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長期反復骨骼肌勞損引發的疼痛常規治療有其明顯的局限,盧鼎厚先生從1973年起致力于此病的研究,在學習中醫經典文獻基礎上,結合山西民間老中醫經驗和現代精細解剖,發明了阿是穴斜刺療法,配合阿是穴指針、靜力牽張等進行治療和預防,并在臨床中進行了40余年的驗證,收效快捷、機制明確、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本書系統介紹了盧鼎厚先生的相關理論建樹和治療措施,對針灸工作者有重要參考價值。
盧鼎厚 ·中醫 ·8.1萬字
本書融名言與藥對于一體,總結了脾胃病學說和脾胃病診治的精華,縱貫上下兩千年,橫跨醫家近百家,涉獵古籍百余種,內容豐富翔實。第一章從歷史發展和各家學說角度,對各個時期不同中醫名家的脾胃病學說進行分析與研究,凝練歷代名家脾胃病學說的特色,在時代大背景下領會脾胃病的精華。第二章萃取歷代名言220余條,分門別類進行闡述,解釋名言原意,點撥臨證應用,參以現代研究。第三章摘錄歷代藥對170余對,從單藥功效,到藥對特色,再示以方劑,旁及現代研究。本書的出版,將有助于對脾胃病學說精華的總結,并有助于提高醫師的脾胃病臨證水平,是一本很好的參考用書。
欽丹萍主編 ·中醫 ·17.5萬字
本書為明·趙獻可所著。全書6卷,內容為玄元膚論、主客辨疑、絳雪丹書、先天要論(上、下)、后天要論。該書作者十分強調中醫“腎間命門說”,認為命門與腎即水與火的關系,他說:“命門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離也”。并認為養生與治病,如能充分理解此說,不僅能增強體質,而且對于有關醫學問題也就豁然貫通了。故書名為《醫貫》。文中論理深透,每一論后,廣引諸家之說,舉前人有效治驗,評以己見,使述與評融為一體。對一些臨床療效好的常用方劑,均作了充分闡發。因此,本書對于進一步研究“命門學說”是一本有代表性的必讀書。今據天蓋樓、三多齋兩刻本互校排印,并在編次上作了一些必要調整。
(明)趙獻可著 郭君雙整理 ·中醫 ·8.9萬字
婦科腫瘤采用手術、化療、放療等法治療后,會出現輕、重、緩、急的不同癥狀,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預后,當視為腫瘤防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跟進處理。本書主編帶領團隊,運用中醫特色療法防治婦科腫瘤常見并發癥,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全書共分兩章。第一章為婦科腫瘤常見并發癥的臨床驗案,包括圍手術期并發癥治療實錄(15例)和圍放化療期并發癥治療實錄(10例)兩節,以既往真實的病案為基礎,介紹應用中醫特色療法的效果與經驗,供學習借鑒。第二章重點介紹了24種中醫特色療法的適應證、禁忌證和操作規范等,供學習參考。全書內容實際、格式不拘,圖文并茂,簡練、易學、易用,堪稱一部普及的臨床紀實著述,體現了編者對婦科腫瘤認識的多邊思維和探索,適合中醫師、中西醫結合醫師,尤其是婦科腫瘤醫師參考閱讀。
肖靜 賀海霞 胡向丹主編 ·中醫 ·13.5萬字
本書由明代著名醫家薛己編著,是一部載有大量外科醫案的臨床專著。共8卷。以腫瘍、潰瘍、瘰疬、楊梅瘡等31種病癥為綱,每一病癥先簡述脈證治則,次列病案,詳記患者性別、年齡、患病時間、癥狀、治療過程、病情分析、診斷及治療方藥,全書附方約200首。特點:①診斷注重望診和切診,辨證準確。②治療以內治為主,長于溫補。全書200首方劑,除10余首為外用方外,其余均為內治方。③醫案均為薛己親自診療的案例,可信度高。全書敘述簡明,醫案真實,層次清晰,實用性強。本次整理精選底本,內容準確,便于讀者學習查閱。本書為中醫外科醫生所必備,也可供其他中醫臨床醫生參考。
(明)薛己著 胡曉峰整理 ·中醫 ·8.4萬字
本書第一部分重點闡述了中醫“治未病”理論從腎論治的起源、發展與創新,介紹楊霓芝教授益氣活血法在腎臟病“治未病”中的運用,從慢性腎臟病的早期識別和預防,日常調護,常見保健食物幾個篇章詳細介紹了治未病理論在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本書第二部分以腎臟疾病為綱,介紹了楊霓芝教授運用治未病理論,治療和調護常見腎臟病(包括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急、慢性腎衰竭,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尿酸性腎病,狼瘡性腎炎,尿路感染,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的經驗,及對腎臟替代療法患者的日常調護與并發癥防治。
趙代鑫 張蕾主編 ·中醫 ·13.5萬字
周培郁教授從醫50余年,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批桂派中醫大師。本書全面整理了周培郁先生關于中醫肝病的治療經驗和理論,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為周培郁對中醫肝及肝病的認識,中篇為現代肝病治療經驗,下篇為慢性肝病相關癥狀臨床經驗,重點突出,內容翔實,充分展示了治療肝病以人為本,長期調理,動靜結合,陰陽結合,動植物藥共用,活血化瘀貫穿肝病始終等重要學術理念,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劉旭東主編 ·中醫 ·9.6萬字
