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為建設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從世界運河發展的實踐中汲取經驗,本書對除中國大運河以外的五條世界遺產運河的歷史資料進行了詳盡的整理,力求從世界遺產運河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三個視角,對運河簡介、運河保護、運河文化傳承、運河利用、國際經驗與啟示、典型案例以及相關法規七個方面,為同為世界遺產的中國大運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參照。
王金銓等 ·文化產業 ·14.9萬字
中華和合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本書基于新時代背景從思想政治教育學視角系統發掘中華和合文化的當代價值并就如何開發其價值進行探討。主要探究以和合倫理規范協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和合理念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傳承和創新和合價值體系,運用和合辯證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鑒和合文化以文化人機制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王恒亮 ·文化研究 ·16.7萬字
我國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長期面臨著文化資源富集而文化產業發展滯后的“富饒型貧困”現象,如何破解這一現實困境成為有效釋放民族文化資源正外部效應、促進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與必然選擇。本書聚焦甘肅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實際,嘗試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深入其里探究民族文化產業“富饒型貧困”的悖論因素及其破解之道。運用相關理論工具與方法對甘肅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進行實證研究,進而提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模式,并制定了可操作的實施方案及富于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李少惠 ·文化產業 ·18.5萬字
本書以日本動漫為研究對象,對日本動漫藝術的表征“漫符”的元素構成及其發展特征進行研究;對日本動漫的領軍人物手冢治蟲、宮崎駿以及新趨向代表人物新海誠、湯淺政明的成就、創作風格進行探討;對日本動漫文化的流變與發展歷程及其特征、對日本動漫文化的傳播方式、對日本動漫作品關于歷史觀缺失的問題等加以辯證性考察與論述。
姜濱 ·文化產業 ·7.9萬字
本書關注武陵山片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形條件、氣候水文、生物分布等自然生態之間,與人口、民族分布、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社會生態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系統的內在邏輯,旨在通過重建動態、完整、和諧的文化生態系統,促進武陵山片區體育非遺與人類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
萬義 ·非遺 ·18.7萬字
本書從社會學的“社會記憶視角”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和方法,以社會記憶理論、本體理論等為研究基礎,綜合運用文獻計量法、語義分析法、實證分析等研究方法,立足于檔案學科,基于檔案自身的特性和價值、功用,客觀分析非遺建檔保護的現實狀況,構建了非遺建檔的具體流程,研究了非遺資源的數字化保護,并以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例,驗證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滕春娥 王萍 ·非遺 ·13.8萬字
本書深入國內外哈薩克族民間調查習俗歌的傳承狀況,搜集了流傳在民間的與誕生禮、婚禮和葬禮等有關的習俗歌,并從五個方面對包括與誕生禮、婚禮和葬禮有關的習俗歌在內的哈薩克人生禮儀習俗歌進行論述和歸納。從嬰兒出生時為其唱的“齊勒德哈納”歌到孩子牙牙學語時為其唱的搖床歌,從成婚時人們在娘家唱的勸嫁歌到在婆家唱的揭面歌,從報喪歌到送別時唱的告別歌,無不蘊含著哈薩克族的傳統文化,反映其淳樸的生活,折射著其堅韌的性格和豁達開朗的民風。
黃中祥 ·民族文化 ·10.2萬字
書中義湘研究諸篇論文的主題涉及義湘的無我報心思想與戒律觀,義湘及其后學的一乘思想,華嚴宗僧人對義湘《華嚴一乘法界圖》題名的解釋,以及東亞佛教史上義湘敘事的演變及意義;華嚴學研究主要探討了7至10世紀東亞華嚴學中十佛說的歷史演變,呈現出東亞佛教視域中華嚴宗思想發展的地域特征;澄觀研究涉及澄觀的人性觀及其對普賢菩薩的看法;《大乘起信論》研究則利用華嚴宗祖師的相關注疏,重點考察了該論的關鍵概念“體相用”三大的含義。
劉成有主編 ·文化研究 ·10.8萬字
《湘學研究》系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主辦的學術集刊,聚焦湘學研究的基本理論、湘學與國學的關系、湘學文獻搜集整理與研究、國內各地域文化與湘學的比較研究、湘學傳統與湖南現代化研究、湘學與當代湖南發展研究、湘學與當代中國發展研究等學術領域。本書是總第14輯,分為湘學專題、湖南人文歷史、湘學文獻研究、書評四個部分。
