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將影響文化貿易發展的核心因素即文化因子納入現代服務貿易分析框架,試圖在一個多元文化發展的背景下,從貿易文化對文化貿易發展主體形成的影響、制度文化對文化貿易市場環境形成的影響、物質文化對文化貿易產業形成與發展的影響等三個方面,對文化影響文化貿易發展的作用機理展開深入探討,力求通過對文化核心層次的深入剖析,解決文化貿易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問題,賦予文化貿易經濟學以歷史穿透力,為完善文化貿易發展理論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思路和可靠合理的切入點。
張佑林 陳朝霞 ·文化產業 ·23.5萬字
《湘學研究》系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主辦的學術集刊,聚焦湘學研究的基本理論、湘學與國學的關系、湘學文獻搜集整理與研究、國內各地域文化與湘學的比較研究、湘學傳統與湖南現代化研究、湘學與當代湖南發展研究、湘學與當代中國發展研究等學術領域。本書是總第15輯,分為湘學精神、湘學人物、湘學學統、湖南歷史文化、湘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五個部分。
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主辦 ·地域文化 ·11.6萬字
本書按照中國近代文化演進的內在邏輯,采取抓重點領域、兼顧創新領域的書寫策略,集中關注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歷程、理論方法、近代文化論爭、近代文化思潮、近代文學藝術史、近代教育史、西學東漸與近代學術科技史、近代報刊史、近代體育衛生與文化設施、近代區域文化史10個方面,最后殿以“社會文化史研究的突圍之路”作為結語,在論述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發展歷程及其突出成就基礎上,分析目前中國近代文化史特別是社會文化史研究所面臨的新挑戰及其突圍之路,為未來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發展方向提供初步意見。
左玉河主編 ·文化研究 ·69.2萬字
本論文集收錄著者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與港澳史的學術論文多篇。分上下兩編,上編探討明清以來天主教與近代以來基督教新教在華傳播的一些問題,包括著名意大利籍耶穌會士利瑪竇傳記及其著作《幾何原本》的傳承、“西來孔子”——意大利籍耶穌會士艾儒略及其著作、明清時期《圣經》故事插圖版畫、西洋鐘表的傳入、廣州華人浸信自立教會的發展、浸信會與廣州東山口地區的開發等。下編研究明清時期澳門城市發展與中國戲曲、西洋戲劇活動,19世紀中葉以后澳門葡人移民香港及其文化認同,《知新報》與中國近代教育,前山同知魏恒等問題。
葉農 ·文化交流 ·20.4萬字
本書主要是對舜帝的影響及其“舜文化傳統”的流變進行研究?!八次幕瘋鹘y”主題,側重探討了舜文化“和”的精神內核,諸子百家對“舜”的認識等等,意欲發掘原典文化中仍可閃耀于當代的文化因子。“舜文化的當代詮釋”,一是對“舜文化傳統”的學術成果做了一個全景式的掃描,一是對舜文化傳統影響下文學變遷的詮釋。從而可見舜文化傳統的影響力和研究的全學科性、全方位性。
潘雁飛 ·文化研究 ·15.8萬字
“歷盡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大江”……戰亂烽火下的弦歌不輟,薄暮余暉中的驪歌永別。
岱峻 ·理論 ·20.9萬字
“文學民族志”是作者近三年提出的概念范式,即采用人類學的知識,借鑒民族志方法論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作者在傳統文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礎上提出了“回于生活”的主張?!拔膶W民族志”形制包括文學文本(即“文學作品”)、參與觀察、現場取證以及鄉土知識,即在精讀文學文本的基礎上,到作品的發生地去做深入的了解,體察作家在作品中“從生活中來”的細節,以及其所“收藏”的生活本真,并試圖還原“鄉土知識”與“民間智慧”的本源。總體上中華文明有農耕文明的本色,所以作者首先選取鄉土文學進行實驗探索,并希望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民族志研究,可以在諸如文學評論的“索隱派”“評點派”“題詠派”等基礎上有所創新,突破文學研究“考證派”的方法而呈現人類學、民族學之于文學的方法論價值。此外,本書還收錄了作者過去三十年所發表的文學人類學研究成果。
彭兆榮等 ·民族文化 ·24.7萬字
本文集內容分為唐代文學、河隴文學和古代文學三個研究專題。集中探討唐代文學與『一帶一路』之間的密切聯系,研究絲路文化背景下唐代文學發展的多元化特征,呈現甘肅省古代文學研究的成果,交流古代文學學術問題及教育教學經驗。
劉潔 丁沂璐主編 ·文化研究 ·23.1萬字
本書通過原始文獻的鉤沉與梳理,還原周作人譯介、理解與闡釋古希臘文學-文化的動態過程,結合周氏接納西方古典文化的時代語境與心理動因,嘗試在發生學的意義上,透析古希臘文學、哲學與宗教文化如何參與周作人認知框架的生成及其思想內在邏輯的演變;通過周氏對中國現實問題與政治文化的思考,探究其以“另類選擇”參與中國社會現代性建構的意義。
王媛 ·文化研究 ·18.1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冊,分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兩個結合’的思想內涵”“文化傳承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六個專題,共收集2023年6月至2024年4月期間正式發表的63篇文章,集中展示了講話發表以來的階段性研究闡釋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學者發表的相關學術理論文章收錄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專題文集》之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編 ·文化事業 ·71.5萬字
十方普覺寺位于北京海淀壽安山下,系清朝雍正皇帝賜名。該寺始建于唐朝貞觀初年,寺內供奉一尊檀香木臥佛,元代英宗時,復鑄造五十萬斤銅臥佛一尊,供奉于寺內,民間俗稱臥佛寺。十方普覺寺是北京歷史最為悠久的寺廟之一,自元代以后,皆為皇家寺廟,規模宏大、等級崇高、藏經眾多、景觀奇特,而在京師寺廟中頗負聲譽。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曾經擴建,且建皇帝行宮。今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樊志斌 ·理論 ·17.4萬字