本書是姚新苗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就骨質疏松癥臨床診治的經驗總結,分概論、骨質疏松癥的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研究、醫案醫話等5章;系統闡述了骨的形態與功能,骨的發生、生長與重建,骨的代謝及調控機制,以及骨質疏松癥的診斷、治療、預防等知識;重點介紹了中醫學對骨質疏松癥的認識,骨質疏松癥中醫藥防治的相關基礎與臨床研究;詳細介紹了姚新苗防治骨質疏松癥的“理筋為先”“從瘀論治”“補腎健脾活血法”等學術思想,并附有醫案評析和常用基本方劑,可供廣大臨床醫師及醫學生學習參考。
姚新苗 陳華主編 ·中醫 ·14.4萬字
《中醫藥文化與健康知識》主要內容包括中醫藥的起源與發展、名醫故事、中醫藥典故、中醫藥知識、中醫特色療法等,內容嚴謹、簡明有趣、圖文并茂、生動直觀,具有閱讀性、趣味性、專業性特點,非常適合普通民眾閱讀。本書旨在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提升讀者的中醫藥文化興趣,提高對中醫藥知識的認知水平,加深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滿足廣大民眾對中醫藥文化與健康知識的需求,促進中醫藥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及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戴銘 周祖亮主編 ·中醫 ·7.9萬字
本書由“中醫臨床必讀叢書”精選而來。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多為醫家推崇,尊為必讀經典醫籍,占有重要的學術地位。所選醫籍均為各位專家遴選精善底本,加以嚴謹校堪,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擬從開本、裝幀形式、用紙方面進行調整,同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并改寫導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說明等。書中有49篇論,以論證、論脈、論臟腑虛實之法,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并介紹治療方劑。
譚春雨整理 ·中醫 ·5.2萬字
本書主要包括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兩部分。在理論研究部分,將分別從古代醫籍及現代文獻兩個維度,梳理證候的概念及成因的歷史變遷與現代爭鳴;分析證候“三因”學說提出的背景;從臨床試驗及動物試驗研究證據,詳細闡釋致病因素、遺傳體質、疾病階段對于證候形成的影響,全方位解析證候“三因”學說的科學內涵。在應用研究部分,從證候辨識模式、病證結合動物模型、證候生物學基礎研究等三個方面,系統論述證候“三因”學說在臨床診療及證候基礎研究中的應用成果及未來發展前景。
王偉 ·中醫 ·12.8萬字
《得配本草》由清代三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嚴潔、施雯、洪煒相互切磋,共同撰成于1761年。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小眉山館刻本《盤珠集·得配本草》為底本,參照其他刻本重新整理。共10卷,載藥655味。每藥記載畏惡反使,主治功能,配伍運用,辨藥優劣,炮制,禁忌,怪癥專治等與臨床用藥緊要內容。其中尤以藥物的簡單適宜配伍有特色,故書名為“得配”。內容簡明實用,用藥經驗豐富,對臨床靈活運用中藥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是一部切合臨床用藥實際的藥書。
(清)嚴潔 (清)施雯 (清)洪煒同纂 鄭金生整理 ·中醫 ·12萬字
抽動障礙是起病于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的一種神經精神障礙性疾病,以不自主、反復、突發、無節律性的一個或多個部位運動性抽動和/或發聲性抽動為主要特征,中醫稱之為兒童抽動癥。本書除了介紹抽動障礙的基礎知識,更著重于介紹包括家庭管理、學校管理在內的個人調理攻略,以及用藥宜忌、飲食宜忌、藥膳調理等內容;除介紹西醫藥治療外,側重介紹了中醫藥辨證論治該病的方法以及常用中成藥、針灸推拿等知識。本書以問答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抽動障礙的相關知識呈現給讀者。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礎知識,調理攻略,名家指導。基礎知識側重疾病的發展史、癥狀表現、危害、發病機制、臨床診斷及常用評估量表等;調理攻略側重介紹飲食調養、家庭管理和學校管理等;名家指導側重中西醫藥物和非藥物防治手段。
韓新民主編 ·中醫 ·7.5萬字