湖南省湘學研究院主辦 ·地域文化 ·17.3萬字
《日本學研究》由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與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辦,設有特別約稿、熱點問題、國別和區域、海外日本學、日本語言與教育、日本文學與文化、日本社會與經濟、書評等欄目,內容涉及日本的語言、文學、文化、社會、經濟、教育等多個研究領域,是我國日本學研究的綜合學術平臺。
郭連友主編 ·各國文化 ·17.7萬字
本書是《鄉愁里的廣東》的系列尋訪和思考,在聚焦于村落和鄉村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到更廣泛的領域,甚至可以說是更角落、更邊緣的一些地區,比如,南粵古驛道、非遺、美食、海岸線等,以及這些文旅元素背后鮮活的歷史人文故事。本書以嚴肅、專業、優雅的歷史人文地理讀本,發現和講述嶺南大地上,最安靜的風景,最沉默的文明。
方塘智庫文旅中國研究中心 ·地域文化 ·14.4萬字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學術集刊,所收論文主要以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形式的物質文化為研究對象。本輯收錄研究論文十四篇,內容涉及金維諾先生學術紀念專題、器物與圖像、文本與圖像、地理與圖像等多個領域,分別從圖像學、文學、語言學、地圖學、建筑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對形象史學的跨學科意義進行實踐性探討。
劉中玉主編 ·文化史 ·17.4萬字
本卷是“千村故事”之特產特品卷。本書是浙江千村故事系列叢書的一卷,主要介紹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的特產名品及其背后的村落故事。本書收集的村落故事以浙江歷史文化村落為范圍,以具有地方特色和一定的知名度的產品為指向,以具有內涵的村落文化故事為標準選擇,共收錄村落故事86篇。本書首先從宏觀上分析了浙江農特產品的總體特征和地域差異,然后按照故事對應的特產名品類別,將收錄本書的86篇村落故事分為茶葉、水果、林木產品、種養產品、加工制品、鄉村美食、鄉村旅游七類分別介紹,涵蓋了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的主要知名農特產品。
車裕斌主編 ·地域文化 ·19.4萬字
過去二十年里,歐洲的城市景觀受到了全世界的青睞。高速列車在開放的邊界之間穿梭,連接著多元的空間,串聯了在其他地方難得一見的秩序和樂趣:超現代主義的音樂廳,充滿想象力的公共空間和平等主義的未來派住宅。歐文·哈瑟利乘坐全歐快車橫穿整個大陸探索歐洲的城市風貌,找出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歐洲城市不同于盎格魯—撒克遜式的城市格局,即美國、愛爾蘭、英國和澳大利亞呈現的規劃簡單,以汽車為中心和以開發商為導向的建筑空間。作者試圖定義那里的城市美學,卻意外發現了被歐盟切開的里外兩個歐洲。
(英)歐文·哈瑟利 ·各國文化 ·17.4萬字
《中國文化常識:二十四節氣與節日》全面介紹了中國節氣與節日的相關知識。對每一個節氣和重要的傳統節日,結合史料記載與民間傳說,詳細梳理了它們的歷史背景、民俗習慣、文化淵源等。全書內容全面詳實,文風通俗易懂,配以雅致插圖與古詩詞,是一本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文化讀物。
李一鳴 ·中國文化 ·13.2萬字
胡同里,臥虎藏龍,坐落著衙門府邸、廟宇觀庵、商家店鋪,以及數不勝數的普通民宅;有將軍學士,有俠客義士,有走街串巷的小販,也有倚門賣笑的風塵女子;有影響國家的廟堂大政,也有鄰里鄰居的家長里短,還有辛苦掙命的苦難艱辛。興衰滄桑,見證數百年風雨變遷。
班宏躍編著 ·地域文化 ·8.5萬字
主要講述發生在老北京老宅子里的故事。老北京的老宅子,大部分建于明清時期,飽經滄桑,久經風雨。這些宅子有大有小,有的富麗堂皇,有的破敗不堪,但每一座宅子,都記錄下了許多曾經在這座城市里繁衍生息的人們以及這些人之間發生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王公貴族的故事,有文人學士的故事,更多的是平頭百姓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段深摯的情感、曲折的遭遇,都是一段行走的歷史。這些故事交互錯雜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錯落有致的老北京風情畫卷。
班宏躍編著 ·地域文化 ·9.4萬字
截取了同仁堂、瑞蚨祥、馬聚源、內聯升等北京老字號在其百年傳承中的精彩片段。在那個商人地位還有待提高的年代,這些商販家族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守護,構成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家族傳承史,而這些家族傳承史交織在一起,就是老北京的文明傳承史。
趙敏編著 ·地域文化 ·8萬字
邦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老北京的“食文化”、老味道,不僅是宮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平民文化的集合體,還是塞北江南、東海西域各地風味聚集之所,經時代變化、風俗傳遞,逐漸融為一體,展示了老北京的風土人情。
趙敏編著 ·地域文化 ·9.2萬字
有天橋撂地的絕活兒,有走街串巷絕活兒,也有豪門貴族乃至皇室鼓搗出來的絕活兒,這些絕活兒無論是從本地生根發芽還是來自塞北江南,都沾染了北京城色彩,成為老北京最鮮亮的符號,是北京城靈魂的延續。
趙敏編著 ·地域文化 ·7.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