地名是歷史的產物、地理的反映,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聯合國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港的地名文化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有華夏主體(中原文化)的影響,又有嶺南特質;既是多元的,又有獨樹一幟的改革創新文化,甚至西域文化的熏染。本書全面系統研究深港地名共性特征、地域特色,并比較二者的不同之處,分析深港地名文化景觀形成的機制,考察深港地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地名規范化的建議,考論部分深港地名的由來及演變,以期對弘揚嶺南地域文化和創新文化、保護深港兩地的地名文化遺產、開發兩地的地名資源有所裨益,并為兩地的地名規范化工作提供參考。
卞仁海 ·文化研究 ·11.4萬字
伯夷叔齊的傳說從產生以來,各個不同階層的人,各個不同領域的人對其評價各不相同,但是都建立在同一事件的基礎之上,經過了歲月的淘洗,其中所蘊含的意蘊因為角度不同而更加豐富,故事所展現的價值觀也在眾多的闡釋與演繹中呈現多元化。本書通過對文獻資料的閱讀,對眾說紛紜的觀點進行考辨,理清其淵源和相互的承傳關系。追本溯源、盡可能細節化地考辨、梳理清楚各家觀點中相互抵牾的部分,參考各家研究方法和角度,無論是學科的交叉研究探討,還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觀點流變,圍繞伯夷叔齊的故事全面地考辨,最終落實到其所承傳的多元價值意蘊。
王芳 ·文化研究 ·22.3萬字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語言相通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服務國家戰略,寧夏大學著手打造“一帶一路上的語言”系列叢書,重點研究“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的語言國情和語言政策,搭建“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和地區語言和語言政策的數據庫平臺,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決策參考。本書為叢書第二卷,將研究亞、歐、非洲共15個國家的語言狀況與語言政策,涉及各國語言狀況、語言政策、語言教育、對中國的啟示和借鑒等內容。
王輝主編 ·中國文化 ·23.4萬字
王憲昭著的《中國人類起源神話母題實例與索引(附光盤)(精)》是為了適應當今大數據背景下學術研究方法變革而進行的學術創新,基本依據是《中國神話母題W編目》,在具體制作過程中又對原來的母題編目作出新的修正和補充。本書列舉的母題為《中國神話母題W編目》中劃分的10大類型中的W2,本類母題實例與索引共分為11個類型,4個母題層級,5000多個母題。本書從2萬余篇中國各民族神話中提取8000多個母題實例,對母題實例的表述包括母題編碼、母題描述、關聯性母題提示、母題實例的描述,以及實例的民族屬性、流傳地區、詳細出處等多種信息。本書全面展示中國各民族人類起源與特征神話母題實例的研究成果,也是各民族人類起源神話研究中有資料集成性質的工具書。
王憲昭 ·神秘文化 ·128萬字
本書是一部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風故事讀本,選取周公等自周代到清代的二十位先賢,彰顯家風對于這些圣賢豪杰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業績所起的重要作用,將傳統家風的基本條目、義理融于故事,完整地呈現了他們的高尚人格與家風傳承。
李存山主編 ·中國文化 ·16.8萬字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為了回顧與總結四十年來中外學界關于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史的研究狀況、探索與討論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創新可能,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出版了本書。所收文章主要是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會員關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聯合《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與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會舉辦的“四十年來的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系史研究”博士生學術會議中關于近代中日關系史的專題研究述評論文。
王新生 臧運祜主編 ·文化交流 ·25.5萬字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其文化、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在國際社會備受矚目。在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北京文化的對外傳播具有典型意義。本報告關注2016~2017年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的整體發展狀況,對其進行調查、分析和預測,圍繞藝術、旅游、新聞出版、民間外交主題展開論述,力求揭示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的新形勢對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產生的影響,并分析其規律,預測其發展趨勢。
邱鳴 梁虹主編 ·文化交流 ·14.9萬字
本書以南宋浙江詞人群體活動的地域平臺為切入點,將原本作為創作背景的“空間”“地方”等因素作為研究視角,通過對南宋浙江詞人群體活動的地域文化場、詞人群體的交際網絡、群體酬唱的地域面向等內容的探究,力圖還原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四明、臺州等地詞人群體活動與創作的真實狀態,揭示浙江地域文化在南宋詞人群體酬唱中發揮的作用,以把握浙江地域文化對南宋詞壇、明清詞壇的走向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為詞的發展演變提供多樣化的闡釋視角。
吳冬紅 ·文化研究 ·21萬字
會黨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是社會史研究中既具歷史價值又有現實意義的一個重大問題,本書對從晚清至民國時期會黨與儒家文化之間的關系作了深入考察,依次論述了儒家家庭道德規范對近代會黨組織規范的影響、儒家重義輕利的道德規范對會黨處理義利關系的影響、儒家忠君觀對近代會黨忠君觀的影響、儒家政治道德規范對近代會黨政權的影響,還以近代洪門為例,論述了儒家民本思想和“仁愛”規范對近代會黨組織性質的影響。
雷冬文 ·文化研究 ·2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