中醫適宜技術具有操作簡單方便,療效確切應驗的特點,因此目前國家倡導中醫適宜技術在基層醫療保健機構大力推廣。本書將小兒推拿、穴位敷貼、香佩療法、藥浴療法、耳穴壓豆療法等五個適合應用于小兒的外治法,從作用機理、常用部位、藥物選擇、操作要點及其在各疾病治療和保健中的具體應用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用詞科學嚴謹,內容簡明扼要,技術易于掌握,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適合在基層兒童醫療保健機構推廣。
張世琨 李敏主編 ·中醫 ·4.6萬字
本書梳理“少陽主骨”學說的歷史浮沉、厘清其生理病理內涵和意義、以及臨床對應的疾病原型等,構建出相應的理論驗證模型,將湮沒千年的“少陽主骨”學說引入現代科學研究領域,介紹從動物實驗,臨床驗證一系列完整過程。建立起“和解少陽”為主要治療措施的骨病治療新模式,并將臨床治療范圍拓展到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骨平衡紊亂性膝骨關節炎,以及氟性骨關節炎等。希冀形成以“和解少陽”為大法,內治與外治結合、中藥與針灸并用,綜合治療骨重塑失偶聯性骨病的新局面。
王鴻度主編 ·中醫 ·18.2萬字
本書分杏林感悟、博古通今、臨證醫案、薪火傳承、養生調攝5個部分。杏林感悟是以黃春林教授對疾病的認識,辨證經驗為主要內容,介紹黃老在老年病學方面主要的學術思想;如黃老認為,老年病人,久病體弱,臟腑功能失調,多責之脾腎,因常引用清代葉天士言:“上下交損,當治其中”。黃教授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脾胃。脾胃一虛,諸臟皆無生氣。因此在遣方用藥的同時兼顧脾胃的調理,力求藥物不傷脾胃,或通過藥物的配伍減輕對脾胃的刺激。博古通今部分,黃春林教授的主要臨證特點,是根據現代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成果,總結出定位用藥和定性用藥的辨證選藥方法,先做好疾病定位、定性診斷,然后選用相應的藥物治療,以臟腑病位用藥為脈絡,對藥物進行歸類,涉及九大病類,21章節,在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藥理研究,精準辨證和用藥。
李新梅 林曉忠主編 ·中醫 ·14.1萬字
本書系中醫臨床必讀叢書之一。該叢書暢銷十余年,累計數百萬銷量,久居圖書暢銷榜前列。所選醫籍均為精善底本,為讀者提供精確的原文。本次修訂針對原書錯訛之處進行訂正,更新使用說明等。本書以嘉慶癸酉的《溫病條辨》問心堂本為底本。全書以三焦為綱,系統討論了溫病學的理論,并對各種常見溫病提出了具體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用價值。在中醫理論上,該書創立了溫病三焦辨治綱領;在方藥方面,該書中所創立的“安宮牛黃丸”等方,至今仍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書后附有方劑索引,便于讀者查閱。
(清)吳瑭著 南京中醫藥大學溫病學教研室整理 ·中醫 ·13萬字
本書所收清代《藥品辨義》《藥義明辨》兩書,為辨義本草代表作,目前尚無校注本。《藥品辨義》記載225則藥物條目,《藥義明辨》收錄藥物300種。兩書均以探討藥物生效之理、臨床用藥之理為主,收藥精而少,論說簡而明,屬臨床實用簡要藥書。鄭金生先生撥冗作序,并給予學術指導。校注者將歷史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引入本草文獻研究,多有與中醫文獻學者不同的視野與見解,得到鄭老的肯定和贊許。辨義本草興起于清代前期,以辨析藥理為主要內容,以切于臨床使用為宗旨,對前代本草既有繼承亦有商榷,見解精到,其學術價值尚有待發掘。校注者宗“辨章中醫學術、考鏡文獻源流”之旨,對書中400余處引文逐一溯源并加以考證,因枝振葉,沿波討源,以期還原文獻本真。
周云逸校注 ·中醫 ·16萬字
全書分七章,介紹了寸口、人迎、趺陽三部合參脈診體系;厥陰病、陽明病、太陽病、少陽病、少陰病及太陰病臨床醫案解析,每個醫案包括脈診分析、病機分析、選方用藥、治療結果、全案解析五部分。最后附歷年專題講座資料匯總。該書從理論到實際運用,以大量臨床醫案為依托,詳細為讀者展現了運用寸口、人迎、趺陽脈三部合參的脈診體系在傷寒六經病(厥陰病、陽明病、太陽病、少陽病、少陰病、太陰病)以及多經合病等錯綜復雜的疾病中的臨床診治過程,從診斷到病機分析,再到選方用藥,詳細解析,為讀者開闊了治療思路。
唐紹華 ·中醫 ·19.4萬字
《針灸研究的科學問題》該書以針灸的臨床和機制研究為主線,集中介紹近年來的針灸研究成果,圍繞當前針灸學界普遍關心的學術領域進行性闡述,邏輯嚴密,論理清晰,對針灸科研工作者有一定能夠的參考價值。本書主編為我國知名針灸專家劉存志教授,在針灸界有一定的影響。全書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目前針灸研究領域的熱點,闡述目前針灸領域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系統評價針灸臨床試驗,介紹臨床常見病的針灸治療,討論影響臨床療效的因素,以期完善針灸研究領域的試驗設計;第三部分詳細介紹針灸的生物學機制研究。
劉存志主編 ·中醫 ·16.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