌增添了不少光彩,同時也對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書特意精選了從唐代到清代婉約詞中的經典名篇,同時還特意挑選了一些不甚出名但是頗具風格和魅力的佳作。本書主要分為作者簡介、原文、注釋和評解四個板塊,并配有朗讀音頻以方便讀者了解和欣賞婉約詞。
東籬子解譯 ·中國文化 ·16萬字
《幼學瓊林》是駢體文寫成的,全書全部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誦讀,便于記憶。全書內容廣博、包羅萬象,被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人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會讀書”。書中對許多的成語出處作了許多介紹,讀者可掌握不少成語典故,此外還可以了解中國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風俗禮儀、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鳥獸花木、朝廷文武、飲食器用、宮室珍寶、文事科第、釋道鬼神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書中還有許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傳誦不絕。但是書中也有一些封建觀點,對于現代人來說難以認同。偉人毛澤東就能熟背《幼學瓊林》,可見此書影響于世的程度。
程登吉 ·中國文化 ·16萬字
本書為《中華傳統價值觀叢書》中的一種,本書主題內容包括法律精神、規則、契約、天下為公、清正廉明、廉潔奉公、自尊自愛等。包括相應主題的選文、解讀、注釋、關鍵詞等項內容。面向大眾,文字通俗曉暢,深入淺出,輕松親切。以期為大眾普及傳統價值觀理論。
方銘 許欣 胡宏哲 ·中國文化 ·17.6萬字
從萬里長城到紫禁城,從恢弘的秦兵馬俑到氣勢磅礴的布達拉宮,中國古代文化讓世界瞠目。而這些僅僅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冰山一角。那些埋藏在地下有著千百年歷史的文物寶藏將把您帶入一個輝煌的中國古代文明世界中。那些令人稱奇的文物用各種方式為您揭開一個個千百年來困擾世人的歷史秘密。
CCTV《走遍中國》 ·中國文化 ·1.2萬字
家風好則人心正,父母慈,兒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孫賢。家風不好則子孫惡,子不肖,孽孫生,一個家庭的和睦離不開良好的家風、家法。一個家族的家法關系到一個家族的聲譽和興旺,更關系到家族內子女的人格塑造與培養。《中國家法》從“家風家教”“人道倫常”“修身齊家”三大方面,由大及小、由淺入深地闡釋了一個家族、一個家庭、一個家族成員該如何對子女進行有益的引導、教育,從而潛移默化地繼承家族的傳統美德,累積智慧,樹立影響,讓子孫世代受益。
劉云生 ·中國文化 ·18.2萬字
《國學大講堂》是這樣一把神奇的“金鑰匙”,不論是在夜深人靜的書桌前,還是孩童追逐的鬧市中,隨手一翻,就會輕松為你打開那扇沉重的大門,帶你領略國學世界優美深厚的人文風光,穿越時間的阻隔走進老祖宗們的時代,聆聽圣賢們的智慧之聲,學習儒、道、佛、法、史、禮等中華傳統經典,從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一書在手,就將歷經千年的傳統智慧盡收囊中。一卷在握,就能徜徉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海洋里。
林予淳 ·中國文化 ·11.5萬字
如果你人緣差、事業不成功,不要埋怨自己不努力,其實根源在于你從小沒有受到良好的思維習慣教育。現代人生活的不如意、身心的失常,幾乎全是從性情失調而來,這根源于少兒時期的教育紕漏,各種心態、性格培養的不成熟,其實,《弟子規》里講的全是現代積極心理學的大智慧,能幫你從小到大構建完美人際關系和人生大格局。
羅大倫 ·中國文化 ·11.8萬字
北大微講堂是北京大學為學生開設的科普講座,邀請各學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講解內容權威卻又通俗易懂。
樓宇烈 ·中國文化 ·1.3萬字
(1)在場的每一位都跟我一樣,非常關心中國的前途和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華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冠軍文化。(2)中國的每個知識分子應該不斷地思索:中華文化,這個曾經是冠軍的文化是不是能夠再度輝煌起來,又變成一個冠軍的文化?(3)一個強勢文化指的是什么?強勢文化指的無非就是經濟基礎好。所以,我們必須努力,推動經濟的發展,推動我們的社會、政治、經濟、組織現代化。即使這樣,我們還要努力,爭取自己文化的核心價值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到那時,我們今天的講壇所追求的冠軍這個獎杯就會有機會回到我們的手中。
林毅夫 ·中國文化 ·1.5萬字
本書是作者鐘永圣根據自己多年來學習《黃帝內經》的切身體會撰寫而成。認為《黃帝內經》中華傳統文化這一精神財富的精髓,值得炎黃子孫終身探究體悟,闡述了知陰陽,懂五行的古人,生活習慣與天地四時運轉規律相合而健康長壽。提倡現代人應按照天地四時運轉規律安排作息時間,尤其針對《黃帝內經》里的如“天之在我者,德也”等相關內容,強調人要心存善念,要真誠、謙讓、柔和待人,人生命運一定會有改變。本書作者運用通俗的語言,以講座的方式呈現,讓讀者輕松學到和領悟一些《黃帝內經》自知、自保的智慧和真諦。本書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和借鑒價值。無敏感問題,不需報備,可以出版,請復審、終審審定。
鐘永圣 ·中國文化 ·18萬字
“天人合一”由宋代著名思想張載明確提出,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經久不衰的思想話題,集中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在此之前,古人雖未明言“天人合一”之語,但隱含“天人合一”思想的觀念早已存在。本書是按照“道法自然”“民胞物與”“盡心知性”“山水媚道”“賞游登臨”“田園意趣”六類將古代先賢相關論述精選匯編而成。
韓經太 陳亮 ·中國文化 ·11.6萬字
本書是“中華傳統價值觀叢書”之一種。該叢書以人為本,以立人為宗旨,以個人為軸心,輻射出個人與自我、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三個探討的領域板塊,主題分別是個人與家庭、師友、與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來討論的話題。本書《尊師重教》主題是知識與師道。從先秦至清代有影響的典籍中篩選出主題名篇,逐篇予以解題、注釋。
萬德敬 高淑君 和談編注 ·中國文化 ·15萬字
本書為《中華傳統價值觀叢書》中的一種,著眼于知書達禮這一重要的價值取向,編選歷代關于讀書治學、修身復禮的文章,分“博學于文”“讀書之道”“好學故事”“約之以禮”“詩禮治國”“知行合一”六個板塊,并作簡潔明了的注釋和解讀。本叢書是了解中華傳統價值觀的優秀讀物。
袁媛 詹福瑞編注 ·中國文化 ·14.1萬字
本書是清代名臣張英與其子張廷玉撰寫的家訓。張英以宦官仕途、為人處世等方面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結合古圣時賢的言行事例,教導子孫如何持家、治國、讀書、立身、做人、交友。他用自己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讀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張廷玉深受張英影響,結合自己的經歷寫出了《澄懷園語》,內容豐富,主要包括修身、持家、節用、讀書、擇友等諸多方面。《聰訓齋語》和《澄懷園語》自刊行以來,影響巨大,被奉為修身齊家的典范,傳誦不息。
張英 張廷玉 ·中國文化 ·10.9萬字
本書以明刻本為底本,并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了精細的注釋譯文,闡述其微言大義,便于您閱讀和理解;還以現代人的視角,在對原著箴言進行經典解讀的同時聯系當下,意在揚棄封建糟粕,賦予時代新義,為您處理社會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精煉的文字力求妙傳其清韻,豐富其內涵,是一部有益于人們陶冶情操、磨煉意志、奮發向上的經典讀物。
劉麗云編著 ·中國文化 ·17.8萬字
根據《弟子規》的內容共分成八章九十二小節,每小節包含原典再現、重點注釋、白話翻譯、鑒賞評議和處事解讀五部分。全書在系統闡釋《弟子規》的字詞句義基礎上,廣泛而全面地圍繞《弟子規》展開了評議鑒賞,深入地對其處世意義進行了現代解讀。
宋娜燕飛編著 ·中國文化 ·14.7萬字
《鬼谷子》堪稱“中國一奇書”,思想深邃,內容極為豐富。《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鬼谷子全評(國學典藏版)》是運籌帷幄的智慧寶典、決勝千里的實用指南,是職場、商場智慧修煉的必讀書。《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鬼谷子全評(國學典藏版)》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了精細的注釋譯文,闡述其微言大義,便于您閱讀和理解;還以現代人的視角,在對原著箴言進行深度解讀的同時聯系當下,意在揚棄封建糟粕,賦予時代新義,為您處理社會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
張凌翔 ·中國文化 ·17萬字
《毓老師說大學》是毓老師講授這部經典的真實記錄,真實地反映了毓老師依經解經的特色。《毓老師說大學》首揭“學大”、“學天”,毓老師認為,《大學》是大人之學、天學。學大,故成大人,學天才能則天,行為與天一樣,故成“天人”。毓老師說,《大學》講《春秋》之道,被認為是中國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之一,即談政之書,是儒學眾經之膽。毓老是說,《大學》講“為政在人”,注重用事、經世,自人心講到天下平。《大學》與《春秋》相表里,與《中庸》相表里。《大學》即佛經的《心經》,《中庸》即佛經的《金剛經》。學中國經典,應自《大學》與《中庸》入手。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 ·中國文化 ·6.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